第47頁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39年10月31日,莫洛托夫在蘇聯最高蘇維埃會議上就俄國對外關係發表講話時,為9月間俄國人的入侵波蘭辯解。他說,入侵是為了解放少數民族——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猶太人——他們由於波蘭的瓦解而處於無人照料的困境。瓜分波蘭的莫洛托夫-裏賓特洛甫協定標誌著波蘭國家的完結——“這個凡爾賽條約的醜惡產物本來就是依靠壓迫非波蘭族居民而存在的”。英法政府為“恢復以前的波蘭國家”而“繼續目前的戰爭”是“荒唐可笑的”。
可見,俄國人是反對1921年的俄波邊界的,而波蘭人則沒有忘記五次瓜分(最後一次近在1939年),因而對俄國人疑慮很深;但是隻要作為他們共同敵人的納粹德國還拿著武器,雙方最好還是撇開這樣的問題而共同對敵。然而不難預見,隨著戰局的轉變,象這樣根深蒂固的分歧必然會再次出現。
繼1941年7月30日在倫敦簽訂俄波條約之後,華西列夫斯基將軍和博胡斯-希什科將軍於8月14日在莫斯科又簽訂了一項軍事協定,其中明白地指出,西科爾斯基將軍已任命瓦迪斯瓦夫·安德爾斯將軍為蘇聯境內波蘭軍隊的總司令。而且安德爾斯已著手在那裏組織一支波蘭軍隊。
安德爾斯在8月間被任命為這支軍隊的指揮的時候,剛從莫斯科的盧卞卡監獄獲釋,當時身體很衰弱,據他自己說,這是由於1939年在反擊侵略者的戰鬥中受了八處傷,以及後來在蘇聯監獄中又受虐待的緣故。在以後的幾個月中,當他努力從當初被押在蘇聯各處的監獄和勞動營裏的大批波蘭人中組織一支軍隊時,他受到俄國人的禮遇。安德爾斯得到倫敦波蘭政府派駐蘇聯政府的新任大使斯坦尼斯瓦夫·科特和由博胡斯-希什科率領的來自倫敦的波蘭軍事使團的協助。在開始時,波蘭人被轉移到古比雪夫(薩馬拉),這支軍隊的最初集中地在附近的布祖盧克。從8月到12月,安德爾斯募集到了好幾千名在蘇聯的波蘭人,他們那時被特赦釋放後,乘德國人向莫斯科進軍的混亂時機,利用他們所能夠找到的一切運輸工具向著古比雪夫這一總的方向迂迴曲折地移動。雖然很難說這批波蘭人的命運比當時俄國人的遭遇壞多少,但在布祖盧克,條件是非常艱苦的,因為這些新兵在俄國的初冬季節來到這裏,都害著病,營養不良,而且長期經受著風吹雨打。安德爾斯在替他的部隊搞裝備、食品和禦寒服裝方麵遇到不少困難。從一開始,他和科特就同蘇聯當局在履行特赦和釋放波蘭公民問題上陷入了一場外交戰。據安德爾斯說,在組織這支隊伍的初期階段,波蘭人就由於幾千名非常需要的軍官和軍士的失蹤而深感不安,這些人從1940年春季起就不知下落。他們寄給蘇聯政府的查問信沒有得到答覆,他們就更加擔憂了。1941年12月,當西科爾斯基從倫敦到達莫斯科進行視察,並與蘇聯領導人舉行會談時,又提到了這個問題。安德爾斯陪同他去莫斯科,並親自向史達林陳述了他在設法使勞動營中的波蘭人得到釋放以參加他的軍隊,以及在為他的部隊獲得裝備和糧食方麵所碰到的困難。由於氣候寒冷,安德爾斯還要求把他的部隊轉移到蘇聯更南一些的地方。在這次會見中,西科爾斯基建議應該讓波蘭人轉移到中東某個地方去——譬如說波斯,那時波斯由英國和蘇聯共同占領著——他們在那裏可以得到英美的給養並在較暖和的氣候中訓練。史達林表示他懷疑這是英國的一個花招,西科爾斯基說,為了表示他的誠意,他願意建議讓這支軍隊留在蘇聯,如果它能夠得到適當的給養和裝備的話。雖然波蘭人在失蹤的軍官這一問題上仍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但這次會議在改善波蘇關係方麵是成功的,史達林似乎極願意合作,他答應了波蘭人大多數的請求。蘇方同意增加波蘭軍的兵力,答應作進一步努力,以使那些被拘留的波蘭人獲釋,並命令紅軍參謀部的潘菲洛夫將軍負責為蘇聯境內的波蘭軍提供軍糧和裝備。會談於12月4日結束時,史達林和西科爾斯基簽署了“友好互助”宣言,保證在對德戰爭及以後的和平時期中都相互合作。第二條寫道,為了執行7月30日的西科爾斯基-邁斯基協議,“兩國政府將在整個戰爭期間在軍事上相互全力支援,在蘇聯領土上的波蘭共和國武裝部隊將與蘇軍並肩打擊德國強盜”。
按照史達林在這次莫斯科會談中作出的一項決定,這支波蘭軍隊於1942年初從布祖盧克轉移到了塔什幹附近的揚吉尤爾;同時由科特在12月和1月談判達成了兩項協議,商定由蘇聯政府向波蘭人提供貸款,以維持大大擴充了的波蘭軍隊和救濟蘇聯境內的波蘭公民。當時在科特的主持下,向那些因特赦而獲得自由的波蘭人分配了救濟物品,這些東西大都是租借法的物資。1941年12月23日,簽訂了一項協議,規定在蘇聯境內,任命十九名外交代表和他們的辦事人員,以推進這項工作。與此同時,盡管有了這些較為協調的氣氛,蘇聯當局在1941年12月初重新逮捕了幾個波蘭領袖,包括兩名猶太人社會黨的工會活動家艾爾利什和阿爾泰;另有跡象表明在關於前波蘭東部領土上非波蘭族居民的身分問題上,正在同蘇聯當局發生一場新的爭論。
1942年初,安德爾斯與倫敦的西科爾斯基磋商之後,拒絕了紅軍和內務人民委員部當局要他分別派幾個師到前線去與紅軍一起作戰的請求(他後來說,他不願把他那些身體疲憊、配備簡陋、還沒有訓練好的部隊一支一支地派往前線,因為到了前線,他們很快就會被吞掉而失去作用,他寧可把他們集結在一起,直到他們能夠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而戰鬥)。據安德爾斯說,“朱可夫將軍和潘菲洛夫將軍對這個答覆明顯地不滿意。”的確,這個事件預示著波蘇關係的轉折點,因為蘇聯領袖顯然懷疑波蘭人不肯行動是別有原因的。這一拒絕後來被俄國人解釋為違反史達林-西科爾斯基宣言的精神,特別是違反其中的第二條,在這一條裏波蘭人保證“與蘇聯武裝部隊並肩”戰鬥。從此蘇聯官員對蘇聯境內這支波蘭軍隊的意圖顯然有了懷疑。並且,隨著俄國人軍事地位的改善,他們就不那麽需要同蘇聯境內的波蘭人或倫敦的波蘭政府進行合作了;照安德爾斯的說法,俄國當局不再掩飾他們在設法阻撓他組織這支軍隊了。
可見,俄國人是反對1921年的俄波邊界的,而波蘭人則沒有忘記五次瓜分(最後一次近在1939年),因而對俄國人疑慮很深;但是隻要作為他們共同敵人的納粹德國還拿著武器,雙方最好還是撇開這樣的問題而共同對敵。然而不難預見,隨著戰局的轉變,象這樣根深蒂固的分歧必然會再次出現。
繼1941年7月30日在倫敦簽訂俄波條約之後,華西列夫斯基將軍和博胡斯-希什科將軍於8月14日在莫斯科又簽訂了一項軍事協定,其中明白地指出,西科爾斯基將軍已任命瓦迪斯瓦夫·安德爾斯將軍為蘇聯境內波蘭軍隊的總司令。而且安德爾斯已著手在那裏組織一支波蘭軍隊。
安德爾斯在8月間被任命為這支軍隊的指揮的時候,剛從莫斯科的盧卞卡監獄獲釋,當時身體很衰弱,據他自己說,這是由於1939年在反擊侵略者的戰鬥中受了八處傷,以及後來在蘇聯監獄中又受虐待的緣故。在以後的幾個月中,當他努力從當初被押在蘇聯各處的監獄和勞動營裏的大批波蘭人中組織一支軍隊時,他受到俄國人的禮遇。安德爾斯得到倫敦波蘭政府派駐蘇聯政府的新任大使斯坦尼斯瓦夫·科特和由博胡斯-希什科率領的來自倫敦的波蘭軍事使團的協助。在開始時,波蘭人被轉移到古比雪夫(薩馬拉),這支軍隊的最初集中地在附近的布祖盧克。從8月到12月,安德爾斯募集到了好幾千名在蘇聯的波蘭人,他們那時被特赦釋放後,乘德國人向莫斯科進軍的混亂時機,利用他們所能夠找到的一切運輸工具向著古比雪夫這一總的方向迂迴曲折地移動。雖然很難說這批波蘭人的命運比當時俄國人的遭遇壞多少,但在布祖盧克,條件是非常艱苦的,因為這些新兵在俄國的初冬季節來到這裏,都害著病,營養不良,而且長期經受著風吹雨打。安德爾斯在替他的部隊搞裝備、食品和禦寒服裝方麵遇到不少困難。從一開始,他和科特就同蘇聯當局在履行特赦和釋放波蘭公民問題上陷入了一場外交戰。據安德爾斯說,在組織這支隊伍的初期階段,波蘭人就由於幾千名非常需要的軍官和軍士的失蹤而深感不安,這些人從1940年春季起就不知下落。他們寄給蘇聯政府的查問信沒有得到答覆,他們就更加擔憂了。1941年12月,當西科爾斯基從倫敦到達莫斯科進行視察,並與蘇聯領導人舉行會談時,又提到了這個問題。安德爾斯陪同他去莫斯科,並親自向史達林陳述了他在設法使勞動營中的波蘭人得到釋放以參加他的軍隊,以及在為他的部隊獲得裝備和糧食方麵所碰到的困難。由於氣候寒冷,安德爾斯還要求把他的部隊轉移到蘇聯更南一些的地方。在這次會見中,西科爾斯基建議應該讓波蘭人轉移到中東某個地方去——譬如說波斯,那時波斯由英國和蘇聯共同占領著——他們在那裏可以得到英美的給養並在較暖和的氣候中訓練。史達林表示他懷疑這是英國的一個花招,西科爾斯基說,為了表示他的誠意,他願意建議讓這支軍隊留在蘇聯,如果它能夠得到適當的給養和裝備的話。雖然波蘭人在失蹤的軍官這一問題上仍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但這次會議在改善波蘇關係方麵是成功的,史達林似乎極願意合作,他答應了波蘭人大多數的請求。蘇方同意增加波蘭軍的兵力,答應作進一步努力,以使那些被拘留的波蘭人獲釋,並命令紅軍參謀部的潘菲洛夫將軍負責為蘇聯境內的波蘭軍提供軍糧和裝備。會談於12月4日結束時,史達林和西科爾斯基簽署了“友好互助”宣言,保證在對德戰爭及以後的和平時期中都相互合作。第二條寫道,為了執行7月30日的西科爾斯基-邁斯基協議,“兩國政府將在整個戰爭期間在軍事上相互全力支援,在蘇聯領土上的波蘭共和國武裝部隊將與蘇軍並肩打擊德國強盜”。
按照史達林在這次莫斯科會談中作出的一項決定,這支波蘭軍隊於1942年初從布祖盧克轉移到了塔什幹附近的揚吉尤爾;同時由科特在12月和1月談判達成了兩項協議,商定由蘇聯政府向波蘭人提供貸款,以維持大大擴充了的波蘭軍隊和救濟蘇聯境內的波蘭公民。當時在科特的主持下,向那些因特赦而獲得自由的波蘭人分配了救濟物品,這些東西大都是租借法的物資。1941年12月23日,簽訂了一項協議,規定在蘇聯境內,任命十九名外交代表和他們的辦事人員,以推進這項工作。與此同時,盡管有了這些較為協調的氣氛,蘇聯當局在1941年12月初重新逮捕了幾個波蘭領袖,包括兩名猶太人社會黨的工會活動家艾爾利什和阿爾泰;另有跡象表明在關於前波蘭東部領土上非波蘭族居民的身分問題上,正在同蘇聯當局發生一場新的爭論。
1942年初,安德爾斯與倫敦的西科爾斯基磋商之後,拒絕了紅軍和內務人民委員部當局要他分別派幾個師到前線去與紅軍一起作戰的請求(他後來說,他不願把他那些身體疲憊、配備簡陋、還沒有訓練好的部隊一支一支地派往前線,因為到了前線,他們很快就會被吞掉而失去作用,他寧可把他們集結在一起,直到他們能夠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而戰鬥)。據安德爾斯說,“朱可夫將軍和潘菲洛夫將軍對這個答覆明顯地不滿意。”的確,這個事件預示著波蘇關係的轉折點,因為蘇聯領袖顯然懷疑波蘭人不肯行動是別有原因的。這一拒絕後來被俄國人解釋為違反史達林-西科爾斯基宣言的精神,特別是違反其中的第二條,在這一條裏波蘭人保證“與蘇聯武裝部隊並肩”戰鬥。從此蘇聯官員對蘇聯境內這支波蘭軍隊的意圖顯然有了懷疑。並且,隨著俄國人軍事地位的改善,他們就不那麽需要同蘇聯境內的波蘭人或倫敦的波蘭政府進行合作了;照安德爾斯的說法,俄國當局不再掩飾他們在設法阻撓他組織這支軍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