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內,聯總經歷了醞釀、誕生、活動與解散的過程,當時地球表麵上凡有人居住和可以通行的地方,已由於近代西方技術的驚人發展而聯結成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人類在技術方麵實現世界規模的聯合,這一成就,已由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其結束以前終於確實達到了全世界範圍的事實所證明。可是這個令人傷感的事實,也證明這樣一個真實情況,即這一代人雖然為了貿易和戰爭的目的而已經有效地聯合起來,卻還沒有做到四海一家。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迫切需要刺激了一種殘忍的技術發展而發明原子武器時,人類顯然已進入了一個不斷遭受自我毀滅的危險時期,要避免這一危險,就得在全球因技術上的聯合而組成一個單一戰場之後,使全人類在道德上聯合成一個單一社會,在這個社會裏,人人都懷著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感情從事活動。


    聯總的重要歷史意義在於:它向人類力求達到的當前這個非常迫切的目標,邁出了值得注目的一步;創建聯總的決定,猶如發布了全人類在道義上團結的宣言;這一宣言之所以給人以更深刻的印象,是由於它不是一紙具文,而是一個實際的行動綱領。尤其是,成立聯總所要進行的活動已卓有成效地展開了,它通過那些雖遭受戰爭但損失較小而能提供援助的其他國家的人民自願慷慨解囊,對經受戰爭而需要援助的一些國家的人民進行了救濟。


    在聯總的工作中,一批相對地說比較富裕和有力量的民族,有意識地擔負起對遭受戰爭摧殘的國家的更為不幸的人民進行善後救濟的責任,有組織地滿足仍然活著的整個一代人的需要,而不管他們的種族、宗教和文明如何。例如,聯總既向以大米為主食的人類半數提供救濟,也向以麵包為主食的人類的另一半提供救濟,雖然世界範圍救濟事業的創始人以及當時掌握軍事和政治局勢的一些人全都屬於吃麵包的那一半,雖然他們為了要救濟吃大米的民族而不得不對自己這一半人類必需的食品消費實行嚴格的配給。


    這種樂善好施的美德當然並不是人類文明史上前所未聞的。過去,當一些社會遭受了諸如戰爭、饑荒、洪水或瘟疫的摧殘而處於緊張狀態時,常常得到遙遠地區私人的施捨,甚至一些國家的政府偶而也仿效其臣民的這種美德——例如,在公元前227年的古希臘世界,一些政府對遭受地震破壞的羅得島上的居民就競相進行救濟。聯總的新特點是,在這個二十世紀中葉的國際組織裏,當時存在的絕大多數政府都相互合作,為全世界遭受苦難的各族人民提供善後救濟。事實上聯總已成為未來遍及全世界的福利國家的無庸置疑的先驅;而且,雖然它不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遺留下來的黑暗中的一次短暫的閃光,但它確實鋪設了一條照明跑道,如果人類要使自身免受它自己的專門技術目前所造成的毀滅的威脅的話,就得沿著這條照明跑道所指的方向前進。


    第一節 聯總的起源


    (一)關於需要成立戰後救濟組織的早期認識


    聯總是……對於當前聯合國這一世界合夥組織及有關政府有無能力達到和平時期目標的首次重大考驗。它是自由人民為培育有效的協同工作習慣而作的第一次大膽嚐試。現在臨到我們大家來證明,世界上的國家,不僅為了戰爭與破壞,而且為了互助與醫治創傷,能夠聯合起來從事公益活動。這樣,在和平方麵所贏得的勝利,將不亞於戰爭的勝利。


    首先預見到“善後救濟”的需要並加以詳細說明的,是英國經濟作戰部,這是一個專門擴大敵國經濟困難的部門。1940年8月,封鎖已擴大到整個歐洲。當時,人們對這樣一個問題相當懷疑,那就是流亡在外國的盟國政府及其為盟國事業服務的人民(特別是挪威的海員)將如何對待他們在敵占區的家庭和人民所受到的封鎖威脅。因此,人們感到,在封鎖的同時應當發表一項宣言,說明歐洲一解放就可獲得食物供應,英國政府並將為此而建立儲備。必須記住,此時美國還仍然是一個“中立”國家。


    與此同時,貿易的停頓引起了或者將會引起物資過剩的問題。過去出口到德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丹麥、挪威、法國和中歐的糧食與原料不再能找到正常的市場了。因此生產國看來似乎要有大量的存貨積壓起來,從而給生產者帶來苦惱。由於缺乏運輸船舶,這些困難又進一步加劇了。


    過剩問題影響了大英國協的許多國家,影響了法國的非洲殖民地(它們已同戴高樂和“戰鬥法國”同患難,共命運)以及比屬剛果。這也是南美國家所關切的問題。1940年7月在哈瓦那召開的美洲外交部長會議,討論了一些措施,將那些對於美洲的共和國具有重大意義的積壓商品進行臨時處理和有組織地銷售。


    英國於1940年8月成立了政府剩餘物資輸出委員會(主席是下院議員阿瑟·格林伍德),還成立了政府各部門負責人委員會,由弗雷德裏克·李滋-羅斯爵士(經濟作戰部大臣)擔任主席。這些委員會所麵臨的問題是:(1)如何使過剩問題同戰後歐洲的救濟工作協調一致起來,(2)探討同美國合作的可能性。美國當局對於當時向它進行的試探所作出的反應是令人失望的。它似乎傾向於特別救濟措施的想法。


    因此,聯總的籌備史可分為兩個階段:(1)1940年8月至1941年9月(聖詹姆斯宮會議)——物資過剩時期;(2)1941年9月至1943年11月(聯總協定簽字時期),這時已是物資匱乏而不是物資過剩了。到了此時,政府有關“過剩與救濟”的工作也已從經濟作戰部移交給貿易部了,政府各部門負責人委員會則更名為戰後商品政策與救濟委員會。在1940年8月(這是聯總籌備史的起點),正在考慮中的過剩物資有花生、幹椰肉、椰子油、棕櫚仁、棕櫚油、棉子、亞麻子、蓖麻子、小麥、玉米、大米、肉類、牛、皮革,糖、咖啡、可可、胡椒、香蕉、棉花、劍麻稈、銅和菸草;受到影響的生產國都是大英國協成員國(當時包括緬甸以及未來的巴基斯坦、印度或印度聯邦的領域,此外還有錫蘭),英國的非洲殖民地、馬來亞、西印度群島、法屬非洲殖民地、比屬剛果、荷屬東印度群島以及中美和南美一些國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阿諾德·托因比並收藏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