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按,“十日”神話傳說中的“十日代出”,與中國遠古“陽烏”信仰的“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有內在聯繫,皆出於對太陽朝升晚落循環現象的原始思維藝術化,其中“十日代出”又摻入了十的數字觀念。十的數字觀念在中國產生相當早,各地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器物刻劃符號中,即有一些代表數目意義的構形,有的幾與甲骨文五、十寫法類似3。中國古代的數字觀念大致本之人身,如商代以前一尺的長度,就是取人手一,拃的距離(見本書七章一節之二),十的數字觀念殆亦受人手十指之啟示。《禮記·大學》有雲:“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十日”神話傳說在中國自有其相應的生成條件,來之印度的說法是很難成立的。況且“十日”神話的構成要素,與中國原始時期一貫的樸素天文學觀察始終是相輔相成的。
河南鄭州大河村遺址出有距今約5000年前的仰韶晚期彩陶,繪有反映原始先民觀察天文現象的太陽紋、日珥、月相變化紋以及星象紋,其中兩件缽肩部或腹部殘片所繪太陽紋,復原可知均為一周十二個太陽,恰與一年十二個月的曆法概念相合1。山東大位口文化遺址陶器刻劃符號中有兩形多見,一力雲氣上托一日形,與甲骨文旦字接近,一為日傍於五山之巔,似可隸寫為旵2,兩形當與本地先民觀察日出與日落天象有關。
值得注意者,河南東部杞縣鹿台崗龍山遺址發現一組祭祀遺存,外室呈方形,內為一直徑約5米的圓室,圓室有兩條直角相交的十字形純淨黃土帶,與太陽經緯方向一致;附近又有一組祭壇,中間是一個直徑約1.5米的大圓土墩,10個直徑半米的小圓土墩均勻環其周圍3。這一考古發現,似可把“十日”信仰觀念上推到龍山時期,它乃本之原始天文觀察,並以先民固有的心理狀態對此自然物象進行神話的構思,當十的數字觀念約定俗成,也就相應為“十日代出”提供了神話素材。兩組建築遺存似與當時基於“十日”信仰的揆日度影祭祀相關。
中國遠古的日神信仰,其實表現有許多不同的內容,如“十日”神話係統,即有“十日代出”和“十日並出”。前者與“陽烏”神話的關係最為密切,日神的神性統以善神麵目出現,為所謂帝俊的部族所崇拜,大概該部族主要活動於東南部涼爽地區,常受太陽的恩惠而少受其苦,這種自然條件正構成其日神崇拜的客觀基礎。
後者“十日並出”,不見於現實生活,有厭惡太陽的焦火不息而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災難之泛想,太陽被視為惡神或敵對之神。從十日並出為害於河西,以及陶唐氏堯命羿射日的神話傳說看,這一信仰係統似產生於西部地區,當地的幹旱和炎熱之苦,客觀上促使活動於這一帶的原始部族產生了諸如此類的日神信仰1。
總之,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反映的日神神性,包含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內容,因地區不同,自然氣候條件不同,先民基於天象觀察和思維構想出的日神信仰,自然而然有截然不同之處。總的說來,原始時期東方和南方地區的氏部族,一般是把太陽視為善神加以崇拜,相反在黃河中上遊中西部地區,日神通常是人們心目中的惡神。
(二)夏商日神的神性
世界各地古老民族崇拜的日神,其神性各具特色。古希臘羅馬的太陽神,稱做阿波羅(apollon),是位人格神,據說是最高主宰宙斯(zeus;羅馬稱做朱庇特,jupiter)的兒子,阿波羅的權能極大,傳告宙斯的神旨,主管光明、青春、音樂、詩樂、畜牧、醫藥等,人們可以祈求阿波羅預示禍福,消除罪孽。古埃及的日神稱做瑞(re),也是位人格神,為國家的主神,被視成王朝的守護神。印度的太陽神稱做亞格尼(agnu),也是人格神,尊為最高神,是位光明之神2。
中國夏商時代的日神崇拜,已是遠古殘遺信仰之一,屬於多神信仰中的一位,其神格與世界其他民族信奉的太陽神,有極大的不同處,既沒有上升為主神或最高神,人化成分也極為有限,表現出的人性幾乎難見,日神的形象似乎也未能作過再創,大概始終停留在“以日為神”的單純“拜物信仰”階段,日神的權能也不見得很大。
夏商兩代之間,日神信仰又表現有內在的差別。夏人心目中的日神,基本承自中原中西部地區原始信仰餘緒,以惡神相視。如《左傳·昭公十六年》引《夏書》雲:
辰不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杜預註:逸書也。集,安也。房,舍也。日月不安於舍則食。)說的是天象惑亂,發生日食,夏眾驚慌失措,以為大災降臨,瞽吏擊鼓,嗇夫庶民到處奔走以避危難。可見日神的神性是與降災恐嚇下民聯繫在一起的。又如《竹書紀年》雲:
胤甲居於河西,天有妖孽,十日並出,其年胤甲陟。這裏又將太陽的炎焰暴照與“十日並出”神話相係,視為有妖孽,預示著夏王胤甲的死亡。又如《墨子·非攻下》雲:
至乎夏王桀,天有■命,日月不時,寒暑雜至,五穀焦死。《帝王世紀》雲:
桀淫亂,災異並見,雨日鬥射。
似夏代人們的信仰觀念中,日神又能頻起災異,導致陰陽錯亂,氣候失調,四時不序,幹旱或水潦連連,五穀不收。《左傳·昭公元年》有雲:“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於是乎■之。”人們對於這位日神的惡作劇,也是無可奈何,但還得致祭以討好。大概夏人亦如此,猶日食發生,有瞽吏擊鼓祀日之祭。總之,夏人心目中的日神,乃是位惡神。
河南鄭州大河村遺址出有距今約5000年前的仰韶晚期彩陶,繪有反映原始先民觀察天文現象的太陽紋、日珥、月相變化紋以及星象紋,其中兩件缽肩部或腹部殘片所繪太陽紋,復原可知均為一周十二個太陽,恰與一年十二個月的曆法概念相合1。山東大位口文化遺址陶器刻劃符號中有兩形多見,一力雲氣上托一日形,與甲骨文旦字接近,一為日傍於五山之巔,似可隸寫為旵2,兩形當與本地先民觀察日出與日落天象有關。
值得注意者,河南東部杞縣鹿台崗龍山遺址發現一組祭祀遺存,外室呈方形,內為一直徑約5米的圓室,圓室有兩條直角相交的十字形純淨黃土帶,與太陽經緯方向一致;附近又有一組祭壇,中間是一個直徑約1.5米的大圓土墩,10個直徑半米的小圓土墩均勻環其周圍3。這一考古發現,似可把“十日”信仰觀念上推到龍山時期,它乃本之原始天文觀察,並以先民固有的心理狀態對此自然物象進行神話的構思,當十的數字觀念約定俗成,也就相應為“十日代出”提供了神話素材。兩組建築遺存似與當時基於“十日”信仰的揆日度影祭祀相關。
中國遠古的日神信仰,其實表現有許多不同的內容,如“十日”神話係統,即有“十日代出”和“十日並出”。前者與“陽烏”神話的關係最為密切,日神的神性統以善神麵目出現,為所謂帝俊的部族所崇拜,大概該部族主要活動於東南部涼爽地區,常受太陽的恩惠而少受其苦,這種自然條件正構成其日神崇拜的客觀基礎。
後者“十日並出”,不見於現實生活,有厭惡太陽的焦火不息而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災難之泛想,太陽被視為惡神或敵對之神。從十日並出為害於河西,以及陶唐氏堯命羿射日的神話傳說看,這一信仰係統似產生於西部地區,當地的幹旱和炎熱之苦,客觀上促使活動於這一帶的原始部族產生了諸如此類的日神信仰1。
總之,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反映的日神神性,包含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內容,因地區不同,自然氣候條件不同,先民基於天象觀察和思維構想出的日神信仰,自然而然有截然不同之處。總的說來,原始時期東方和南方地區的氏部族,一般是把太陽視為善神加以崇拜,相反在黃河中上遊中西部地區,日神通常是人們心目中的惡神。
(二)夏商日神的神性
世界各地古老民族崇拜的日神,其神性各具特色。古希臘羅馬的太陽神,稱做阿波羅(apollon),是位人格神,據說是最高主宰宙斯(zeus;羅馬稱做朱庇特,jupiter)的兒子,阿波羅的權能極大,傳告宙斯的神旨,主管光明、青春、音樂、詩樂、畜牧、醫藥等,人們可以祈求阿波羅預示禍福,消除罪孽。古埃及的日神稱做瑞(re),也是位人格神,為國家的主神,被視成王朝的守護神。印度的太陽神稱做亞格尼(agnu),也是人格神,尊為最高神,是位光明之神2。
中國夏商時代的日神崇拜,已是遠古殘遺信仰之一,屬於多神信仰中的一位,其神格與世界其他民族信奉的太陽神,有極大的不同處,既沒有上升為主神或最高神,人化成分也極為有限,表現出的人性幾乎難見,日神的形象似乎也未能作過再創,大概始終停留在“以日為神”的單純“拜物信仰”階段,日神的權能也不見得很大。
夏商兩代之間,日神信仰又表現有內在的差別。夏人心目中的日神,基本承自中原中西部地區原始信仰餘緒,以惡神相視。如《左傳·昭公十六年》引《夏書》雲:
辰不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杜預註:逸書也。集,安也。房,舍也。日月不安於舍則食。)說的是天象惑亂,發生日食,夏眾驚慌失措,以為大災降臨,瞽吏擊鼓,嗇夫庶民到處奔走以避危難。可見日神的神性是與降災恐嚇下民聯繫在一起的。又如《竹書紀年》雲:
胤甲居於河西,天有妖孽,十日並出,其年胤甲陟。這裏又將太陽的炎焰暴照與“十日並出”神話相係,視為有妖孽,預示著夏王胤甲的死亡。又如《墨子·非攻下》雲:
至乎夏王桀,天有■命,日月不時,寒暑雜至,五穀焦死。《帝王世紀》雲:
桀淫亂,災異並見,雨日鬥射。
似夏代人們的信仰觀念中,日神又能頻起災異,導致陰陽錯亂,氣候失調,四時不序,幹旱或水潦連連,五穀不收。《左傳·昭公元年》有雲:“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於是乎■之。”人們對於這位日神的惡作劇,也是無可奈何,但還得致祭以討好。大概夏人亦如此,猶日食發生,有瞽吏擊鼓祀日之祭。總之,夏人心目中的日神,乃是位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