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服飾的一個顯著特色,是其統治者好以華袞大裘象徵權威,這與殷統治者尚好穿有華飾的窄長袖短衣,顯然不同。《世俘》記“(武)王服袞衣”格周廟。《周禮》言司裘“掌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袞衣大裘當指繪有龍紋之類華飾的寬衣大袍。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有一頭施雙等而身著珮黻大袖衣玉人,1(圖60:1)沈從文先生認為,從其衣飾處理方式等看,時代或在商周之際,大致為周人貴族形象。他指出,玉人像衣袖寬大,衣身寬博,下擺過膝,用較寬帶子束腰,腰下腹前所係一斧形裝飾物,稱為“蔽膝”,金文中屢見的“赤芾”,是專指用皮或絲綢製成的這類象徵特別身份的紅色或雜繡斧形裝飾物2。可見,袞衣大袍是周貴族階級的禮服。四川三星堆大型青銅立人像展示的蜀地方國君主或群巫之長,以長袖深衣象徵身份權威,與周人的服飾心態似相接近。
周人衣著的另一個特色,是上衣的前部多作“曲領”,為殷人所無。《禮記·深衣》雲:“曲袷如矩以應方。”舊註:“袷,曲領也。”《急就篇》卷二雲:“曲領者,恐其上擁頸也,其狀闊大而曲,因以名雲。”洛陽東郊西周早期墓葬出有一圓雕玉人,龍形雙笄施於頭部左右兩側,著窄長袖深衣,束寬腰帶,腰下腹前係一斧形“蔽膝”,其衣領“曲袷如矩”,衣襟右開作曲領右衽式3。(圖60:5)洛陽龐家溝西周初墓葬出土的人形銅車轄,其人頭戴一罐筒形小高幘,有纓結於頷下以固定其幘,(圖60:2)當即《釋名》說的“纓,頸也,自上而下繫於頸也。”衣裝款式基本與上一玉人同,也是曲領右在窄長袖袍子,寬腰帶,係斧形“蔽膝”1。可能都屬於親信近侍裝束。
周人的頭飾與殷人也有一定區別。如冠式,甘肅靈台白草坡m2西周早期墓葬,出有一黃玉人像,頭戴一頂帶歧角高冠2;(圖60:4)包括上述帶纓筒狀小高幘,均為周人所特有。再如髮型,白草坡同一時期m1墓葬,出有一白玉圓雕老婦立像,身體瘠瘦,裸體垂乳,雙手撫腹,頭上盤發作高螺髻狀,形似盤蛇,髻端飾成虎頭3。(圖60:3)陝西寶雞茹家莊m2西周墓葬,曾出一青銅舞人,身著曲領右衽寬袖長衫,下擺拂地,髮型梳成左右內卷、中間聳立的“山”字形高髻4。此類髮型也均不見於殷人。頭飾崇尚高高聳起,應出周人較普遍的審美情趣。
《禮記·王製》稱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異風殊俗,服飾異宜。據各地出土人像雕塑等有關考古發現材料,就其反映的服飾差異和共性作一比較,可加深這方麵的感性認識。眼飾異宜是夏商二代中原王朝與周邊國族的服飾總觀,但細析之,各方卻自有其“同衣服”的群體性一麵。所謂“同衣服”,井非不分貴賤長幼男女,強調齊整一律,實質意義恰恰相反,是緊緊伴隨著“明貴賤、序等列”的“禮”製生成過程,得以逐漸形成的一套“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的規範而呈封閉呆板色調的服飾等級製度。有跡象表明,在夏商時代,無論中原王朝,抑或林立各地的大小國族,都已程度不等地確立了這類意義的“同衣服”之製,當然在許多方麵尚是相當疏約粗簡。
應該指出,夏商王朝對於等級製“同衣服”係列的確立和完善,無疑比周邊地區方國族落超前一截,但這一階段還均未發展到利用族類間服飾差別進行排他的異端。《禮記·王製》所謂“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或許可用來說明夏商服飾多元形態和夷夏服飾的雙向滲透,以及中原大國服飾製度對周邊地區的全方位影響。“同衣服”和“因俗施政”,是夏商服飾係統內、外調整的兩大要質,與夏統治者的收眾立邦和商統治者的四土經略,是緊相適應的。
1 《論語·憲問》,邢昺疏。
2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廣漢縣文化局:《廣漢三星堆遺址一號祭祀坑發掘簡報》,《文物》1987年10期。同:《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發掘簡報》,《文物》1989年5期。
1 《山東文物選集——普查部分》,文物出版社,1959年,圖版八四。
1 《山東文物選集——普查部分》,文物出版社,1959年,圖版八四。
1 《急就篇》:“合襠謂之褅”,註:“膝上二寸為犢鼻穴,無■之袴謂之■,今犢鼻褌也。”又《史記·司馬相如傳》謂其在蜀郡“身自著犢鼻褌,與保庸雜作”,《集解》雲,“今三尺布作,形如犢鼻矣。”是知漢代以降,四川地區平民猶流行這種服裝款式。
1 dohrenwend:jade demonic lmages from early china,ars orientalis vo1.x,p1,xxxv,1975。
2 張長壽:《記灃西新發現的獸麵玉飾》,《考古》1987年5期。
3 《江兩新幹大洋洲商墓發掘簡報》,《文物》1991年10期。
4 《江蘇丹徒北山頂春秋墓發掘報告》,《東南文化》1988年3、4期。
5 《浙江紹興發現春秋時代青銅鳩杖》,《東南文化》1990年4期。
1 範汝森,《商周時代的幾件玉雕》,《文物》1959年7期。
周人衣著的另一個特色,是上衣的前部多作“曲領”,為殷人所無。《禮記·深衣》雲:“曲袷如矩以應方。”舊註:“袷,曲領也。”《急就篇》卷二雲:“曲領者,恐其上擁頸也,其狀闊大而曲,因以名雲。”洛陽東郊西周早期墓葬出有一圓雕玉人,龍形雙笄施於頭部左右兩側,著窄長袖深衣,束寬腰帶,腰下腹前係一斧形“蔽膝”,其衣領“曲袷如矩”,衣襟右開作曲領右衽式3。(圖60:5)洛陽龐家溝西周初墓葬出土的人形銅車轄,其人頭戴一罐筒形小高幘,有纓結於頷下以固定其幘,(圖60:2)當即《釋名》說的“纓,頸也,自上而下繫於頸也。”衣裝款式基本與上一玉人同,也是曲領右在窄長袖袍子,寬腰帶,係斧形“蔽膝”1。可能都屬於親信近侍裝束。
周人的頭飾與殷人也有一定區別。如冠式,甘肅靈台白草坡m2西周早期墓葬,出有一黃玉人像,頭戴一頂帶歧角高冠2;(圖60:4)包括上述帶纓筒狀小高幘,均為周人所特有。再如髮型,白草坡同一時期m1墓葬,出有一白玉圓雕老婦立像,身體瘠瘦,裸體垂乳,雙手撫腹,頭上盤發作高螺髻狀,形似盤蛇,髻端飾成虎頭3。(圖60:3)陝西寶雞茹家莊m2西周墓葬,曾出一青銅舞人,身著曲領右衽寬袖長衫,下擺拂地,髮型梳成左右內卷、中間聳立的“山”字形高髻4。此類髮型也均不見於殷人。頭飾崇尚高高聳起,應出周人較普遍的審美情趣。
《禮記·王製》稱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異風殊俗,服飾異宜。據各地出土人像雕塑等有關考古發現材料,就其反映的服飾差異和共性作一比較,可加深這方麵的感性認識。眼飾異宜是夏商二代中原王朝與周邊國族的服飾總觀,但細析之,各方卻自有其“同衣服”的群體性一麵。所謂“同衣服”,井非不分貴賤長幼男女,強調齊整一律,實質意義恰恰相反,是緊緊伴隨著“明貴賤、序等列”的“禮”製生成過程,得以逐漸形成的一套“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的規範而呈封閉呆板色調的服飾等級製度。有跡象表明,在夏商時代,無論中原王朝,抑或林立各地的大小國族,都已程度不等地確立了這類意義的“同衣服”之製,當然在許多方麵尚是相當疏約粗簡。
應該指出,夏商王朝對於等級製“同衣服”係列的確立和完善,無疑比周邊地區方國族落超前一截,但這一階段還均未發展到利用族類間服飾差別進行排他的異端。《禮記·王製》所謂“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或許可用來說明夏商服飾多元形態和夷夏服飾的雙向滲透,以及中原大國服飾製度對周邊地區的全方位影響。“同衣服”和“因俗施政”,是夏商服飾係統內、外調整的兩大要質,與夏統治者的收眾立邦和商統治者的四土經略,是緊相適應的。
1 《論語·憲問》,邢昺疏。
2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廣漢縣文化局:《廣漢三星堆遺址一號祭祀坑發掘簡報》,《文物》1987年10期。同:《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發掘簡報》,《文物》1989年5期。
1 《山東文物選集——普查部分》,文物出版社,1959年,圖版八四。
1 《山東文物選集——普查部分》,文物出版社,1959年,圖版八四。
1 《急就篇》:“合襠謂之褅”,註:“膝上二寸為犢鼻穴,無■之袴謂之■,今犢鼻褌也。”又《史記·司馬相如傳》謂其在蜀郡“身自著犢鼻褌,與保庸雜作”,《集解》雲,“今三尺布作,形如犢鼻矣。”是知漢代以降,四川地區平民猶流行這種服裝款式。
1 dohrenwend:jade demonic lmages from early china,ars orientalis vo1.x,p1,xxxv,1975。
2 張長壽:《記灃西新發現的獸麵玉飾》,《考古》1987年5期。
3 《江兩新幹大洋洲商墓發掘簡報》,《文物》1991年10期。
4 《江蘇丹徒北山頂春秋墓發掘報告》,《東南文化》1988年3、4期。
5 《浙江紹興發現春秋時代青銅鳩杖》,《東南文化》1990年4期。
1 範汝森,《商周時代的幾件玉雕》,《文物》1959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