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商衣料質地


    夏商服飾的衣料質地,文獻傳聞中多有所雲。如《說苑》言禹時有“衣裳細布”。《鹽鐵論·力耕》稱“桀女樂充宮室,文繡衣裳”。《帝誥》稱商湯時貴族成員可得“衣文繡”。《帝王世紀》謂商未王“紂不能服短褐處於茅屋之下,必將衣繡遊於九重之台”。又說紂“多發美女,以充傾宮之室,婦女衣綾紈者三百餘人”。《說苑》還說紂“錦繡被堂,金玉珍瑋”,至其“身死國亡為天下戮,非惟錦繡道傊用邪”。由於當時大量物質生活資料為少數貴族統治階級所聚斂,故其服飾的衣料多種多樣,質地也相當華貴。


    但在平民賤者一方,自當別論。《詩·豳風·七月》反映周初農夫猶常常是“無衣無褐”。大概粗麻粗葛織物是當時平民階層的主要衣料所屬。《禮記·郊特性》雲:“野夫黃冠,黃冠,草服也。”可見下層平民有以秋後變黃的植物草莖編以為服,跟貴族階級一方錦繡道偟木工編製服飾,形成截然鮮明的對照。


    考古發掘所見,夏代貴族服飾的衣料,主要有粗細不一的麻布和平紋絲織品。前述晉南陶寺遺址一些晚期的大、中型貴族墓,即發現這類衣料。


    1975年在偃師二裏頭遺址一座貴族墓內,出土一件綠鬆石鑲嵌的圓銅器,正麵蒙有至少六層粗細不同的四種布,最粗和最細的經緯線,分別為8×8根/cm2和52×14根/cm2,除最細的一種布未確定性質外,其餘都是麻布1。


    商代衣料基本仍以麻、絲織品為主體,但編織技巧大有提高,品種增多。河北槁城台西商代中期遺址所出紡織品中,麻布屬於平紋組織,原料是大麻纖維,與原始時代的麻布出土品相比,殘留膠質較少,經紗是由兩根紗合股加拈而成,為s拈向,紗線加拈均勻,說明當時隨著韌皮纖維脫膠技術的提高,已能生產出高質量的麻紗。在出土的絲織品中,計有平紋的“紈”,平紋紗類,平紋縐絲的“殻”,絞紗類的紗羅等,特別是生產縐這種富有彈性而輕盈透明的絲織物,需要有較複雜的工藝技術,另外似乎還懂得利用羊毛編織衣料,在所出麻布中,即發現若幹山羊絨毛2。


    麻、絲織品,在商代各地遺址中每有所見。北京平穀劉家河一座隨葬有鐵刃銅鉞的商代中期墓中,出有平紋麻布,經緯密度分別為每厘米8~20根、6~18根,經緯紗投影寬度為0.5~1.2毫米,紗線大都為s拈向,與台西出土麻布相似3。陝西涇陽高家堡晚商貴族墓,出有麻布和絲綢織品4。長江以南江西新幹大洋洲一座晚商大型墓,許多隨葬器物上也留有麻布、絲絹織物痕,布紋疏密不一5。山東膝縣前掌大一座晚商的中字型大墓,在所出的一些紡織品上,還塗飾有成層的紅、黑、白三色圖案6。


    殷墟王邑所見,稱得上是集商代服飾布料發現上之大成,各種粗細不一的麻布層出不窮,還有未成品的麻線、麻繩以及成束的絲和絲繩出土1。絲織品種類繁多,僅婦好墓所出就有六種:一是各種平紋絹類,經線密度每平方厘米20~72根,緯線密度每平方厘米18~30根不一。二是平紋絲類織物,還用硃砂塗染過。三是單經雙緯組織之縑。四是雙經雙緯之絹綢。五是斜紋組織的由經線顯菱形花紋之文綺。六是紗羅組織的大孔羅,每米大約有1500—2000個拈回,屬於目前所知最早的糾經機織羅2。


    殷墟王邑所見皮革衣料的加工技巧也令人耳目一新。侯家莊第1004號殷王陵南墓道中,曾發現皮甲殘痕,上有黑、紅、白、黃四色圖案花紋3。甲骨文中有一裘字4,本意當如《說文》所雲:“裘,皮衣也”,從字形看,或許同於段注說的“裘之製,毛在外”,這種裘衣大概不同於去毛或翻毛內裹體的戰鬥護身皮甲。皮革材料乃取之家畜和獸類。


    除麻、絲織物和皮革衣料外,商代還有了木棉織物。


    1936年殷墟第13次發掘的yhi27坑,張秉權先生在後來整理所出龜甲時發現,有65片無字碎甲上麵粘附有布紋痕跡,經取樣作電子顯微鏡反射光觀察及進行穿透式、掃描式鑑定,又採用生物化學方法驗證,得出這些紡織品具有植物性棉纖維性特徵,而無動物性絲或毛的特徵,從而確定其為棉類織物。棉布為素色平織十字紋,經緯線約平均每3毫米8~12支5。


    木棉織物在福建崇安武夷山白岩崖洞船棺墓中也有發現。原為墓主衣著,已碳化成殘片。經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鑑定,其衣著中有大麻、苧麻、絲、棉布四種質料,內棉布殘片為青灰色,平紋組織,經緯密每平方厘米14×14支,係多年生灌木型木棉。船槨木質經碳14年代測定和樹輪校正年代,距今約為3445±150年,相當中原的商代1。


    《尚書·皋陶謨》雲:“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帝誥》雲:“施章乃服明上下。”夏商衣料,凡麻、絲、棉織物或皮革製品等,確實每施彩繪及塗染。據《禮記·明堂位》雲:“有虞氏服■,夏後氏山,殷火,周龍章。”孔疏雲:“有虞氏服紱者,直以韋為■,未有異飾,故雲服拔;夏後氏畫之以山;殷人增之以火:周人加龍以為文章。”《檀弓》又說:“夏後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史記·殷本紀》也稱商湯“易服色,上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夏商社會生活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宋鎮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宋鎮豪並收藏夏商社會生活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