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各地遺址所見,服飾品類的等級之分亦甚顯明,且各具地方特色。
河北槁城台西遺址,在112座墓葬中,出人體裝飾品的僅有18座,占16.07%。其中112號墓的墓底有黑紅色汙泥狀衣衾殘跡,隨葬銅觚上附粘著絲織物痕。墓主身側及腰間飾物有銅泡12、玉璿璣1、玉佩飾1。一座79號的一套觚爵等列墓,墓主腹部有644枚骨串飾及一個銅鈕扣。
但有一現象應注意,台西遺址往往是凡墓中有殉葬人為女性者,墓主所飾一般均遠遜於殉葬人;凡殉葬人為男性,一般均無佩戴飾物,而墓主飾物則豐。如14號墓,殉葬的青年女子頭插骨笄,胸前有蛤殼飾物,男性墓主無所飾物,隻持有兵器和銅禮器。
102號墓殉葬人胸前有骨串飾23枚,頭頂骨等一叢19枚,男性墓主僅玉笄1枚。85號墓男性墓主頸部有玉石嵌飾和柄形玉飾,胸側有圭形石飾,右手邊有人麵形玉飾,而男性殉葬人毫無飾品。另外不少出一套觚爵的墓葬,有兵器而無裝飾品2。由此看來,本地貴族武士重兵不重打扮,其妻妾好事修飾。這頗類似於《禮記·少儀》講的“君子之衣服,服劍乘馬”之風氣。
商代北方及西北方的族落方國貴族好以金飾品為人體美飾。北京平穀劉家河一商代中期墓葬,出有金笄、金耳環及金臂釧一對,(圖45)另又有銅人麵飾、銅蟾蜍和蛙形銅泡,玉石飾品有璜、綠鬆石串珠等1。河北盧龍縣東閈各莊一商代晚期墓葬也出有一對金臂釧,形製與上一對全同,圓環形,缺口作扁平扇麵狀,唯直徑稍小2。
商代西北地區的貴族中還流行一種金珥飾,作圓弧片狀,一端作螺旋形,另一端作窄長絲狀,有的上穿一綠鬆石珠子,一般出於人頭骨兩側,常以偶數出現。如陝西清澗解溝寺墕一墓出有6件3,與之隔黃河相望的晉西永和下辛角一墓出有一對4。與永和相鄰的石樓縣後蘭家溝、桃花莊和洪洞縣上村商代墓中,都曾出過這種金珥飾5,前一墓還有玉壁、璜等佩飾;中一墓的墓主頭部又發現一帶狀金飾片。在晉北保德林遮峪發現的一座商代墓,墓主胸前有兩件金弓形飾,又有一種由6根金絲紐成的波形飾品,其頸胸部又有珠管串飾,共18枚,用琥珀、綠鬆石、玉、骨等材料製成。還有石琮兩件,似為腕飾6。可見商代西北地區的服飾品類,與商代北方地區有若幹類似點,也有不同點,其金飾品主要裝飾於人體的頭部、耳部或頸胸部位,工藝造型奇特,尚未見有用於手飾或臂飾者。
不過,商代西北地區方國權貴的服飾品類,與商都王室貴顯所服,有許多共同之處。如汾河東靈石旌介兩座10爵4觚等列的方國君主墓,一座出有玉佩飾品鳥、魚、璜、管等,另一座內玉佩飾品有鹿、兔、虎、蟬、蠶、鳥、燕、壁,以及骨雕蟬形飾等。
這些造型的人體裝飾品,均為殷墟王邑所常見。唯服飾的等級之別,在商代方國貴族階層中也儼然存在。靈石旌介另一座3爵1觚等列貴族墓內,飾品不是玉類,而是蚌怖為主,約40餘片,有圓形、長條形、曲尺形、璜形等,個別蚌飾邊緣塗紅色線條,有的刻有溝槽,顯然服飾品類不及上兩墓。
商代東部地區服飾品類,與商王邑所見,一致性最為明顯。如山東益都蘇埠屯一座四墓道的方國君主墓,人體裝飾品材料有玉、石、骨料等,頸飾中有一組玉石管串飾15件,另又有玉魚、玉琮、玉玦、綠鬆石飾、圓形骨飾等,還有用於淨耳的骨耳勺1。這些在殷墟婦好墓均有所見,唯質地製作更趨上乘,如一組17件玉石管串飾,色澤黃、綠、白並俱,表麵均拋光,極美觀;耳勺亦有,共兩件,為玉製,也比上述骨耳勺高級2,這又表明,東部和中原王朝的高級權貴人士中皆有淨耳的尚好。
長江中遊商代南方地區方國高級權貴的服飾品類,既有土著風格,又有吸收自多方的因素。江西新幹大洋洲發現的一座大型商代墓,出玉飾品達1072件,玉料有新疆和田玉、陝西藍田洛翡玉、遼寧岫玉、河南密玉及南陽獨山玉、浙江青田玉,還有產於本地區湖北鄖縣竹山的綠鬆石等3。其中玉璜的胸飾、笄形墜飾、玉飾腰帶等,在史前時期主要流行於長江下遊東南地區;項鍊自史前至夏商一直盛行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而為本地所鮮見,但此墓卻出有一串,由16件獨山玉飾品串成。表明了服飾的種種外來成分。不過許多環形類飾品,如手鐲、環、壁、琮等,恐怕基本承自本地史前人體裝飾品的主流而更趨華貴化,有2件高純度水晶套圈,大小相疊,形製相同,實為罕見,值得注意者,有一件瑪瑙蹲居側身人形飾品,出土於項鍊頂端右側,與殷墟婦好墓所見幾件浮雕人形玉飾極為相似,兩者均有帽冠,身上似穿華服,帶臂環,所不同的是此件冠後附有鏈環,還帶腕環兩個,衣紋為羽翼,頗類《山海經·海外南經》說的:“羽民國在其東南,其為人長頭,身生羽。”此當本之實際服飾形態的升華,說明商代南方地區貴族的服飾,在維持和發揚地方風格的同時,又充分吸收了各方的因素,還特別受有來自中原王朝的政治影響。
總之,夏商服飾品類,無論在中原地區,抑或在各地諸侯方國領域,均深蘊著等級製的“禮”內容,圍繞著各自所由來已久的服飾群體性不斷組合分化,形成各自不同的服飾層次。基於禮製的生成,王朝、諸侯方國領地,統治者為追求服飾係列的等次和級高,已著意於規範“齊衣服”之製的各自帶有相對封閉型的服飾政治環境和服飾地域俗約,並有意無意納取周圍外界因素,當然這也進一步促成了服飾等級製的深化。
河北槁城台西遺址,在112座墓葬中,出人體裝飾品的僅有18座,占16.07%。其中112號墓的墓底有黑紅色汙泥狀衣衾殘跡,隨葬銅觚上附粘著絲織物痕。墓主身側及腰間飾物有銅泡12、玉璿璣1、玉佩飾1。一座79號的一套觚爵等列墓,墓主腹部有644枚骨串飾及一個銅鈕扣。
但有一現象應注意,台西遺址往往是凡墓中有殉葬人為女性者,墓主所飾一般均遠遜於殉葬人;凡殉葬人為男性,一般均無佩戴飾物,而墓主飾物則豐。如14號墓,殉葬的青年女子頭插骨笄,胸前有蛤殼飾物,男性墓主無所飾物,隻持有兵器和銅禮器。
102號墓殉葬人胸前有骨串飾23枚,頭頂骨等一叢19枚,男性墓主僅玉笄1枚。85號墓男性墓主頸部有玉石嵌飾和柄形玉飾,胸側有圭形石飾,右手邊有人麵形玉飾,而男性殉葬人毫無飾品。另外不少出一套觚爵的墓葬,有兵器而無裝飾品2。由此看來,本地貴族武士重兵不重打扮,其妻妾好事修飾。這頗類似於《禮記·少儀》講的“君子之衣服,服劍乘馬”之風氣。
商代北方及西北方的族落方國貴族好以金飾品為人體美飾。北京平穀劉家河一商代中期墓葬,出有金笄、金耳環及金臂釧一對,(圖45)另又有銅人麵飾、銅蟾蜍和蛙形銅泡,玉石飾品有璜、綠鬆石串珠等1。河北盧龍縣東閈各莊一商代晚期墓葬也出有一對金臂釧,形製與上一對全同,圓環形,缺口作扁平扇麵狀,唯直徑稍小2。
商代西北地區的貴族中還流行一種金珥飾,作圓弧片狀,一端作螺旋形,另一端作窄長絲狀,有的上穿一綠鬆石珠子,一般出於人頭骨兩側,常以偶數出現。如陝西清澗解溝寺墕一墓出有6件3,與之隔黃河相望的晉西永和下辛角一墓出有一對4。與永和相鄰的石樓縣後蘭家溝、桃花莊和洪洞縣上村商代墓中,都曾出過這種金珥飾5,前一墓還有玉壁、璜等佩飾;中一墓的墓主頭部又發現一帶狀金飾片。在晉北保德林遮峪發現的一座商代墓,墓主胸前有兩件金弓形飾,又有一種由6根金絲紐成的波形飾品,其頸胸部又有珠管串飾,共18枚,用琥珀、綠鬆石、玉、骨等材料製成。還有石琮兩件,似為腕飾6。可見商代西北地區的服飾品類,與商代北方地區有若幹類似點,也有不同點,其金飾品主要裝飾於人體的頭部、耳部或頸胸部位,工藝造型奇特,尚未見有用於手飾或臂飾者。
不過,商代西北地區方國權貴的服飾品類,與商都王室貴顯所服,有許多共同之處。如汾河東靈石旌介兩座10爵4觚等列的方國君主墓,一座出有玉佩飾品鳥、魚、璜、管等,另一座內玉佩飾品有鹿、兔、虎、蟬、蠶、鳥、燕、壁,以及骨雕蟬形飾等。
這些造型的人體裝飾品,均為殷墟王邑所常見。唯服飾的等級之別,在商代方國貴族階層中也儼然存在。靈石旌介另一座3爵1觚等列貴族墓內,飾品不是玉類,而是蚌怖為主,約40餘片,有圓形、長條形、曲尺形、璜形等,個別蚌飾邊緣塗紅色線條,有的刻有溝槽,顯然服飾品類不及上兩墓。
商代東部地區服飾品類,與商王邑所見,一致性最為明顯。如山東益都蘇埠屯一座四墓道的方國君主墓,人體裝飾品材料有玉、石、骨料等,頸飾中有一組玉石管串飾15件,另又有玉魚、玉琮、玉玦、綠鬆石飾、圓形骨飾等,還有用於淨耳的骨耳勺1。這些在殷墟婦好墓均有所見,唯質地製作更趨上乘,如一組17件玉石管串飾,色澤黃、綠、白並俱,表麵均拋光,極美觀;耳勺亦有,共兩件,為玉製,也比上述骨耳勺高級2,這又表明,東部和中原王朝的高級權貴人士中皆有淨耳的尚好。
長江中遊商代南方地區方國高級權貴的服飾品類,既有土著風格,又有吸收自多方的因素。江西新幹大洋洲發現的一座大型商代墓,出玉飾品達1072件,玉料有新疆和田玉、陝西藍田洛翡玉、遼寧岫玉、河南密玉及南陽獨山玉、浙江青田玉,還有產於本地區湖北鄖縣竹山的綠鬆石等3。其中玉璜的胸飾、笄形墜飾、玉飾腰帶等,在史前時期主要流行於長江下遊東南地區;項鍊自史前至夏商一直盛行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而為本地所鮮見,但此墓卻出有一串,由16件獨山玉飾品串成。表明了服飾的種種外來成分。不過許多環形類飾品,如手鐲、環、壁、琮等,恐怕基本承自本地史前人體裝飾品的主流而更趨華貴化,有2件高純度水晶套圈,大小相疊,形製相同,實為罕見,值得注意者,有一件瑪瑙蹲居側身人形飾品,出土於項鍊頂端右側,與殷墟婦好墓所見幾件浮雕人形玉飾極為相似,兩者均有帽冠,身上似穿華服,帶臂環,所不同的是此件冠後附有鏈環,還帶腕環兩個,衣紋為羽翼,頗類《山海經·海外南經》說的:“羽民國在其東南,其為人長頭,身生羽。”此當本之實際服飾形態的升華,說明商代南方地區貴族的服飾,在維持和發揚地方風格的同時,又充分吸收了各方的因素,還特別受有來自中原王朝的政治影響。
總之,夏商服飾品類,無論在中原地區,抑或在各地諸侯方國領域,均深蘊著等級製的“禮”內容,圍繞著各自所由來已久的服飾群體性不斷組合分化,形成各自不同的服飾層次。基於禮製的生成,王朝、諸侯方國領地,統治者為追求服飾係列的等次和級高,已著意於規範“齊衣服”之製的各自帶有相對封閉型的服飾政治環境和服飾地域俗約,並有意無意納取周圍外界因素,當然這也進一步促成了服飾等級製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