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文物資料叢刊》(3),1980年。


    4 《江蘇吳縣張陵山遺址發掘簡報》,《文物資料叢刊》(6),1982年。


    5 《江蘇海安青墩遺址》,《考古學報》1983年2期。


    6 《潛山薛家崗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學報》1982年3期。


    7 《安徽潛山縣天寧寨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1987年11期。


    1 《巫山大溪遺址第三次發掘》,《考古學報》1981年4期。


    2 《湖北王家崗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學報》1984年2期。


    3 《湖北黃崗螺螄山遺址墓葬》,《考古學報》1987年3期。


    4 《洞庭湖區新石器時代文化》,《考古學報》1986年4期。


    5 《宜昌中堡島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學報》1987年1期。


    6 《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


    7 《薑寨》,文物出版社,1988年。


    1 《湯陰白營河南龍山文化村落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集刊》第3集,1983年。


    2 《浙川下王崗》,文物出版社,1989年。


    3 《廟底溝與三裏橋》,科學出版社,1959年。


    4 《甘肅東鄉林家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集刊》第4集,1984年。


    5 《甘肅永靖秦魏家齊家文化墓地》,《考古學報》1975年2期。


    6 《河南新鄭裴李崗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1978年2期。


    1 《元君廟仰韶墓地》,文物出版社,1983年,41頁。


    2 《蘭州土穀台半山一馬廠文化墓地》,《考古學報》1983年2期。


    3 《甘肅景泰張家台新石器時代的墓葬》,《考古》1976年3期。


    4 《廣河地巴坪“半山類型”墓地》,《考古學報》1978年2期。


    5 《考古》1979年4期。


    6 《史前研究》1985年3期。


    7 《考古與文物》1981年4期。


    8 《考古》1977年4期。


    9 《考古》1981年3期。


    10 《良渚文化玉器》,文物出版社,1989年。《文物》1986年10期、1988年1期。《考古》1986年6期。


    1 《考古與文物》1984年2期。


    2 《文物》1984年6期。


    3 《文物》1984年11期。


    4 《文物》1984年6期。


    5 《考古》1987年6期。


    6 《考古》1974年5期。


    第二節 夏商服飾


    一 服飾品類的兩分


    (一)夏代服飾品類


    服飾品類是就服飾及其飾品材料而言,涉及其來源的難易。質地的貴賤,製作的精粗,形製的新舊,種類的多寡,組合的繁簡,品第的高低,以及穿戴佩掛者身分地位的尊卑和所服之意義。


    這種服飾品類的兩分現象,是隨著社會的貧富分化和階級對立的加劇而出現,並逐漸製度化。早在夏代立國之前,這種現象當已存在。《堯典》有“舜修五禮,五玉三帛”之說。《鹽鐵論·散不足》有謂:“及虞夏之後,蓋表布內絲,骨笄象珥,封君夫人加錦尚褧。”若從歷史宏觀發展場景論,多少對服飾形態兩分的演進趨勢是有所揭示的,將其加劇的分水嶺定到夏代以前,也是附合事實,可以成立的。


    藉服飾品類以序等級尊卑,在夏代進一步深化。文獻中有不少這方麵的傳聞。《說苑》稱禹“土階三等,衣裳細布。”《史記·五帝本紀》言:“禹踐天子位,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禮樂如之。”《山海經·海外西經》謂夏後啟“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引《夏書》稱夏代“明試以功,車服以庸”,以車馬及服飾品類示有功者的尊貴寵榮。


    服飾品類的兩分現象,在考古發掘中並不鮮見。晉南襄汾陶寺遺址,據碳素年代測定數據,上限約當公元前25世紀,下限在公元前20世紀左右,前後延續約500多年,中晚期已進入夏代紀年範圍1。發現的1000多座墓葬,絕大多數為小型墓,無隨葬品。


    相反,約占總墓數13%的大、中型墓,隨葬品十分豐厚,墓主骨架有衣裝和飾品遺存。一座編號為1650號的中型墓,男性墓主仰身直體,平置於厚約1 厘米的網狀麻類編織物上,周身裹以平紋織物,上體白色,下體灰色,足部橙黃色,織物外遍撤硃砂,骨架上又覆蓋麻類編織物,反覆折迭成10~12層,直到棺口蓋板,棺蓋上又覆麻類編織物一層。可見墓主衣服之眾多與華貴鮮然,“服其服”而顯示其生前身分之顯尊。


    陶寺遺址的一些大、中型墓,墓主的人體飾品種類均相當高級,有的頭佩玉梳、石梳,有的臂戴精工鑲嵌綠鬆石和蚌片的飾物,有的佩帶玉臂環或玉琮,腹部掛置玉瑗、玉銊等。有一座202號墓,墓主頸部戴著項鍊數圈,共用了1164枚細工製成的骨環。顯而易見,當時統治階級權貴人士的服飾飾品,論其質地、做工、形製組合,是一般族眾或奴隸絕難奢望的,其反映的品第大概也有內在的等次之序,可能容或有表示權力大小的細微區分。


    服飾品類的等次之分,在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的考古發掘中也有其揭示。1980年發現的一座4號墓,雖曾遭盜掘,仍出有200餘件綠鬆石管和綠鬆石片的飾品1,墓主身分當為高級貴族。1981年發掘的一座出有漆鼓的4號高級權貴墓,墓主頸部佩戴2件精工磨製的綠鬆石管串飾,胸前有一件鑲嵌綠鬆石片的精緻銅獸麵牌飾,背麵粘附著麻布紋2,可能原先是衣服上的華飾,又起有表示顯赫身分的象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夏商社會生活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宋鎮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宋鎮豪並收藏夏商社會生活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