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8年1期。
2 《山東滕縣北辛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84年2期。
3 王裕中、裴晉昌:《中國古代的葛、麻紡織》,《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中國青年出版社,1978年。《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文物資料叢刊》(3),1980年。
4 汪濟英、牟永抗:《關於吳興錢山漾遺址的發掘》,《考古》1980年4期。
5 《一九七七年寶雞北首嶺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79年2期。
6 《山東泗水尹家城遺址第四次發掘簡報》,《考古》1987年4期。
7 《西夏侯遺址第二次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86年3期。
1 《青海樂都柳灣原始社會墓地反映出的主要問題》,《考古》1976年6期。
2 《安徽含山淩家灘新石器時代墓地發掘簡報》,《文物》1989年4期。
1 《浙江餘杭反山良渚墓地發掘簡報》,《文物》1988年1期。又《良渚玉器》,文物出版社,1990年,圖版190~192。
2 《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文物》1986年10期。
3 參見宋兆麟等:《中國原始社會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346頁。
4 《中國文物精華》,文物出版社,1990年,圖版12。
5 《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文物》1978年3期。
6 宋兆麟等:《中國原始社會史》,349頁。又金維諾:《舞蹈紋陶盆與原始舞樂》,《文物》1978年3期。
7 王克林:《彩陶盆舞蹈圖案辨疑》,《考古與文物》1986年3期。·351·
1 《漢書·陸賈傳》,顏師古注。
2 《中國文物精華(1992)》,文物出版社,1992年,圖版57,又圖版說明236頁。
3 《江蘇常州圩墩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調查和試掘》,《考古》1974年2期。
4 《崧澤——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
1 張朋川:《甘肅出土的幾件仰韶文化人像陶塑》,《文物》1979年11期。
2 張廣立、趙信、王仁湘:《黃河中上遊地區出土的史前人形彩繪與陶塑初釋》,《考古與文物》1983年3期。
3 《臨潼原頭、鄧家莊遺址勘杏記》,《考古與文物》1982年1期。
4 《1979年裴李崗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84年1期。《河南新鄭裴李崗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1978年2期。
5 《陝西渭水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考古》1987年9期。
6 《山東泗水尹家城第一次試掘》,《考古》1980年1期。
1 《滎陽點軍台遺址1980年發掘報告》,《中原文物》1982年4期。《鄭州大河村遺址發掘報告》,《考石學報》1979年3期。
2 《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葬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74年,13、15、24頁。
3 《茌平尚莊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學報》1985年4期。
4 《薑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8年。
5 《浙川下王岡》,文物出版社,1989年。
6 魏京武、楊亞長:《我國最早的骨雕人頭像》,《考古與文物》1982年5期。
1 《元君廟仰韶墓地》,文物出版社,1983年,42頁,又圖版二二·1。
2 戴應新:《陝西神木縣石峁龍山文化遺址調查》,《考古》1977年3期。
3 何德亮:《山東史前雕塑淺談》,《美術史論》1984年4期。
4 《內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調查》,《考古》1987年6期。
5 楊曉能:《中國原始社會雕塑藝術概述》,《文物》1989年3期。
1 參見《永昌鴛鴦池新石器時代墓地的發掘》,《考古》1974年5期。
2 《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17頁。
3 賈蘭坡、衛奇:《陽高許家窯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考古學報》1976年2期。
4 賈蘭坡、蓋培、尤玉柱:《山西峙峪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2年1期。
1 裴文中:《中國史前時期之研究》,商務印書館,1950年,130~133頁。
2 匡瑜:《東北地區的舊石器時代考古文化》,《考古與文物》1982年2期。
3 張鎮洪等:《遼寧海城小孤山遺址發掘簡報》,《人類學學報》1985年4卷1期。
4 李永憲、霍巍:《我國史前時期的人體裝飾品》,《考古》1990年3期。
1 周國興、尤玉柱:《北京東胡林村的新石器時代墓葬》,《考古》1972年6期。
2 《瀋陽新樂遺址第二次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85年2期。
3 《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與積石塚群發掘簡報》,《文物》1986年8期。
4 《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紅山文化建築群址發掘簡報》,《文物》1984年11期。
5 見山東臨朐朱封尤山墓葬出土品,《中國文物精華(1992)》,圖版60,又圖版說明237頁。
6 《鄒縣野店》,文物出版社,1985年,101、105頁。
1 《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葬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74年,21頁。
2 《圩墩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78年4期。
2 《山東滕縣北辛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84年2期。
3 王裕中、裴晉昌:《中國古代的葛、麻紡織》,《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中國青年出版社,1978年。《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文物資料叢刊》(3),1980年。
4 汪濟英、牟永抗:《關於吳興錢山漾遺址的發掘》,《考古》1980年4期。
5 《一九七七年寶雞北首嶺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79年2期。
6 《山東泗水尹家城遺址第四次發掘簡報》,《考古》1987年4期。
7 《西夏侯遺址第二次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86年3期。
1 《青海樂都柳灣原始社會墓地反映出的主要問題》,《考古》1976年6期。
2 《安徽含山淩家灘新石器時代墓地發掘簡報》,《文物》1989年4期。
1 《浙江餘杭反山良渚墓地發掘簡報》,《文物》1988年1期。又《良渚玉器》,文物出版社,1990年,圖版190~192。
2 《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文物》1986年10期。
3 參見宋兆麟等:《中國原始社會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346頁。
4 《中國文物精華》,文物出版社,1990年,圖版12。
5 《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文物》1978年3期。
6 宋兆麟等:《中國原始社會史》,349頁。又金維諾:《舞蹈紋陶盆與原始舞樂》,《文物》1978年3期。
7 王克林:《彩陶盆舞蹈圖案辨疑》,《考古與文物》1986年3期。·351·
1 《漢書·陸賈傳》,顏師古注。
2 《中國文物精華(1992)》,文物出版社,1992年,圖版57,又圖版說明236頁。
3 《江蘇常州圩墩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調查和試掘》,《考古》1974年2期。
4 《崧澤——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
1 張朋川:《甘肅出土的幾件仰韶文化人像陶塑》,《文物》1979年11期。
2 張廣立、趙信、王仁湘:《黃河中上遊地區出土的史前人形彩繪與陶塑初釋》,《考古與文物》1983年3期。
3 《臨潼原頭、鄧家莊遺址勘杏記》,《考古與文物》1982年1期。
4 《1979年裴李崗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84年1期。《河南新鄭裴李崗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1978年2期。
5 《陝西渭水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考古》1987年9期。
6 《山東泗水尹家城第一次試掘》,《考古》1980年1期。
1 《滎陽點軍台遺址1980年發掘報告》,《中原文物》1982年4期。《鄭州大河村遺址發掘報告》,《考石學報》1979年3期。
2 《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葬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74年,13、15、24頁。
3 《茌平尚莊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學報》1985年4期。
4 《薑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8年。
5 《浙川下王岡》,文物出版社,1989年。
6 魏京武、楊亞長:《我國最早的骨雕人頭像》,《考古與文物》1982年5期。
1 《元君廟仰韶墓地》,文物出版社,1983年,42頁,又圖版二二·1。
2 戴應新:《陝西神木縣石峁龍山文化遺址調查》,《考古》1977年3期。
3 何德亮:《山東史前雕塑淺談》,《美術史論》1984年4期。
4 《內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調查》,《考古》1987年6期。
5 楊曉能:《中國原始社會雕塑藝術概述》,《文物》1989年3期。
1 參見《永昌鴛鴦池新石器時代墓地的發掘》,《考古》1974年5期。
2 《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17頁。
3 賈蘭坡、衛奇:《陽高許家窯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考古學報》1976年2期。
4 賈蘭坡、蓋培、尤玉柱:《山西峙峪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2年1期。
1 裴文中:《中國史前時期之研究》,商務印書館,1950年,130~133頁。
2 匡瑜:《東北地區的舊石器時代考古文化》,《考古與文物》1982年2期。
3 張鎮洪等:《遼寧海城小孤山遺址發掘簡報》,《人類學學報》1985年4卷1期。
4 李永憲、霍巍:《我國史前時期的人體裝飾品》,《考古》1990年3期。
1 周國興、尤玉柱:《北京東胡林村的新石器時代墓葬》,《考古》1972年6期。
2 《瀋陽新樂遺址第二次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85年2期。
3 《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與積石塚群發掘簡報》,《文物》1986年8期。
4 《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紅山文化建築群址發掘簡報》,《文物》1984年11期。
5 見山東臨朐朱封尤山墓葬出土品,《中國文物精華(1992)》,圖版60,又圖版說明237頁。
6 《鄒縣野店》,文物出版社,1985年,101、105頁。
1 《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葬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74年,21頁。
2 《圩墩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78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