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之,夏代貴族階層的飲食重樂,不隻行於王都,亦行於其它地區,上層貴顯所享,以鼓、磬、鈴交奏為常,其樂或容有樂歌和樂舞,樂舞有舞飾舞具,重大的舞宴舉行中,眾貴族或裝飾鳥獸道具,翔舞其間,有時貴族本人參與舞者行列,“群臣相持而唱於庭”,似為一大特色,與商代以降尊者坐饗而樂舞者奏演一側,不太相同,多少還保持有原始時代舉族共樂的遺意。


    二 殷人尚聲


    商代樂舞盛逾夏代,凡祭祀或貴族饗宴,幾乎無不用樂,故文獻有“殷人尚聲”之說。


    《禮記·郊特牲》對此有申述,其雲:


    殷人尚聲,臭味未成,滌盪其聲,樂三闋,然後出迎牲,聲音之號,所以詔告於天地之間也。說的是商代祭祀中以聲貫穿終始。聲者,實合歌、舞、器樂三者為一體。商族後裔祭成湯的樂歌《商頌·那》,揭示了這方麵的事實:


    猗與那與,置我鞉鼓,奏鼓簡簡,衍我烈祖。湯孫奏假,綏我思成。鞉鼓淵淵,嘒嘒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於赫湯孫,穆穆厥聲。庸鼓有戮,萬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懌。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溫恭朝夕,執事有恪。顧予烝嚐,湯孫之將。


    此詩是盛大祭典的主題歌,具體描繪了在鼓、管、鍾、磬的齊鳴聲中,舞隊神采飛場,和著歌聲,合著節奏,有次有序跳起萬舞,湯之子孫隆重獻祭品給成湯,嘉賓加入助祭行列,最後在宴饗中告結束。歌、舞、器樂三者已有機融匯一氣。


    商代有不少樂歌名。曾以“至味說湯”的伊尹,既是名廚,又通曉樂律,《呂氏春秋·古樂》有雲:“湯乃命伊尹作為‘大濩’,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見其善。”高誘注謂“大濩、晨露、九招、六列,皆樂名也。”伊尹不但創作了新樂,還對傳統的“九招”、“六列”等先代樂加工改編。這些樂名應屬不同舞蹈的伴歌。《商書·伊訓》說的商貴族統治者好以“恆舞於宮,酣歌於室”為樂事,也是歌、舞並舉。另據甲骨文雲:


    其奏商。(《屯南》4338)


    惟商奏。


    惟美奏。


    惟■奏。(《合集》33128)


    惟戚奏。(《安明》1826)


    惟新奏,又正。(《安明》1825)


    惟各奏,又正,有大雨。


    惟商奏,又正,有大雨。


    惟嘉奏,有大雨。(《安明》1822)


    凡商、美、■、戚、新、各、嘉等,疑指不同的祭歌。唯年代悠遠,其曲其辭今已不得其考。


    商代舞亦有其名。武丁時甲骨文有雲:


    貞二伐利。(《合集》7043)


    貞三伐利。(《安明》233)


    □八伐■。(《安明》234)


    四期甲骨文有雲:“三伐。五代。十伐。”(《合集》32202)疑均是指武舞之名,脫胎於戰鬥隊列變化。《牧誓》雲:“不愆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三四期甲骨文中又有“萬舞”(《屯南》825),亦見諸上引《商頌·那》。另外《詩·邶風·簡兮》雲:“碩人俁俁,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轡如組。左手執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所言“萬舞”,舞者模仿禦馬的凜凜威姿,應屬武舞,但後又執龠(樂器)秉翟(鳥羽),卻屬之文舞的姿態。周代這種文武相參的“萬舞”,不知是否是從商代“萬舞”演化而來。甲骨文中尚有“羽舞”(《前》6·20.4),似文舞之屬1。此外還有“林舞”(《安明》1825)、“圍舞”(《前》6·26·2)、“■舞”(《合集》20974)等,應是不同形式的樂舞名。三四期一片甲骨文雲:


    叀祖丁林■用,又正。(《京人》1930)是用林舞祭先王祖丁。辭中的舞字象一舞者足踩雙幹,日本貝塚茂樹氏以為是高翹舞1。


    晚殷青銅彝銘有雲:


    己酉,戍■■宜於召,置庸,舞九律舞。(《歷代》2·


    22)2“九律舞”可能是一種多重音樂而以鍾樂為主導的宮廷舞。《史記·趙世家》雲:“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其聲動人心。”甲骨文恆見“奏舞”、“庸舞”的用語,可見“殷人尚聲”,貴族所尚者一般都是有音樂與舞蹈相配的。


    商代的樂器,品類眾多。甲骨文有“奏庸”(《明續》684)、“奏■”(《英國》2370)、“乍豐庸”(《明續》549)、“置壴”(《京人》2269)、“置庸壴”(《寧滬》1·73)、“置新■”(《鐵》139·


    1)等。裘錫圭先生指出,庸是大鍾,亦稱鐃,是鏞口向上而末植於座上的打擊樂器,當時還有“新庸”、“舊庸”、“美庸”、“■庸”的分別;■又稱大■,讀為鞀,異體作鞉、鞀,即《商頌·那》說的“置我鞉鼓”;豐有“新豐”、“舊豐”之稱,可能是用玉裝飾的貴重大鼓;壴可能是專指一種與鏞配用的鼓;■可能是管樂器芋的象形初文。他還注意到甲骨文中稱作“新熹”、“舊熹”的熹,以及另一個奇字■,每與庸、鼓對文3,推測也指兩種樂器4。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夏商社會生活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宋鎮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宋鎮豪並收藏夏商社會生活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