匕的實用場合則廣得多。《易·震卦》“不喪匕鬯”,注雲:


    “匕,所以載鼎實。”《儀禮·士昏禮》“匕俎從設”,鄭註:“匕所以別出牲體也,俎所以載也。”可知匕可以把肉類食物從容器中擗取出。又用於批取飯食,《儀禮·少牢饋食禮》雲:“雍人摡鼎匕俎於雍爨,廩人摡甑甗匕與敦於廩爨”,賈疏:“匕,所以匕黍稷者也”。殷墟出土《戍嗣子鼎》銘,有鼎的異體字作■;灃西出土殷周之際大鼎的鼎字作■2;意為鼎中有實,煮而以匕取之。甲骨文有■3,為同字之異構,鼎下之燃木移入鼎中,實乃文字訛變使然。商末帝辛時《四祀邲其卣》銘有煮字作■,像鬲下燃火而匕取鬲中肉羹形,甲骨文簡寫作■、■1,意同。可見匕主要是為批取飯食或擗取肉食或撈取羹食的進食餐具。


    匕、柶之用,始於新石器時代。安徽含山淩家灘遺址墓葬出有距今4500年的玉匕,與陶鼎、壺、罐等同出2。山東王因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骨匕,常常是放在陶鼎中的3,匕為餐具可以確知。晉南陶寺龍山晚期墓葬中,亦發現骨匕與木豆、陶斝之類的食器放在一起,匕體扁平光滑,前端磨出鈍刃,柄梢對鑽一孔,長20厘米以上,寬2.2~3.4厘米4。偃師二裏頭遺址和河北磁縣下七垣遺址,均出有夏代骨匕,扁長條形,磨製很精5。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出有不少條形骨匕和曲體骨柶,長10~19厘米不一,其中一期1件,二期6件,三期12件,四期39件6,呈猛增趨勢,說明匕、柶助食漸已風行。有商一代,這種進食法更有所推廣,各地商代遺址幾乎都有骨、角製的匕、柶發現。1935年安陽西北岡王陵區1567號假大墓還出土過數量高達700餘件的骨柶叢7,大概是當時王室貴族聚飲用的餐具。


    商代中期以降,貴族好以銅、玉製匕、柶進食,匕部有貝形、尖葉形、平刃凹槽形、弧刃凹槽形、箕形等等,造型紋飾風格多樣多姿,製作達到一時代的高度。


    河北槁城台西商代中期遺址,出有一種長25.5厘米的羊首柄銅匕,兩側安有圓鈕套環8。這類造型的銅匕以陝北晉西黃流兩岸一帶發現最多,工藝最精。如陝北延川馬家河一座商代中晚期墓葬,隨葬鼎、斝、觚、爵、瓿等銅器11件,其中有一件銅匕,平刃凹槽,通長27、槽寬5.9、柄寬3.5厘米,也是羊首柄端,在柄麵上前後鑄有跪坐人和立虎,柄背為乳釘紋,極別致1。當地還常出一種蛇首有闌柄端的銅匕,長25~36厘米上下,蛇首可轉動,柄或縷空。(圖23)在陝北綏德墕頭村、清澗寺墕,以及晉西石樓地區後藍家溝、義牒、褚家峪等地均有發現2。用動物為造型,間接反映了當地部落方國的狩獵畜牧經濟生活,其文化也曾影響中原地區,大概台西的羊首柄銅匕就是這種文化傳播的產物。


    不過,中原地區也有固自的匕、柶風格。山東平陰朱家橋遺址發現一種骨製“漏柶”,前端匕部弧刃,上麵鑽了約25個漏孔3。30年代安陽王陵區殷墓也曾出過一件曲尺形銅“漏匕”,原安有長木柄,已不存,勺麵有數條漏空4。(圖24)其性質類似今之漏勺,撈取羹食時能濾去湯水。《禮記·明堂位》:“夏後氏以龍勺,殷以疏勺。”鄭註:“龍,龍頭也;疏,通刻其頭。”此說可疑。疏有通義、洞義。《說文》:“疏,通也。”桂馥《義證》雲:“《大戴記》作‘通越’,《荀子》注引《史記》作‘洞越’,今《史記》亦作‘通越’。”“殷以疏勺”,應指勺部帶漏洞而能濾去湯水的勺,此固由考古發現的殷代“漏柶”、“漏匕”而悟解其迷。


    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匕、柶,基本上集中體現了殷人的製作風格。有一件白玉簋內,出土時裏麵放著銅匕一、骨匕(原釋勺)二;銅匕長10厘米,匕部為貝形,細長柄;骨匕長近15厘米,匕部為尖葉匙形,製作甚精。另又有玉匕二,一件長14.7厘米,匕部平弧刃,凹槽,柄端鑽一小孔,可係穿,通體紋飾華美,由蟬紋、夔紋、饕餮紋、目雷紋、三角紋巧妙搭配合成;另一件長18.8厘米,匕部寬薄而略外凸,通體拋光;顯示了極高的玉作工藝水平。還出骨匕、骨柶16件,通長9~13厘米上下。其中一件骨匕,束腰而兩端外突,平刃弧槽,柄首鑽三小孔,柄身紋飾類似玉匕,形製風格卻相異。一件骨柶,狀如簸箕,腰部刻一半環,側形頗如上引甲金文字所從之匕字1。大概匕、柶在實際使用中,初無定分,飲酒場合可用,批取肉食、飯食、菜餚時也可用,柶專用於飲酒場合,實乃後製。


    2.勺、鬥、瓚。三者功用,主要是用來挹酒舀湯的餐具。鬥或作枓、鈄,從木從金,乃示意質料為木製、銅製。《說文》雲:“勺,枓也,所以挹取也。”又雲:“枓,勺也。”勺、枓互訓,兩物應有所同,即兩者都有柄聯接前端小杯。《玉篇》雲:“勺,飲器也。”又雲:“枓,有柄形如北鬥星,用以斟酌也。”勺、枓都見於飲酒場合,區別在柄形,勺為直柄,可挹可飲;枓為曲柄,除用於斟酌外,又用來挹水,《禮記·喪大記》有雲:“浴水用盆,使水用枓。”


    唯勺柄如用玉製者,則專稱瓚。《詩·大雅·旱麓》雲:“瑟彼玉瓚,黃流在中。”毛傳:“玉瓚,圭瓚也。”鄭箋:“黃流,秬鬯也;圭瓚之狀,以圭為柄,黃金為勺。”有學者認為,瓚原是一種玉柄銅頭的勺子2。傳殷墟出土“玉題銘”有“王錫小臣■瓚”3,知晚商已有“瓚”的名物。陝西長安縣大原村發現的晚商《乙卯尊》銘有“黃瓚”一名4。又有學者細加辨析,認為瓚形以玉為柄,黃金為勺,用以挹取鬯酒,其以圭為柄的稱圭瓚,以璋為柄的稱璋瓚,黃瓚是因瓚是黃金勺,故以色稱。在商代,瓚是王祼酢賓客的用器1。此說大體可信,但瓚是否以黃金為勺,仍可商,甲骨文中稱銅塊為“黃呂”,春秋時金文中猶見其稱2,證以考古出土實物,似銅為勺頭說更適切些。另外又有仿玉之陶瓚柄者。(圖25)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夏商社會生活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宋鎮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宋鎮豪並收藏夏商社會生活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