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周代常用來承水,多與匜配套,用匜舀水澆手,洗下的水用盤承之。但早先是飲食或盛食器。甘肅永昌鴛鴦池一新石器時代墓葬,發現一個紅陶盤,裏麵放著九件小陶杯5,飲食時盤、杯配套,可供多人受用。夏商人又用來盛食。殷墟出土陶盤,其內有殘留動物牲畜肢骨者;小屯m233墓內出土漆盤,也留有牛羊腿骨6。


    豆,圜底高足,上承盤體,《說文》雲:“豆,古食肉器也。”河北槁城台西商墓m105,隨葬陶豆,留雞骨在其盤7。殷墟出土陶豆,也發現盛有羊腿骨或其他獸類肢骨8。可知《說文》所言確然。但此非絕對,《詩·大雅·生民》:“卬盛於豆,於豆於登,其香始升。”毛傳:“木曰豆,瓦曰登,豆薦菹醢也。”孔疏:“木豆謂之豆,瓦豆謂之登,是木曰豆,瓦曰登,對文則瓦木異名,散則皆名豆。瓦豆者,以陶器質故也。”陶豆薦菹醢,範是鹹菜、酸菜一類食品,醢是肉醬1。說明周代不僅用陶豆盛肉食,也盛菜蔬。《周禮·冬官·梓人》雲:“食一豆肉,飲一豆酒,中人之食也。”《孟子·告子上》雲:“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表明在一般平民的生活中,陶豆既是盛食器,又是食器和飲器。


    簋,傳統說法謂盛煮熟的黍、稷等飯食之器。《說文》雲:“簋,黍稷方器也。”偃師二裏頭遺址四期墓葬有陶簋出土,不少商代遺址也有發現,大都為圓器而非方器,即圓腹圈足。殷墟出上陶簋,裏麵有盛羊腿者,知不一定專作飯器。


    鼎,《說文》雲:“鼎,象析木以炊。”考古發現商代陶鼎或銅鼎,有的底下留有煙炱痕,是為炊器,但有的沒有,是作食器或盛器用的。殷墟西區1713號墓出銅鼎四件,裏麵都有動物骨頭2。郭家莊西新近發掘的160號中型墓,所出的一件帶提梁四足方鼎,尚留有未完全腐爛的肉食3。殷墟還出過一件銅鼎,裏麵滿裝已炭化的梅核4。甲骨文■5,像盛一佳於鼎內。可見鼎也有炊、食、盛多種實用功能。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從鼎之字,器下作燃火形,器內有鼎實,並置一匕形,指批取食物意,有“烹於斯,食於斯”的意義,知炊器的鼎又兼作食器,炊食並一體而不嚴分。這與禮書說的“羹飪實鼎”6,把已煮熟肉羹放入鼎內,多少是不同的。《周禮·天官·內饔》雲:“陳其鼎俎,實之牲體魚臘。”《亨人》雲:“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齊。”鄭註:“鑊所以煮肉及魚臘之器,既熟,乃普於鼎,齊多少之量。”在這種場合,鼎已非炊器,成為專門的盛食器,應是“炊食並體”向炊,食器兩分的食俗變遷現象。


    大體說來,物質生活的豐富和飲食之禮的確定,是器類繁化和器皿專用化的促動力。如酒的產生,導致了各種專用酒具爵、觚、■杯等的漸出。二裏頭遺址曾出上一件銅爵,其爵底有煙燻痕1。說明既是飲酌具,又是溫酒器,夏代在酒具的實際使用中,仍維持有“煮飲不分”的特色,可見器皿的專用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漸進的過程。


    總之,器皿之作緣出生活實踐經驗積累,器皿之用視實際使用需要而為,初無定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豐富和飲食生活的充實,器類也日益繁化,器皿功能漸有細分。夏商人們膳食觀念和進食方式的演進,漸為各類器皿向專門化的深層次方向演進,起了約定俗成的推動作用。


    (二)進食方式和餐具


    夏商時代人們主要的進食方式是抓食。陝西綏德出土一件銅鎖,上有饗字作■2,象二人膝隱地,跪而對食,一人正伸手抓取盤中食,就是抓食吃法的示意。(圖22)


    抓食起自原始時代,商代以後很長時期仍沿習,還產生了一些相關的禮節。《禮記·曲禮上》雲:“共飯不澤手。”鄭註:“為汗手不潔也。”孔疏:“古之禮,飯不用箸,但用手,既與人共飯,手宜潔淨。”古人注意到抓食時手應幹淨,故飯前盥洗手的衛生細禮也就產生。《禮記·喪大記》雲:“食粥於盛不盥,食於篹者盥。”孔疏:“食粥於盛不盥者,以其■粥不用手,故不盥;食於者盥者,謂竹筥飯盛於篹,以手就篹取飯,故盥也。”喝粥不洗手而抓飯洗手,也仍是出於衛生的變宜考慮。甲骨文有“貞勿……盥,侑於河”(《乙》8077),“貞翌庚辰小子有濯”(《合集》3266),盥字作皿中洗手形,濯謂滌濯,可知商代已有潔手之禮。另外商代部分人還有食後用細簽剔牙潔齒的習慣,人牙鑑定有其證1。


    不過,與抓食吃法並行的,是夏商人採用餐具將食物或飲料直送口中的進食方式,也在逐漸推而廣之,有關餐具主要為匕、柶、勺、鬥、瓚、刀、削、叉、箸等,且分別述之。


    1.匕、柶。是餐匙一類進食具,前端有淺凹槽和薄刃,有扁條形和曲體形等,質料有骨製、角製、木製等,後又出現銅、玉製者。《說文》雲:“匕,亦所以用比取飯,一名柶。”匕、柶互訓,似一物而異名。然《禮記·喪大記》“角柶”,唐孔穎達疏雲:“柶,以角為之,長六寸,兩頭曲屈,”似匕之曲體者稱作柶。柶在實用時可能也略有別於匕。《儀禮·聘禮》雲:“宰夫實觶以醴,加柶於觶。”《周禮·天官·漿人》雲:“清醴醫酏糟而奉之,”鄭註:“飲醴用柶者,糟也,不用柶者,清也。”大概柶主要用於飲酒場合,用來抉取酒糟,為便於從容酒器中抉取,故製成曲體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夏商社會生活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宋鎮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宋鎮豪並收藏夏商社會生活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