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區早在7000年前已有勺,河南密縣莪溝北崗新石器早期一批墓葬,曾出7件陶勺,分別放在深腹陶罐的飲食器內,長度14~24厘米不等3。山西襄汾陶寺遺址一座大型墓葬,年代約當夏代早期,墓內一件彩繪圈足大木盤裏,放著一件彩繪木勺,柄長近一米,前聯小杯高10、口徑9.8、深8厘米4。可知勺在早期主要用於挹粥舀羹,其小型者又兼為進食餐具,其柄長1米的勺,顯然是不適合作飲器的。
商代後期,銅勺、銅鬥在貴族生活中大為流行,尤以用於飲酒場合為多。如上海博物館藏晚商《■弘觥》,附有一《■弘勺》,前者為酒器,後者可挹而飲之5。商代貴族墓葬,除通常隨葬以酒器為主體的青銅容器外,又每出銅勺、銅鬥。如1931年傳出山東益都蘇埠屯大墓的,有銅勺一,與觚三、爵一、角二、鼎二、觶二等同出6。
1957年山東長清興復河一座出五爵三觚二卣三觶二鼎的墓葬,同出銅鬥一件7。1959年山西石樓桃花莊發現一墓,出有龍頭觥、觚、爵、斝、卣、鬥等8。殷墟西區m907,除隨葬觚、爵、斝、卣、觶、鼎、簋等酒食器外,還出大小銅鬥3件9,等等。
晉西陝北一帶發現的商代勺、鬥,與上述匕、柶情況一樣,也是好以動物為造型,如晉西石樓地區曾出兩件銅勺,柄部蛇首帶環,通長分別為9、11厘米1。陝北清澗解家溝曾發現一批商代銅器,有鼎、觚、盤、甗、簋、壺、■、勺等,勺通長27厘米,柄尾作曲角羊頭形,柄麵前後各鑄立犬、立虎一隻,柄前接一半球形小杯2,構思奇特,與上述延川出土銅匕,同屬一格,而為殷墟所不見。
殷墟出土勺、鬥,其杯主要有筒形和方形兩式,大都為圈底,平底不多,柄把頭有尖尾形、鎖形、平頭形、寬尾形等等,柄中部或有獸頭飾,有的通體或局部怖有紋飾,大小均具。如60年代於後岡m1墓內發現一件銅鬥,通長18.4厘米,筒杯口徑2.6、底徑2.2厘米,柄作三弧曲上翹,柄尾特寬,柄麵腰部鑄一獸頭3。此為小鬥。殷墟婦好墓所見8勺(原釋鬥),則大了許多,通長在55~66厘米之間,杯徑有6厘米上下,杯高有的在8厘米以上,扁平長柄,紋飾也頗華美,重量有2公斤左右4。(圖26)如果說小勺、小鬥可挹而飲之,則這種長半米以上,又很沉重的大勺,恐怕主要是用來挹酒舀湯,並不適宜直接用作進食餐具。
3.刀、削。考古發現的夏商時期銅刀、銅削、石刀、玉刀、蚌刀等等甚多,其中有的可能曾作餐刀之用。(圖27)1980年偃師二裏頭遺址三區發掘的m2墓中,隨葬品有銅爵、陶盉、陶爵、陶盆、漆盒等一批飲食器,同出兩把單麵刃銅刀,短柄的一把長18.4厘米,有環首柄的一把長26.2厘米,尖部上挑5,大概曾作切割肉食的餐刀。解放前安陽殷墟小屯發掘的186號墓,出銅刀多件,其中一件置於一張木姐上1,可見是作廚刀用的。甲骨文中有反映食物刀工解剖切割的史實,詳後文“夏商烹飪禮俗”節,不另述。
4.叉。餐叉又別名畢,《儀禮·特牲饋食禮》雲:“宗人執畢先入”,鄭註:“畢形如叉。”叉之用,始見於新石器晚期,以甘肅武威娘娘台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餐叉為最早,骨質,扁平形,三齒2。據有人初步統計,考古發現的餐叉已有64件之多,大部分為骨製,漢代以後又有銅製、鐵製者,河南、山西、山東、甘肅、寧夏等地區均有發現,以河南洛陽中州路一座戰國早期墓所出51把為最多,一般長度在12厘米以上,20厘米以下,有雙齒或三齒之分,齒長四、五厘米;漢畫像石描繪的有關“進食圖”,也每見餐叉之用;元代以後餐叉漸不行3。夏代餐叉尚未發現,商代有之。鄭州商城曾出骨叉一把,扁平形,三齒,齒長2.5、通長8.7、寬1,7厘米,齒柄間無明顯分界,同出還有一件骨匕4,可見是作餐具使用的。但餐叉之用,在商代遠不及匕、柶、勺、鬥流行,最盛還是在戰國時代。
5.箸。即筷子。中國人善使筷子,由來已久,但筷子的今稱,乃始於宋代5,在此之前,文獻中有箸、櫡、■、欏⑿提、筯等稱,而箸的稱法最為悠久普遍。箸有竹、木、骨、象牙、銅、銀製者等等,金屬製品一般比較後起。
30年代殷墟西北岡殷墓發現過銅著三雙,梁思永先生曾據同出器物推測說:“以盂三、壺三,鏟三,箸三雙之配合,似為三俎頗複雜之食具。”6陳夢家先生則認為,“這俎似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盂壺,一種是‘匕’‘鏟’,‘箸’皆原有長形木柄。後者似為烹調的用具,其中《出品目錄》稱為‘漏勺’的‘匕’,則為自鼎取肉之具。”1準此,這種安有長形木柄的箸,視為烹調的廚具比較合適,屬於大箸,類似今日廚師在大鍋下麵條所用的拌挑大筷,尚不是直接用來進食的小筷。目前所知最早的小筷,出自安徽貴池徽家沖,為銅製,一雙,長20.3厘米,屬於春秋晚期2。湖北隨縣戰國前期偏晚的曾侯乙墓,在隨葬的一長方形黑漆食具箱內,放有耳杯16個,木勺2把,竹榱剿;其橛彌衿彎成,一端相連,可能是箸的變形3。但不管怎麽說,商代既有大著,小箸理應有之,猶勺、鬥有大小之分,大者用於挹酒舀湯,小者用為餐具,箸當亦如之。文獻有殷人用箸進食之說,《韓非子·喻老》、《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淮南子·說山訓》均謂:“紂為象箸。”《論衡·龍虛篇》雲:“傳曰:紂作象箸。”《新書·連語》雲:“紂損天下,自箸而始。”如商末紂王用貴重象牙箸進食屬實,則應本之於一定的飲食方式,才能出現這種低級向高級、量變到質變的箸質之升華,箸的始起年代可能還要早些。
商代後期,銅勺、銅鬥在貴族生活中大為流行,尤以用於飲酒場合為多。如上海博物館藏晚商《■弘觥》,附有一《■弘勺》,前者為酒器,後者可挹而飲之5。商代貴族墓葬,除通常隨葬以酒器為主體的青銅容器外,又每出銅勺、銅鬥。如1931年傳出山東益都蘇埠屯大墓的,有銅勺一,與觚三、爵一、角二、鼎二、觶二等同出6。
1957年山東長清興復河一座出五爵三觚二卣三觶二鼎的墓葬,同出銅鬥一件7。1959年山西石樓桃花莊發現一墓,出有龍頭觥、觚、爵、斝、卣、鬥等8。殷墟西區m907,除隨葬觚、爵、斝、卣、觶、鼎、簋等酒食器外,還出大小銅鬥3件9,等等。
晉西陝北一帶發現的商代勺、鬥,與上述匕、柶情況一樣,也是好以動物為造型,如晉西石樓地區曾出兩件銅勺,柄部蛇首帶環,通長分別為9、11厘米1。陝北清澗解家溝曾發現一批商代銅器,有鼎、觚、盤、甗、簋、壺、■、勺等,勺通長27厘米,柄尾作曲角羊頭形,柄麵前後各鑄立犬、立虎一隻,柄前接一半球形小杯2,構思奇特,與上述延川出土銅匕,同屬一格,而為殷墟所不見。
殷墟出土勺、鬥,其杯主要有筒形和方形兩式,大都為圈底,平底不多,柄把頭有尖尾形、鎖形、平頭形、寬尾形等等,柄中部或有獸頭飾,有的通體或局部怖有紋飾,大小均具。如60年代於後岡m1墓內發現一件銅鬥,通長18.4厘米,筒杯口徑2.6、底徑2.2厘米,柄作三弧曲上翹,柄尾特寬,柄麵腰部鑄一獸頭3。此為小鬥。殷墟婦好墓所見8勺(原釋鬥),則大了許多,通長在55~66厘米之間,杯徑有6厘米上下,杯高有的在8厘米以上,扁平長柄,紋飾也頗華美,重量有2公斤左右4。(圖26)如果說小勺、小鬥可挹而飲之,則這種長半米以上,又很沉重的大勺,恐怕主要是用來挹酒舀湯,並不適宜直接用作進食餐具。
3.刀、削。考古發現的夏商時期銅刀、銅削、石刀、玉刀、蚌刀等等甚多,其中有的可能曾作餐刀之用。(圖27)1980年偃師二裏頭遺址三區發掘的m2墓中,隨葬品有銅爵、陶盉、陶爵、陶盆、漆盒等一批飲食器,同出兩把單麵刃銅刀,短柄的一把長18.4厘米,有環首柄的一把長26.2厘米,尖部上挑5,大概曾作切割肉食的餐刀。解放前安陽殷墟小屯發掘的186號墓,出銅刀多件,其中一件置於一張木姐上1,可見是作廚刀用的。甲骨文中有反映食物刀工解剖切割的史實,詳後文“夏商烹飪禮俗”節,不另述。
4.叉。餐叉又別名畢,《儀禮·特牲饋食禮》雲:“宗人執畢先入”,鄭註:“畢形如叉。”叉之用,始見於新石器晚期,以甘肅武威娘娘台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餐叉為最早,骨質,扁平形,三齒2。據有人初步統計,考古發現的餐叉已有64件之多,大部分為骨製,漢代以後又有銅製、鐵製者,河南、山西、山東、甘肅、寧夏等地區均有發現,以河南洛陽中州路一座戰國早期墓所出51把為最多,一般長度在12厘米以上,20厘米以下,有雙齒或三齒之分,齒長四、五厘米;漢畫像石描繪的有關“進食圖”,也每見餐叉之用;元代以後餐叉漸不行3。夏代餐叉尚未發現,商代有之。鄭州商城曾出骨叉一把,扁平形,三齒,齒長2.5、通長8.7、寬1,7厘米,齒柄間無明顯分界,同出還有一件骨匕4,可見是作餐具使用的。但餐叉之用,在商代遠不及匕、柶、勺、鬥流行,最盛還是在戰國時代。
5.箸。即筷子。中國人善使筷子,由來已久,但筷子的今稱,乃始於宋代5,在此之前,文獻中有箸、櫡、■、欏⑿提、筯等稱,而箸的稱法最為悠久普遍。箸有竹、木、骨、象牙、銅、銀製者等等,金屬製品一般比較後起。
30年代殷墟西北岡殷墓發現過銅著三雙,梁思永先生曾據同出器物推測說:“以盂三、壺三,鏟三,箸三雙之配合,似為三俎頗複雜之食具。”6陳夢家先生則認為,“這俎似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盂壺,一種是‘匕’‘鏟’,‘箸’皆原有長形木柄。後者似為烹調的用具,其中《出品目錄》稱為‘漏勺’的‘匕’,則為自鼎取肉之具。”1準此,這種安有長形木柄的箸,視為烹調的廚具比較合適,屬於大箸,類似今日廚師在大鍋下麵條所用的拌挑大筷,尚不是直接用來進食的小筷。目前所知最早的小筷,出自安徽貴池徽家沖,為銅製,一雙,長20.3厘米,屬於春秋晚期2。湖北隨縣戰國前期偏晚的曾侯乙墓,在隨葬的一長方形黑漆食具箱內,放有耳杯16個,木勺2把,竹榱剿;其橛彌衿彎成,一端相連,可能是箸的變形3。但不管怎麽說,商代既有大著,小箸理應有之,猶勺、鬥有大小之分,大者用於挹酒舀湯,小者用為餐具,箸當亦如之。文獻有殷人用箸進食之說,《韓非子·喻老》、《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淮南子·說山訓》均謂:“紂為象箸。”《論衡·龍虛篇》雲:“傳曰:紂作象箸。”《新書·連語》雲:“紂損天下,自箸而始。”如商末紂王用貴重象牙箸進食屬實,則應本之於一定的飲食方式,才能出現這種低級向高級、量變到質變的箸質之升華,箸的始起年代可能還要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