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7000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中晚期,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是中原地區相先後的兩種代表性文化,分布範圍大體相同,以河南、陝西、晉南為中心,西達甘肅,東至魯西,北及豫中內蒙,南到漢水流域。在這前後約3000多年間,本地區先民全麵進入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林立大地的原始氏族公社聚落內,貯藏糧食的窖穴屢見不鮮2。據碳十三(13c)測定提供的古代人類食譜表明,從仰韶到龍山文化時期,粟(小米,setaria ltalica beauv)一直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當然也有部分人偏於肉食3。陝西臨潼薑寨聚落遺址還出土了整罐的黍類作物(一稱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4。西安半坡聚落遺址出有成罐的粟類作物以及罐裝菜籽5。甘肅東鄉林家遺址不少居室內都發現了5000年前用陶器盛裝的粟、黍及油料作物大麻籽,在一個窖穴內還發現了堆積足有2立方米的捆成小把而整齊碼放的帶穗黍捆6。甘肅民樂東灰山遺址還出土了5000年前後的大麥、小麥、高粱、粟、黍炭化籽粒6。鄭州大河村遺址也出有仰韶晚期一甕炭化高粱米8。這說明,至少自仰韶時期始,人們的粒食品種除了主要是粟外,尚有黍、大麥、小麥和高粱等,各地之間人們的主食並不雷同,多少存在著一些差異,有的還種植食用菜蔬。


    值得注意者,上述薑寨和半坡兩處遺址均發現了飼養家畜的圈欄。薑寨所見當時人遺棄的動物遺骸,有96.78%屬於哺乳動物,大部分是家豬、黃牛、梅花鹿等偶蹄類動物,另有1.95%是魚類骨頭,0.16%為鳥類,可見家畜飼養是人們食物的重要補充手段,而漁獵業的社會經濟地位是十分次要的。動物遺骸在薑寨聚落主要集中見之南麵居住區,似又表明,即使在同一居民共同體內,人們的飲食習好亦不劃一,或因從事的生產活動不同,食物來源不一,其食譜或粒食為主,或偏於肉食,也是有其差異的。


    在華北沿海區,以山東為中心,北達遼東半島,南及蘇皖北部,包括黃河中下遊廣大地區,是古代旱地農業經濟區的又一重要中心。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典型龍山文化是本地區先後三種新石器時代代表性文化,年代與中原地區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體相當1。自北辛文化時期起,本地區先民即進入定居農業生活階段,靠近內陸的沖積河穀平原,農業尤為發達。山東膝縣北辛遺址不少陶器上留有粟糠痕跡2。山東膠縣三裏河大汶口時期遺址一害穴內,遺留有體積達1立方米多的粟3。遼寧大連郭家村遺址在龍山文化層出土的席簍內存有炭化粟4。可知粟一直是本地區的主要農作物品種。此外安徽毫縣釣魚台遺址,據說發現過5000年前的炭化小麥5。家畜飼養似比中原地區發達,品種有豬、狗、牛、羊,個別地點還馴養馬和雞。漁獵業在經濟生活中的比重遠遠高於中原地區,許多遺址中都出有大量魚骨、魚鱗、螺殼、蚌殼或海產軟體動物遺骸。《史記·貨殖列傳》謂海岱之間膏壤千裏,其民“通魚鹽”,《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謂東方“其民食魚而嗜鹹”,看來自新石器時代已然。上舉大連郭家村遺址,出土農業生產工具有174件,漁獵生產工具有487件,兩者之比是1:2.8,間接反映了漁獵生產在該地經濟生活中所持有的舉足輕重地位。有意思的是,山東廣饒傅家大汶口文化遺址,曾出土兩件陶鼎,一件內盛有粟,一件內放有魚骨1,恰巧再示農漁並重的經濟生活。


    從我國東北至西南環繞中原大地的半月形地帶之內,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則一直是畜牧或半農半牧經濟文化區2。文獻所雲:“俗善騎射,戈獵禽獸為事,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3,“人食畜肉,飲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飲水,隨時轉移”4,道出了這一地帶內人們的經濟活動和飲食諸傳統習俗。


    長江中下遊廣大地區是我國古代稻作農業經濟文化區。距今7000年至4000年前後,長江中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先後有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大溪文化的紅陶常以稻殼作羼和料,一些遺址的紅燒土中也每見稻殼和稻草末,另外又有豬、牛、羊及較多的魚骨、獸骨出土,還有用整魚隨葬者。在屈家嶺遺址則發現500多平方米燒土內拌入了密結成層的稻殼,還有豬、狗等家畜遺骸。在石家河遺址發現大片燒土內夾有大量稻殼和莖葉,豬、狗、鹿、羊等遺骸出土甚多5。顯然本地區先民很早以來就以種植稻米為主要食物來源,據鑑定屬於粳稻,是比較大粒品種6。另外家畜飼養和漁獵生產也相當發達。


    與此同時,長江下遊太湖平原和杭州灣地區,先後主要有河姆渡文化、馬家洪——崧澤——良渚文化。河姆渡遺址有豐富的稻作遺存,經鑑定屬於栽培稻的秈亞種晚稻型水稻。又出土成堆的橡子、菱角、酸棗、桃子、薏仁米、菌類、藻類、葫蘆等遺物。家畜有豬、狗,可能還馴養水牛。另又發現大量哺乳類、鳥類、爬行類、魚類和軟體動物等野生動物遺骨1。這裏的先民主要從事種植水稻的農業定居生產活動,但採集、家畜飼養業以及漁獵捕撈在經濟生活中仍占一定比重。在馬家浜文化時期,稻米是人們主要食糧,品種有秈稻和粳稻。輔助性食物有採集得來的植物以及漁獵所獲陸生、水生動物。至崧澤文化時期,人們的肉食來源已有相當多來之穩定的家豬飼養,水產食品有魚蝦龜鱉等。進入良諸文化時期,原始農業經濟全麵發展,各地時有成堆的稻穀和稻米遺存發現,同時還出土了許多植物種籽,有花生、芝麻、蠶豆、兩角菱、甜瓜子、毛桃核、酸棗核、葫蘆等等,有的可能屬於農業栽培作物2。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夏商社會生活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宋鎮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宋鎮豪並收藏夏商社會生活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