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雨。


    其出舟,惟今日癸亡■。吉


    翌乙亡■。吉(《英》2322)


    暘日是晴天出太陽。可見晴、有風無風、有雨無雨的氣候條件,均是決定哪天出舟行成的重要考慮參數,這是殷人出於水上航行安全的實際顧慮。


    當時重要場合的用舟出航,似乎還要舉行一番儀式,如:


    癸卯卜,■,貞■祀,惟左■■。


    癸卯卜,■,貞■祀祝。


    癸卯卜,狄,貞其祝。


    惟乙舟。


    惟丁舟。(《合集》30757)


    ■,疑今之邕字。《說文》:“邕,四方有水自邕成池者”,籀文作■,與此形近意合。邕一作壅。《左傳·宣公十二年》雲:“川壅為澤。”壅又有曲隈之意1。左邕,可能是殷墟王邑一帶洹水曲隈之泊舟處。一事多卜,反覆貞問動用左邕之舟的祀祝儀式,以及決定在乙日還是丁日出舟。唯當時啟用舟時舉行祀祝儀式的隆重場麵,今已難知周詳了。


    綜上所述,商代除有在於道與河道交湊處立渡津設舟以供貴族成員過往擺渡外,王朝內亦備有相當數量的舟,有商王專用的王舟,有權貴要臣使用的舟,還有用於軍事的舟群,由此產生了相關的用舟管理製度。凡直屬王朝的舟,由商王委派臣僚負責管理,舟有“左邕”之類的專泊地,大抵在殷墟王都一帶的洹曲之濱,解纜用舟需經占卜和商王命可,出舟日期也得事先卜選擇定,一般以氣候是否利於航行為準,啟用時又有相關的儀式。不言而喻,舟是商代貴族統治階級專享的貴重水上交通工具。


    三 車之用


    (一)王邑內權貴的馬車


    陸行乘車,最早也不是人人都能享用到的。《考工記》雲:“一器而工聚焉者,車為多。”據統計,《考工記》載有古代六類三十個工種,其中攻木之工占去七個,敘述文字比重約為全書的三分之二。七個攻木工種是輪、輿(內附輈)、弓、廬、匠、車、梓,按其性質可概為建築、作車器、兵工和作用器四大類,而作車器者即占了輪、輿(附輈)、車等三個以上的工種1。造車不易,能用車作外出遠行交通工具的人,其社會地位必居一般人之上。《國語·晉語四》雲:“車上水下必伯”,韋昭註:“車動而上,威也;水動而下,順也;有威而眾從,故必伯。”由於車的貴重,因此它成了古代統治階級顯赫權勢的象徵。《墨子·辭過》說的“聖王作為舟車以便民之事”,《淮南子·汜論訓》說的“作為之楺輪建輿,駕馬服牛,民以致遠而不勞”,就上古社會而言,恐怕不盡符合事實,一般人的外行遠出,是靠徒步,談不上有車可乘,隻有相當地位的統治者,才有條件得到乘車之便,“致遠而不勞”。


    呂思勉說:“車之興,必有較平坦之道,故其時之文明程度必更高”2。車的產生,當是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的事。傳說謂“黃帝有熊氏始見轉逢而製車”3,“禹作舟車”4,大抵出自後人附會托古。在先秦文獻中,基本上都是把車的發明權歸之奚仲1,看來有一定的史影依據。奚仲的生活年代是在夏代,《左傳·定公元年》說,“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古史考異》說:“禹時奚仲駕車,仲又造車”2;《新語·道基》說:“(禹時)奚仲乃橈曲為輪,因直為轅,駕馬服牛。”由此看來,車的產生與古代國家的出現略約同步,是文明時代的產物,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夏代。


    文獻中有夏代貴族統治者用車外出的說法。《說苑·君道》雲:“禹出,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帝王世紀》謂夏桀“以人架車”3;《後漢書·井丹傳》亦謂“桀乘人車”;人車當是人力挽引之車。夏末商初,車已用於戰爭行動。《墨子·明鬼下》說:“湯以車九兩,鳥陣雁行,湯乘大讚,犯遂下(夏)眾,人(入)之■(郊)遂。”《呂氏春秋·簡選》說:“殷湯良車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戰於郕,遂禽推移、大犧,登自鳴條,乃入巢門,遂有夏。”《帝王世紀》謂湯“革車三萬,伐桀於鳴條”4。商湯滅夏桀動用的車輛,說法愈晚出,數量愈大,難以置信,但如果溯其始末,大概最先《墨子》說的“車九兩”更質實些,近乎夏商之際的社會實況。殷商時代用諸衝鋒陷陣的戰車群,尚未達到每隊超過數十上百輛以上的,如1935年殷墟第十一次發掘,在西北岡王陵區東區發現一個車坑,有戰車25輛,按戰鬥編製排列,也隻是“每五個車為一小組”5。商王武丁時甲骨文所見車群的最高數是“六車”(《合集》1452),在十以內。帝乙時征伐危方,雖然獲其首須美,俘虜24人,馘首1570多個,但繳獲對方的車猶不過是“二兩(輛)”(《合集》36481)。殷商晚期尚且如此,更無庸言夏末商初了。盡管最初時期的戰車群隻有幾輛,但它畢竟作為先進攻戰武備,能起到威以示敵的效果。因此與其把古代的車直接視為交通的工具,不如說車的實際作用在於加強貴族統治階級的社會地位,是直接為政權利益服務的,至少夏商之際的情況是這樣。


    目前所知車的最早實證,是鄭州商城出土的兩塊用以澆鑄青銅車軸頭的陶範1。所見最早的整車,乃出土於安陽殷墟,屬於晚商王朝的遺物,前後發現54輛以上,如下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夏商社會生活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宋鎮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宋鎮豪並收藏夏商社會生活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