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黃陂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銅器》,《江漢考古》1986年4期。
1 《江西新幹大洋洲商墓發掘簡報》,《文物》1991年10期,又李學勤:《新幹大洋洲大墓的奇蹟》,《文物天地》1991年1期。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隊:《1984年春偃師屍鄉溝商城宮殿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5年4期。又劉忠伏:《偃師縣商城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鑑(1990)》,文物出版社,1991年,244~246頁。
3 參見楊育彬:《鄭州商城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又裴明相:《鄭州商代王城的布局及其文化內涵》;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商城外夯土牆基的調查與試掘》,《中原文物》1991年1期。
1 《尚書正義·盤庚》孔穎達疏引漢王肅說。
2 《尚書·盤庚》。
3 《戰國策·魏策》。
4 申斌:《宏觀物理測量技術在殷商考古工作中應用初探》,《殷都學刊》1985年2期。
1 鄭振香:《殷墟發掘六十年概述》,《考古》1988年10期。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發掘報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102、95、114頁。
3 《殷墟出土的陶水管和石磬》,《考古》1976年1期。
4 《尚書·盤庚》。
5 《尚書·立政》。
6 參見李學勤:《釋“郊”》,《文史》第三十六輯,1992年。
7 分見《合集》29375、《英國》2525、《合集》6057。
1 分見《合集》9767、7884、24、32277。
2 《合集》33208。
3 參見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科學出版社,1956年,321頁。
4 《屯南》4033。
5 分見《合集》28351、《屯南》2320。
6 分見《遺》758、《屯南》2320。
7 分見《合集》5597、7343。
第二節 居宅和邑聚
人類在適應、控製和改造自然環境的進程中,最富有創造性意義的一項成果,是居宅的發明。人們通過建造居宅,把自身很大一部分社會生活與大自然隔離開來,有效地提高了對付自然界風雨炎寒氣候變化和野獸蛇蟲侵害的能力。居宅的蔽蔭功能,既保障了人身的生存安全,也為消費生活的改善奠定了基礎。《說丈》雲:“宅,人所託凥(居)也”;《玉篇》雲:“人之居舍曰宅”。人們的飲食宿息、婚姻家庭、生兒育女、交往言談、崇尚追求,以至有些生產活動等等,很多是在居宅這一生活場所中展開的,居宅成為人們最基本的物質生活資料。
一 史前的居宅
人類初始,不懂得建造居宅住屋,或利用岩蔭和天然洞穴作為棲身之所,如史前人住過的北京周口店龍骨山洞穴、河南安陽小南海北樓頂山洞穴、江西萬年仙人洞穴、廣西桂林甑皮岩洞穴等等,地理分布南北皆見,是比較普遍的事象。也有過在樹木之上棲息的,文獻每有描述,如《莊子·盜蹠》雲:“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韓非子·五蠹》有類似之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號曰有巢氏”。大概最初隻是直接緣樹叉棲遲,後來才發展為“構木為巢”,利用樹枝搭出了簡單的樹屋。隨著人們社會實踐的經驗積累和建築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創造居住條件的工具之不斷改進,地穴式、半地穴式、窯洞式、地麵式、土台式、幹蘭式等建築形式不一的居宅相繼出現了,其造型變化也導入了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向高級迂迴曲折的漸進過程。
居住條件的變革這一事象,古人早已指出。《禮記·禮運》說:“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墨子·節用中》說:“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堀穴而處焉。”《淮南子·主術訓》說:“民有掘穴、狹廬所以託身者。”《汜論訓》說,“古者民澤處復穴,……聖人乃為之築土構木,以為宮室。”《易·繫辭下》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淮南子·修務訓》說:“舜作室,築牆茨屋,闢地樹穀,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呂氏春秋·召類》說:“明堂茅茨蒿柱,土階三等。”《嶺外代答》說:“結柵以居,上設茅屋,下豢牛豕。”這裏不僅對史前居宅從地下上升到地上、從巢居到發明架空於地麵的幹蘭式建築諸發展進程作有總體勾勒,而且也揭示了史前居宅多洋性的事實,但同時又證明,築土構木、上 棟下宇等特色始終是我國建築造型的主流。
史前居宅形式多樣性的形態,是與自然環境的差異緊密相關的。黃河中上遊的黃土地貌,具有土層單一、膠結緊密、粒度較細和垂直節理極為發育的結構,經流水侵蝕及其它地貌營力作用,造成了以塬、梁、峁為代表的溝深坡陡、溝壑縱橫的景觀1。這裏的原始居民通常在溝壁橫向打洞,築成窯洞式穴居住宅。如甘肅寧具陽坬遺址2和寧夏海原菜園村遺址3,均發現了4000年前的這類居宅。甘肅鎮原常山遺址還發現一種由門道、門洞、住室、頂蓋四部分構成的地穴式住宅,門道和門洞是在黃土中挖成,住室呈袋狀,打破地表,口小底大,再立柱敷設草泥頂,外觀似一扁圓形土丘4。乃屬於窯洞式穴居住宅的變異。
1 《江西新幹大洋洲商墓發掘簡報》,《文物》1991年10期,又李學勤:《新幹大洋洲大墓的奇蹟》,《文物天地》1991年1期。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隊:《1984年春偃師屍鄉溝商城宮殿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5年4期。又劉忠伏:《偃師縣商城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鑑(1990)》,文物出版社,1991年,244~246頁。
3 參見楊育彬:《鄭州商城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又裴明相:《鄭州商代王城的布局及其文化內涵》;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商城外夯土牆基的調查與試掘》,《中原文物》1991年1期。
1 《尚書正義·盤庚》孔穎達疏引漢王肅說。
2 《尚書·盤庚》。
3 《戰國策·魏策》。
4 申斌:《宏觀物理測量技術在殷商考古工作中應用初探》,《殷都學刊》1985年2期。
1 鄭振香:《殷墟發掘六十年概述》,《考古》1988年10期。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發掘報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102、95、114頁。
3 《殷墟出土的陶水管和石磬》,《考古》1976年1期。
4 《尚書·盤庚》。
5 《尚書·立政》。
6 參見李學勤:《釋“郊”》,《文史》第三十六輯,1992年。
7 分見《合集》29375、《英國》2525、《合集》6057。
1 分見《合集》9767、7884、24、32277。
2 《合集》33208。
3 參見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科學出版社,1956年,321頁。
4 《屯南》4033。
5 分見《合集》28351、《屯南》2320。
6 分見《遺》758、《屯南》2320。
7 分見《合集》5597、7343。
第二節 居宅和邑聚
人類在適應、控製和改造自然環境的進程中,最富有創造性意義的一項成果,是居宅的發明。人們通過建造居宅,把自身很大一部分社會生活與大自然隔離開來,有效地提高了對付自然界風雨炎寒氣候變化和野獸蛇蟲侵害的能力。居宅的蔽蔭功能,既保障了人身的生存安全,也為消費生活的改善奠定了基礎。《說丈》雲:“宅,人所託凥(居)也”;《玉篇》雲:“人之居舍曰宅”。人們的飲食宿息、婚姻家庭、生兒育女、交往言談、崇尚追求,以至有些生產活動等等,很多是在居宅這一生活場所中展開的,居宅成為人們最基本的物質生活資料。
一 史前的居宅
人類初始,不懂得建造居宅住屋,或利用岩蔭和天然洞穴作為棲身之所,如史前人住過的北京周口店龍骨山洞穴、河南安陽小南海北樓頂山洞穴、江西萬年仙人洞穴、廣西桂林甑皮岩洞穴等等,地理分布南北皆見,是比較普遍的事象。也有過在樹木之上棲息的,文獻每有描述,如《莊子·盜蹠》雲:“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韓非子·五蠹》有類似之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號曰有巢氏”。大概最初隻是直接緣樹叉棲遲,後來才發展為“構木為巢”,利用樹枝搭出了簡單的樹屋。隨著人們社會實踐的經驗積累和建築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創造居住條件的工具之不斷改進,地穴式、半地穴式、窯洞式、地麵式、土台式、幹蘭式等建築形式不一的居宅相繼出現了,其造型變化也導入了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向高級迂迴曲折的漸進過程。
居住條件的變革這一事象,古人早已指出。《禮記·禮運》說:“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墨子·節用中》說:“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堀穴而處焉。”《淮南子·主術訓》說:“民有掘穴、狹廬所以託身者。”《汜論訓》說,“古者民澤處復穴,……聖人乃為之築土構木,以為宮室。”《易·繫辭下》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淮南子·修務訓》說:“舜作室,築牆茨屋,闢地樹穀,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呂氏春秋·召類》說:“明堂茅茨蒿柱,土階三等。”《嶺外代答》說:“結柵以居,上設茅屋,下豢牛豕。”這裏不僅對史前居宅從地下上升到地上、從巢居到發明架空於地麵的幹蘭式建築諸發展進程作有總體勾勒,而且也揭示了史前居宅多洋性的事實,但同時又證明,築土構木、上 棟下宇等特色始終是我國建築造型的主流。
史前居宅形式多樣性的形態,是與自然環境的差異緊密相關的。黃河中上遊的黃土地貌,具有土層單一、膠結緊密、粒度較細和垂直節理極為發育的結構,經流水侵蝕及其它地貌營力作用,造成了以塬、梁、峁為代表的溝深坡陡、溝壑縱橫的景觀1。這裏的原始居民通常在溝壁橫向打洞,築成窯洞式穴居住宅。如甘肅寧具陽坬遺址2和寧夏海原菜園村遺址3,均發現了4000年前的這類居宅。甘肅鎮原常山遺址還發現一種由門道、門洞、住室、頂蓋四部分構成的地穴式住宅,門道和門洞是在黃土中挖成,住室呈袋狀,打破地表,口小底大,再立柱敷設草泥頂,外觀似一扁圓形土丘4。乃屬於窯洞式穴居住宅的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