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越在內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內服當指王畿區的“設官分職”,外服則指畿外四土的王權駕馭力度。顯然外服是建立在維持域外大小國族固有地緣性組織基礎上的,是王權對諸侯或臣屬邦國的冊封、認肯,而不是調遣、改變或打破。商王在內、外服的統治支配權上貫徹了明顯的強弱消張區別和因勢機變策略。
這種策略亦推行於四土邊地的彈性伸縮或影響地區。甲骨文有言“東戈”、“南戈”、“西戈”、“北戈”2,四戈為四上周邊之地3。別辭有“戈田牧”4,殆指與商有結盟關係的邊地侯甸族群。他辭又有“南牧”、“北牧”、“右牧”5,大體均指邊地,此由甲骨文記“在易牧獲羌”、“戍伐右牧,禽啟人方”6,牧與邊地羌人、人方屢屢發生交割關係可以知之。別辭又有記商王“商(賞)牧”、“牧稱冊”7,則中原大國與其的政治關係應是外服製的變宜擴大。《爾雅·釋地》雲:“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以視商代,未必盡然。《逸周書·度邑解》雲:
維王剋殷,國君諸侯乃厥獻民,徵主九牧之師,見王於殷郊。
不難看出,“國君諸侯”乃來之原商國的內外服倒戈者,“九牧之師”應指原與商國有盟好關係的邊地大小族落組織之師。
下麵試對商代國土經緯作一圖示勾勒:
1 參見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中國自然地理——古地理》(上 冊),科學出版社,1984年。
1 參見尹申平:《陝西新石器時代居民對環境的選擇》,《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三奏出版社,1987年。
2 參見嚴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224、225頁。
3 參見王宇信:《由〈史記〉鯀禹的失統談鯀禹傳說的史影》,《歷史研究》1989年6期。
1 參見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133~137頁。
2 參見鄭傑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99、200、 246~247頁。 ·15·
1 《史記·夏本紀》。
2 《論語·泰伯》。
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登封王城崗遺址的發掘》,《文物》1983年3期。又董琦:《王城崗城堡毀因初探》,《考古與文物》1988年1期。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歷史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縣東下馮》,文物出版社,1988年。
1 趙芝荃:《二裏頭遺址與偃師商城》,《考古與文物》1989年2期。
2 參見前引鄒衡、鄭傑祥二書。又嚴耕望:《夏代都居與二裏頭文化》,《大陸雜誌》61卷5期,1980年。
1 參見孫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257~259頁。
2 《尚書·盤庚下》。
3 《故文尚書·五子之歌》。
4 《左傳·襄公四年》、《帝王世紀》。
5 鄭光:《二裏頭遺址勘探發掘取得新進展》,《中國文物報》1992年10月18日。
1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二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0年,11頁。
2 《古文尚書·五子之歌》。
3 《國語·周語上》引。
4 《左傳·哀公元年》。
1 參見王國維:《說自契至於成湯八遷》,《觀堂集林》卷十二,中華書局,1959年。又丁山:《商周史料考證》,中華書局,1988年,又趙鐵寒:《湯前八遷的新考證》,《大陸雜誌》27卷6期,1963年。
2 參見胡厚宣:《殷墟發掘》,學習生活出版社,1955年,72頁。
3 《鄒平丁公發現龍山文化城址》,《中國文物報》1992年1月12日。
1 《城子崖遺址又有重大發現,龍山嶽石周代城址重見天日》,《中國文物報》1990年7月26日。
2 《尉繚子·兵談》。
3 《河南淮陽平糧台尤山文化城址試掘簡報》,《文物》1983年3期。
4 《中國考古學年鑑(1987)》,文物出版社,1988年,178頁。
5 《登封王城崗遺址的發掘》,《文物》1983年3期。·21·
1 《史記·殷本紀》。
2 參見楊升南:《“殷人屢遷”辨析》,《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 天野元之助:《殷代產業に■よる若幹の問題》,《東方學報》(京都)第23冊。1953年。
1 石璋如:《殷代的鑄銅工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6本,1955年。
2 參見葉文憲:《商代疆域新論》,《歷史地理》第八輯,1990年。又宋新潮:《殷商文化區域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200~221頁。
3 《陝西藍田懷珍坊商代遺址試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1年3期。
4 《瑞昌銅嶺礦冶遺址發掘獲重大成果》,《中國文物報》1992年1月19日。
5 《中國考古學中碳十四年代數據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92~96頁。
6 《湖北陽新港下古礦井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8年1期。
這種策略亦推行於四土邊地的彈性伸縮或影響地區。甲骨文有言“東戈”、“南戈”、“西戈”、“北戈”2,四戈為四上周邊之地3。別辭有“戈田牧”4,殆指與商有結盟關係的邊地侯甸族群。他辭又有“南牧”、“北牧”、“右牧”5,大體均指邊地,此由甲骨文記“在易牧獲羌”、“戍伐右牧,禽啟人方”6,牧與邊地羌人、人方屢屢發生交割關係可以知之。別辭又有記商王“商(賞)牧”、“牧稱冊”7,則中原大國與其的政治關係應是外服製的變宜擴大。《爾雅·釋地》雲:“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以視商代,未必盡然。《逸周書·度邑解》雲:
維王剋殷,國君諸侯乃厥獻民,徵主九牧之師,見王於殷郊。
不難看出,“國君諸侯”乃來之原商國的內外服倒戈者,“九牧之師”應指原與商國有盟好關係的邊地大小族落組織之師。
下麵試對商代國土經緯作一圖示勾勒:
1 參見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中國自然地理——古地理》(上 冊),科學出版社,1984年。
1 參見尹申平:《陝西新石器時代居民對環境的選擇》,《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三奏出版社,1987年。
2 參見嚴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224、225頁。
3 參見王宇信:《由〈史記〉鯀禹的失統談鯀禹傳說的史影》,《歷史研究》1989年6期。
1 參見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133~137頁。
2 參見鄭傑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99、200、 246~247頁。 ·15·
1 《史記·夏本紀》。
2 《論語·泰伯》。
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登封王城崗遺址的發掘》,《文物》1983年3期。又董琦:《王城崗城堡毀因初探》,《考古與文物》1988年1期。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歷史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縣東下馮》,文物出版社,1988年。
1 趙芝荃:《二裏頭遺址與偃師商城》,《考古與文物》1989年2期。
2 參見前引鄒衡、鄭傑祥二書。又嚴耕望:《夏代都居與二裏頭文化》,《大陸雜誌》61卷5期,1980年。
1 參見孫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257~259頁。
2 《尚書·盤庚下》。
3 《故文尚書·五子之歌》。
4 《左傳·襄公四年》、《帝王世紀》。
5 鄭光:《二裏頭遺址勘探發掘取得新進展》,《中國文物報》1992年10月18日。
1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二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0年,11頁。
2 《古文尚書·五子之歌》。
3 《國語·周語上》引。
4 《左傳·哀公元年》。
1 參見王國維:《說自契至於成湯八遷》,《觀堂集林》卷十二,中華書局,1959年。又丁山:《商周史料考證》,中華書局,1988年,又趙鐵寒:《湯前八遷的新考證》,《大陸雜誌》27卷6期,1963年。
2 參見胡厚宣:《殷墟發掘》,學習生活出版社,1955年,72頁。
3 《鄒平丁公發現龍山文化城址》,《中國文物報》1992年1月12日。
1 《城子崖遺址又有重大發現,龍山嶽石周代城址重見天日》,《中國文物報》1990年7月26日。
2 《尉繚子·兵談》。
3 《河南淮陽平糧台尤山文化城址試掘簡報》,《文物》1983年3期。
4 《中國考古學年鑑(1987)》,文物出版社,1988年,178頁。
5 《登封王城崗遺址的發掘》,《文物》1983年3期。·21·
1 《史記·殷本紀》。
2 參見楊升南:《“殷人屢遷”辨析》,《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 天野元之助:《殷代產業に■よる若幹の問題》,《東方學報》(京都)第23冊。1953年。
1 石璋如:《殷代的鑄銅工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6本,1955年。
2 參見葉文憲:《商代疆域新論》,《歷史地理》第八輯,1990年。又宋新潮:《殷商文化區域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200~221頁。
3 《陝西藍田懷珍坊商代遺址試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1年3期。
4 《瑞昌銅嶺礦冶遺址發掘獲重大成果》,《中國文物報》1992年1月19日。
5 《中國考古學中碳十四年代數據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92~96頁。
6 《湖北陽新港下古礦井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