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中國歷史中的帝王術:王道 作者:任浩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邦是個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他認為自己在許多方麵都不如別人,最大的優點就是善於用人,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作為一名領導者,經常有人向劉邦提出各種建議,而他也總能在各種複雜的訊息中迅速做出正確的判斷並立即執行。這種能力似乎與生俱來,並且達到了驚人的程度。歷史上有許多能力出眾的人,但經常自負才幹,不願聽從別人勸諫,最終也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而劉邦雖然並沒有多少出眾的能力,也沒有提出過什麽精彩的謀略和計劃,卻因為總能耐心聽取別人的建議而做出了許多重要的決策,這也是他能夠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不但在戰爭時期是這樣,即使到了坐上皇帝寶座、江山一統的和平年代,劉邦的虛心納諫意識也絲毫沒有減弱。年輕時劉邦曾經很輕視儒生,稱帝以後仍然覺得自己是靠武力奪得天下,跟詩書沒有什麽關係。但當政論家陸賈問了他一句“馬上得天下,能夠馬上治天下嗎”?他就立即醒悟過來,讓陸賈著書論述秦王朝滅亡的原因,以作為自己施政的借鑑。
天下平定以後,許多人對於劉邦的封賞結果感到不滿,有的人甚至生出了叛亂的想法來。這時張良向劉邦提出建議,讓他把向來最討厭的雍齒封為侯,說大家看到皇帝連自己最討厭的人都能獎賞,一定也不會虧待其他的人。劉邦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二話不說立即照辦,果然讓功臣們心裏安定了下來。
西漢立國初期,劉邦定都在洛陽,這時有個名叫婁敬的戍卒來見他,向他論述了一番關中的地理形勢的優點,說當地有高山河穀之利,一道函穀關將關東豪傑全部擋在天險之外,防守起來固若金湯,進可攻退可守,會為中央減少許多安全上的隱患。要控製天下,定都在長安的優勢遠比定都在洛陽要大得多。劉邦本來還有些懷疑,又去聽取了張良的意見,發現他也認為婁敬說的有道理,仔細想了一番之後,就立即遷都長安。這個決策對西漢王朝此後的發展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歷史證明,在中國的經濟中心還處於黃河流域的時期,關中確實是最適合作為統治中心的地區。繼西漢之後,又有許多或長或短的王朝將國都定在關中,其中最發達最輝煌的是唐朝的長安城。作為周、秦、漢、唐四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王朝首都,長安在中國歷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這與西漢王朝在定都時起到的承前啟後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開國皇帝的才與情
雖然劉邦總被人稱做無賴,但那隻是對具體行為方式的評價。作為一個素有遠大報負的帝王,劉邦的豪情壯誌經常還是會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比如著名的《大風歌》,就是他在晚年時回到家鄉沛縣,與父老鄉親們共坐飲酒時所唱的。當時劉邦已經酒酣耳熱,借著醉意,他一邊擊築一邊唱道:“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雖然文辭並不華麗,但簡短的言詞間氣勢豪邁,蒼涼慷慨之情溢於言表,兩千年之後仍被世人廣為傳誦。
也許劉邦一生最大的目標就是建立自己的王朝,當他終於達到這個目的後,顯得很是心滿意足。以前在與項羽爭奪天下時,他總是無比珍惜自己的性命,但等到真正做了皇帝之後,他對生死的態度卻非常開明,至少比秦始皇要豁達得多。他晚年平定英布叛亂時受了箭傷,病情日漸嚴重,呂後就找來名醫為他診治。但劉邦卻不以為然,說:
“我原本不過一介布衣,能提三尺劍奪得天下,還不都是因為天命保佑?生死自有天命主宰,如果命運真的到了盡頭,就是扁鵲來了也沒有意義!”
他賜給名醫五十斤黃金,讓他離開了。呂後覺得劉邦已經沒有多少日子,就向他詢問蕭何去世後誰能繼任相國的職位,於是劉邦決定讓曹參繼任。曹參也是個很有自知之明的人,上任之後,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比不上蕭何,也認為蕭何的政策很適合國家的形勢,沒必要再加以修改,就老老實實沿襲著蕭何在世時定下的政策繼續發展,果然成效顯著,這就是著名的“蕭規曹隨”。
繼曹參之後,劉邦還安排了陳平、周勃等人,認為他們能夠保持國家安定。後來呂後家族勢力過大,果然正是這些人平定了諸呂的叛亂,維持了劉氏政權的穩定,由此也可以看出劉邦確有識人之明。
劉邦晚年寵愛戚夫人,總想要廢掉呂後生的太子,改立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但張良卻請來了被稱做“蒼山四皓”的四位著名隱士來輔佐太子,劉邦一看連自己都請不來的幾位賢人卻願意為了太子出山,就明白事情已經無法更改,隻好作罷。當他病重時,也曾經傷心地想到,當自己去世之後,呂後的權勢與野心會越來越大,戚夫人和趙王恐怕都難逃厄運,便讓戚夫人為他舞蹈,他作歌唱道:
“鴻鵠高飛,一舉千裏。羽翼以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又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這也許是劉邦作過的最溫情傷感的一首詩歌了。雖然貴為一代開國帝王,劉邦卻也沒有能力保護自己心愛的女人和兒子。當他去世後,戚夫人母子果然被呂後殘酷殺害,倘若劉邦地下有知,一定也會感傷不已。
劉邦一生誌向遠大而執著,雖然他本人能力有限,卻非常擅長用人納諫,是一名出色的領導者,蕭何、韓信、張良、陳平等許多英雄豪傑都心甘情願地追隨輔佐他。征戰幾十年,終於創立下西漢王朝,又推行了一係列適應社會發展和人民需要的政策,做好了身後的人事安排,為漢朝日後的輝煌與強大奠定了基礎。在他之前,還沒有人能夠以這樣平凡的出身創造出這樣輝煌的業績,他的成功也為後代無數有誌英雄所追隨效仿。
不但在戰爭時期是這樣,即使到了坐上皇帝寶座、江山一統的和平年代,劉邦的虛心納諫意識也絲毫沒有減弱。年輕時劉邦曾經很輕視儒生,稱帝以後仍然覺得自己是靠武力奪得天下,跟詩書沒有什麽關係。但當政論家陸賈問了他一句“馬上得天下,能夠馬上治天下嗎”?他就立即醒悟過來,讓陸賈著書論述秦王朝滅亡的原因,以作為自己施政的借鑑。
天下平定以後,許多人對於劉邦的封賞結果感到不滿,有的人甚至生出了叛亂的想法來。這時張良向劉邦提出建議,讓他把向來最討厭的雍齒封為侯,說大家看到皇帝連自己最討厭的人都能獎賞,一定也不會虧待其他的人。劉邦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二話不說立即照辦,果然讓功臣們心裏安定了下來。
西漢立國初期,劉邦定都在洛陽,這時有個名叫婁敬的戍卒來見他,向他論述了一番關中的地理形勢的優點,說當地有高山河穀之利,一道函穀關將關東豪傑全部擋在天險之外,防守起來固若金湯,進可攻退可守,會為中央減少許多安全上的隱患。要控製天下,定都在長安的優勢遠比定都在洛陽要大得多。劉邦本來還有些懷疑,又去聽取了張良的意見,發現他也認為婁敬說的有道理,仔細想了一番之後,就立即遷都長安。這個決策對西漢王朝此後的發展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歷史證明,在中國的經濟中心還處於黃河流域的時期,關中確實是最適合作為統治中心的地區。繼西漢之後,又有許多或長或短的王朝將國都定在關中,其中最發達最輝煌的是唐朝的長安城。作為周、秦、漢、唐四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王朝首都,長安在中國歷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這與西漢王朝在定都時起到的承前啟後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開國皇帝的才與情
雖然劉邦總被人稱做無賴,但那隻是對具體行為方式的評價。作為一個素有遠大報負的帝王,劉邦的豪情壯誌經常還是會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比如著名的《大風歌》,就是他在晚年時回到家鄉沛縣,與父老鄉親們共坐飲酒時所唱的。當時劉邦已經酒酣耳熱,借著醉意,他一邊擊築一邊唱道:“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雖然文辭並不華麗,但簡短的言詞間氣勢豪邁,蒼涼慷慨之情溢於言表,兩千年之後仍被世人廣為傳誦。
也許劉邦一生最大的目標就是建立自己的王朝,當他終於達到這個目的後,顯得很是心滿意足。以前在與項羽爭奪天下時,他總是無比珍惜自己的性命,但等到真正做了皇帝之後,他對生死的態度卻非常開明,至少比秦始皇要豁達得多。他晚年平定英布叛亂時受了箭傷,病情日漸嚴重,呂後就找來名醫為他診治。但劉邦卻不以為然,說:
“我原本不過一介布衣,能提三尺劍奪得天下,還不都是因為天命保佑?生死自有天命主宰,如果命運真的到了盡頭,就是扁鵲來了也沒有意義!”
他賜給名醫五十斤黃金,讓他離開了。呂後覺得劉邦已經沒有多少日子,就向他詢問蕭何去世後誰能繼任相國的職位,於是劉邦決定讓曹參繼任。曹參也是個很有自知之明的人,上任之後,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比不上蕭何,也認為蕭何的政策很適合國家的形勢,沒必要再加以修改,就老老實實沿襲著蕭何在世時定下的政策繼續發展,果然成效顯著,這就是著名的“蕭規曹隨”。
繼曹參之後,劉邦還安排了陳平、周勃等人,認為他們能夠保持國家安定。後來呂後家族勢力過大,果然正是這些人平定了諸呂的叛亂,維持了劉氏政權的穩定,由此也可以看出劉邦確有識人之明。
劉邦晚年寵愛戚夫人,總想要廢掉呂後生的太子,改立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但張良卻請來了被稱做“蒼山四皓”的四位著名隱士來輔佐太子,劉邦一看連自己都請不來的幾位賢人卻願意為了太子出山,就明白事情已經無法更改,隻好作罷。當他病重時,也曾經傷心地想到,當自己去世之後,呂後的權勢與野心會越來越大,戚夫人和趙王恐怕都難逃厄運,便讓戚夫人為他舞蹈,他作歌唱道:
“鴻鵠高飛,一舉千裏。羽翼以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又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這也許是劉邦作過的最溫情傷感的一首詩歌了。雖然貴為一代開國帝王,劉邦卻也沒有能力保護自己心愛的女人和兒子。當他去世後,戚夫人母子果然被呂後殘酷殺害,倘若劉邦地下有知,一定也會感傷不已。
劉邦一生誌向遠大而執著,雖然他本人能力有限,卻非常擅長用人納諫,是一名出色的領導者,蕭何、韓信、張良、陳平等許多英雄豪傑都心甘情願地追隨輔佐他。征戰幾十年,終於創立下西漢王朝,又推行了一係列適應社會發展和人民需要的政策,做好了身後的人事安排,為漢朝日後的輝煌與強大奠定了基礎。在他之前,還沒有人能夠以這樣平凡的出身創造出這樣輝煌的業績,他的成功也為後代無數有誌英雄所追隨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