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中國歷史中的帝王術:王道 作者:任浩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作為兩漢四百年基業的奠定者,劉邦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個出身平凡的人並沒有多少過人的才華,但他卻具有幾項與生俱來的出眾能力:卓越的領導才能,為所欲為的勇氣,遠大而明確的目標,以及為達到這個目標而拋棄一切的決斷力。劉邦的成功事實上是對道德的極端嘲諷:他藐視天下的一切法則與規範,最終卻成了天下的主宰。劉邦的人生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奪取天下。他本是個最喜歡吃喝玩樂的無賴,但在麵對各種誘惑和錯綜複雜的形勢時,他永遠也不會忘了自己的理想。為了理想可以放棄一切,甚至是至親骨肉的生命,這種狠心和決斷力也不是人人都能具備的。
有一次劉邦被項羽的大軍追趕得狼狽逃跑,為了讓自己乘坐的車子減輕重量逃得快一些,他竟然把兒子女兒從車上推了下去。他的部下拚命把兩個孩子搶回來,他卻又把他們給推下去。如此幾次三番,連部下都看不過去了。
劉邦永遠不會放棄一絲一毫成功的希望,所以他也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對於他來說,隻要自己的命還在,成功的希望就還在。但不顧一切地尋求活命總顯得太缺乏英雄氣概,這也是後人經常指責他為“無賴”的原因之一。
項羽本是天下第一的勇士,假如能夠在戰場上一對一地決鬥,那麽劉邦早就已經身首異處。但劉邦根本不會給項羽這樣的機會,當兩人在戰場內外較量時,項羽總有種無處著力的感覺。這是因為劉邦的眼裏心裏沒有任何道德和規範的概念,而項羽卻總被各種規範束縛住手腳。有一次他抓住了劉邦的父親,兩軍對壘時對劉邦威脅說要把他的父親給煮了,但劉邦卻滿不在乎地回答說:
“咱們都曾經是楚懷王的屬下,曾經相約為兄弟,所以我父親就是你父親。如果你今天把我父親給煮了,請分我一杯肉羹。”
項羽氣得當時就要殺了劉邦的父親,但項伯勸他說像劉邦這樣緊盯著天下的人根本就不會在乎親人的死活,現在就算殺了他父親也沒意義,項羽這才住手作罷。隻要能夠活下去,隻要能夠贏,劉邦可以什麽也不在乎,不論是父親還是妻子兒女,他什麽都可以不要,項羽卻是根本無法理解他這種想法的。所以最終的結果是劉邦當上了開國皇帝,而項羽卻隻能自刎在烏江岸邊。
休養生息
公元前202年,劉邦終於即皇帝位,建立了漢朝,建都洛陽。由於出身平民階層,又有秦王朝因暴政而滅亡的前車之鑑,劉邦深知奪取天下的不易與百姓生活的艱難,所以格外注意用溫和的方式統治國家。針對建國時的天下形勢,他採取了這樣幾條措施來恢復正常的生產,並重建社會秩序:
首先是減輕田租,將稅率定為十五分之一。與之前秦王朝的橫徵暴斂相比,這種措施無疑深得人心。
其次,當時的社會上有許多曾經因為飢餓而賣身為奴婢的人,劉邦下令全部恢復他們的平民身份。這樣一來,許多人就從富戶的奴婢變成可以自由耕種的平民,這對於恢復生產無疑是有著積極作用的。對於復員回家的軍人,中央也給予免除徭役的獎勵。
第三,繼續推行秦朝按照軍功授予田地和房屋的政策。這也是一項安撫人心的措施。
第四,號召在戰亂中逃亡隱居的人回家,恢復他們在原居住地的爵位和田宅。這項措施也起到了發展生產和恢復社會正常秩序的作用。
最後,為了使更多的人投入到農業中去,商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很大限製,他們不能穿絲衣,不能乘車,需要繳納更多的賦稅。這是由漢初重農輕商的思想決定的,在當時的人看來,商人隻會轉賣產品,卻不能自己動手創造衣食財富,對社會沒有什麽益處。當然,這也是在國家剛剛建立,物質資料貧乏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的思想。等到後來生產發展,社會上出現了許多需要交流轉運的剩餘產品時,商業和商人的地位就被人們重新認識了。
秦末的戰亂給了劉邦機會,同時也給了匈奴人機會。他們借著中原混亂的機會策馬南下,占據了黃河以南的河套地區。從此之後,漢朝的北方邊境屢屢受到匈奴人的侵擾,剛從戰亂中建立起來的西漢王朝國力尚不充足,也沒有能力對他們進行有力的反擊。公元前200年,劉邦親自率軍討伐匈奴,結果卻在白登(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東北)被匈奴的三十萬騎兵圍困,整整七天七夜不能脫險。幸好謀士陳平想出了辦法,他帶上重禮去見匈奴的閼氏,說劉邦如果再繼續被圍困下去,就會送漢朝的美女給匈奴單於來尋求諒解。閼氏聽了,很擔心自己的位置會受到漢朝美女的威脅,就勸說單於撤了兵,劉邦因此才得以脫身。自從這件事情以後,劉邦明白以漢朝的國力尚不能與匈奴展開武力較量,於是就採取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並開放關市貿易以緩和雙方關係,漢朝與匈奴之間總算在漢朝的妥協下維持了相對穩定的形勢。
止輦受言漢史紀:文帝每朝,郎、從官上書疏,未嚐不止輦受言。言不可用者,置之;可用,采之;未嚐不稱善。
自從楚漢戰爭後期以來,為了鞏固政治,劉邦先後分封了韓信、英布、彭越、吳芮等七個人為諸侯王,並分封給他們關東地區的廣闊土地。但漢朝建立後,劉邦總感到這些諸侯王的存在是對中央政權統治的潛在威脅,所以就漸漸以謀反為藉口,將這些人一一除掉,隻留下一個勢力最弱的長沙王吳芮。他認為秦朝的滅亡是因為沒有把廣大的國土分封給同姓子弟,於是就將自己的九個兄弟子侄分封為諸侯王,把關東的大片土地分封給他們,還和大臣們盟誓說:“從此之後,如果劉氏之外的人為王,就是普天之下的敵人。”他當然想不到在他去世後,這種分封的結果造成了諸侯王的勢力過大,後代帝王不能控製這些野心勃勃的同宗親屬,結果同樣給中央統治造成了威脅。在漢景帝劉啟統治時期,由於中央試圖剪除諸侯王勢力,結果爆發了發生在劉姓子孫之間的吳楚七國之亂。後來叛亂雖然被勉強平息,但問題仍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一直到了漢武帝劉徹時,中央頒行《推恩令》,讓諸侯王們把自己的封地分給所有的兒子,使得各王的土地越來越小,再也不能對中央形成任何威脅,這種狀況才算得到徹底解決。 集思廣益·從諫如流
有一次劉邦被項羽的大軍追趕得狼狽逃跑,為了讓自己乘坐的車子減輕重量逃得快一些,他竟然把兒子女兒從車上推了下去。他的部下拚命把兩個孩子搶回來,他卻又把他們給推下去。如此幾次三番,連部下都看不過去了。
劉邦永遠不會放棄一絲一毫成功的希望,所以他也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對於他來說,隻要自己的命還在,成功的希望就還在。但不顧一切地尋求活命總顯得太缺乏英雄氣概,這也是後人經常指責他為“無賴”的原因之一。
項羽本是天下第一的勇士,假如能夠在戰場上一對一地決鬥,那麽劉邦早就已經身首異處。但劉邦根本不會給項羽這樣的機會,當兩人在戰場內外較量時,項羽總有種無處著力的感覺。這是因為劉邦的眼裏心裏沒有任何道德和規範的概念,而項羽卻總被各種規範束縛住手腳。有一次他抓住了劉邦的父親,兩軍對壘時對劉邦威脅說要把他的父親給煮了,但劉邦卻滿不在乎地回答說:
“咱們都曾經是楚懷王的屬下,曾經相約為兄弟,所以我父親就是你父親。如果你今天把我父親給煮了,請分我一杯肉羹。”
項羽氣得當時就要殺了劉邦的父親,但項伯勸他說像劉邦這樣緊盯著天下的人根本就不會在乎親人的死活,現在就算殺了他父親也沒意義,項羽這才住手作罷。隻要能夠活下去,隻要能夠贏,劉邦可以什麽也不在乎,不論是父親還是妻子兒女,他什麽都可以不要,項羽卻是根本無法理解他這種想法的。所以最終的結果是劉邦當上了開國皇帝,而項羽卻隻能自刎在烏江岸邊。
休養生息
公元前202年,劉邦終於即皇帝位,建立了漢朝,建都洛陽。由於出身平民階層,又有秦王朝因暴政而滅亡的前車之鑑,劉邦深知奪取天下的不易與百姓生活的艱難,所以格外注意用溫和的方式統治國家。針對建國時的天下形勢,他採取了這樣幾條措施來恢復正常的生產,並重建社會秩序:
首先是減輕田租,將稅率定為十五分之一。與之前秦王朝的橫徵暴斂相比,這種措施無疑深得人心。
其次,當時的社會上有許多曾經因為飢餓而賣身為奴婢的人,劉邦下令全部恢復他們的平民身份。這樣一來,許多人就從富戶的奴婢變成可以自由耕種的平民,這對於恢復生產無疑是有著積極作用的。對於復員回家的軍人,中央也給予免除徭役的獎勵。
第三,繼續推行秦朝按照軍功授予田地和房屋的政策。這也是一項安撫人心的措施。
第四,號召在戰亂中逃亡隱居的人回家,恢復他們在原居住地的爵位和田宅。這項措施也起到了發展生產和恢復社會正常秩序的作用。
最後,為了使更多的人投入到農業中去,商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很大限製,他們不能穿絲衣,不能乘車,需要繳納更多的賦稅。這是由漢初重農輕商的思想決定的,在當時的人看來,商人隻會轉賣產品,卻不能自己動手創造衣食財富,對社會沒有什麽益處。當然,這也是在國家剛剛建立,物質資料貧乏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的思想。等到後來生產發展,社會上出現了許多需要交流轉運的剩餘產品時,商業和商人的地位就被人們重新認識了。
秦末的戰亂給了劉邦機會,同時也給了匈奴人機會。他們借著中原混亂的機會策馬南下,占據了黃河以南的河套地區。從此之後,漢朝的北方邊境屢屢受到匈奴人的侵擾,剛從戰亂中建立起來的西漢王朝國力尚不充足,也沒有能力對他們進行有力的反擊。公元前200年,劉邦親自率軍討伐匈奴,結果卻在白登(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東北)被匈奴的三十萬騎兵圍困,整整七天七夜不能脫險。幸好謀士陳平想出了辦法,他帶上重禮去見匈奴的閼氏,說劉邦如果再繼續被圍困下去,就會送漢朝的美女給匈奴單於來尋求諒解。閼氏聽了,很擔心自己的位置會受到漢朝美女的威脅,就勸說單於撤了兵,劉邦因此才得以脫身。自從這件事情以後,劉邦明白以漢朝的國力尚不能與匈奴展開武力較量,於是就採取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並開放關市貿易以緩和雙方關係,漢朝與匈奴之間總算在漢朝的妥協下維持了相對穩定的形勢。
止輦受言漢史紀:文帝每朝,郎、從官上書疏,未嚐不止輦受言。言不可用者,置之;可用,采之;未嚐不稱善。
自從楚漢戰爭後期以來,為了鞏固政治,劉邦先後分封了韓信、英布、彭越、吳芮等七個人為諸侯王,並分封給他們關東地區的廣闊土地。但漢朝建立後,劉邦總感到這些諸侯王的存在是對中央政權統治的潛在威脅,所以就漸漸以謀反為藉口,將這些人一一除掉,隻留下一個勢力最弱的長沙王吳芮。他認為秦朝的滅亡是因為沒有把廣大的國土分封給同姓子弟,於是就將自己的九個兄弟子侄分封為諸侯王,把關東的大片土地分封給他們,還和大臣們盟誓說:“從此之後,如果劉氏之外的人為王,就是普天之下的敵人。”他當然想不到在他去世後,這種分封的結果造成了諸侯王的勢力過大,後代帝王不能控製這些野心勃勃的同宗親屬,結果同樣給中央統治造成了威脅。在漢景帝劉啟統治時期,由於中央試圖剪除諸侯王勢力,結果爆發了發生在劉姓子孫之間的吳楚七國之亂。後來叛亂雖然被勉強平息,但問題仍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一直到了漢武帝劉徹時,中央頒行《推恩令》,讓諸侯王們把自己的封地分給所有的兒子,使得各王的土地越來越小,再也不能對中央形成任何威脅,這種狀況才算得到徹底解決。 集思廣益·從諫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