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背景無疑是悲觀的,洋溢著末世論的氣氛。但是如果作者僅僅是在宣揚人類麵臨的悲慘結局,那本書大概就會像所謂的“諸世紀”一樣毫無價值,最多不過是一本譁眾取寵的大眾讀物而已。然而本書決不是一時的興起之作,更不是僅僅為了描寫人類自取滅亡的必然結果。作者其實一直都是在歌頌那些在黑暗蒙昧中執著不屈的理性人民,並且為了這些人民,作者甚至不惜使用曲筆,為擁有這些人民的人類留下了一個光輝未來的希望。這才是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東西,這也是全書中最震撼人心的東西。
況且,我們又怎麽能不震撼?
當我們讀到修士弗的眉心被一箭射穿的時候,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他嘴邊的笑容,因為他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獻身,他的一生充實而無憾;當我們讀到學者塔在修道院的藏書處如饑似渴閱讀的時候,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他熱切的目光,因為他終於找到了自己一直苦苦追尋的東西,他為之奮鬥一生的東西;甚至當我們讀到最後那位院長被壓在數千年的巨石之下的時候,我們也似乎可以看到他解脫的表情,因為他親手送出了人類的希望,讓人類的文明之光有機會在整個銀河係閃亮。
正是這些有著堅強信念的人民,人類的文明才得以一代代的延續,人類存在的價值才得以一次次的被證明。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書籍本身隻不過是人類文明的呆板載體;而活生生的東西、最值得人類珍藏的東西,都是蘊藏在這一個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民身上。
二、信仰
我刻意忽略了書中的宗教氣息,其原因正如我在讀《死者代言人》時說過的,我對西方的宗教並不了解,而且東方的文化傳統並沒有像西方一樣被刻上深深的宗教烙印。不過我理解作者對於宗教的描寫。事實上,在一個毫無光明的漫漫長夜裏,隻有信仰才能使人執著於某一事物,恰如早期基督徒在尼祿的暴政下依舊執著於自己的宗教一樣。
不過這種執著並不能算是宗教的專利,更不是西方獨有的東西。春秋時齊國不知名的太史一家三人,麵對當政的崔杼,同樣為了堅持自己的信仰而不惜赴死,這其中沒有宗教的概念,但是他們對自身信仰的執著並不輸於西方的殉道者們。所以在我看來,這其中是有一種共同的、超越宗教範疇的東西在起作用。也許這種東西就是所謂的“道德”,或者是如同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所說的“天地正氣”吧。
三、科學與宗教
歷史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科學與宗教似乎一直處於對立階段。從哥白尼的日心說開始,到拉普拉斯宣稱宇宙中沒有上帝的位置,再到達爾文否定上帝造人,幾乎每一點科學的進步都是在擠壓宗教生存的空間。
但是真實的歷史並不如此簡單,科學與宗教往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伽利略並非是由於他對神的不敬而被審判,他隻是由於提出一種有悖於當時社會整體輿論的宗教科學觀而受懲罰;牛頓雖然完美地詮釋了天體的運行規律,但他仍舊惶恐的將“第一推動”賦予了上帝;甚至現代的科學家們也並非沒有宗教信仰,他們所不信的隻是那些所謂的“神跡”,而宗教的道德內核可以說仍舊是大多數西方人的行事指導。
所以作者在本書中選擇一個教派作為人類科學文明的守護者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了。的確,當人類中的大多數退回到了黑暗野蠻的狀態之下,有什麽能比宗教更容易激發人們的熱情、堅持人們的信仰呢?況且在這種時候,戰前的科學已經成為一種無人理解的東西,除了讓信徒們將之作為神聖的遺物來保存,又能有別的什麽好方法呢?
科學與宗教在這樣的時候以這樣一種方式相結合,作者的苦心可鑑。
四、科學與宗教之二
關於科學與宗教,本書所討論的問題並不限於此。作者還想表達更深層的東西,這種東西集中體現在第二部分“要有光”中學者塔和保羅師的爭論之中。其核心就是:科學與宗教,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各自應該起到什麽樣的作用。
作者通過學者塔之口表述說,科學隻是一種工具,科學工作者們的任務隻是發展這種工具,至於如何使用,用於何處,完全依靠人類自己選擇;但作者也通過保羅師之口批判了這一觀點,他尖銳地指出,科學家們必須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不能將自己的責任推卸給其他人,想要“洗淨自己的雙手”是不可能的。
可惜的是,如何承擔這一責任,作者也沒能找到什麽好方法。作者承認,這一責任無論是對於一個人、一個教派、甚至是一個種族,都顯得過於沉重了。所以在全書的最後一部分,他還是隻能讓再次輝煌的人類文明重新經歷全麵崩潰的過程——因為他看不到出路。
五、出路
我毫不懷疑,對自然資源的無限利用、對自身力量的無限追求,最終將會把人類帶入滅亡的境地。但是我們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欲望?科學本身隻是一件中性的工具,為什麽會被越來越多的指責為人類諸多頑症的禍首?
我想,其根源還是在於西方的文化傳統。自培根提出“把自然鎖住”以來,西方的科學研究一直致力於如何充分利用自然來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在那之中完全看不到東方哲學所蘊含的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是西方得以迅速崛起的原因,也恰恰是如今諸多問題的根源。
況且,我們又怎麽能不震撼?
當我們讀到修士弗的眉心被一箭射穿的時候,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他嘴邊的笑容,因為他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獻身,他的一生充實而無憾;當我們讀到學者塔在修道院的藏書處如饑似渴閱讀的時候,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他熱切的目光,因為他終於找到了自己一直苦苦追尋的東西,他為之奮鬥一生的東西;甚至當我們讀到最後那位院長被壓在數千年的巨石之下的時候,我們也似乎可以看到他解脫的表情,因為他親手送出了人類的希望,讓人類的文明之光有機會在整個銀河係閃亮。
正是這些有著堅強信念的人民,人類的文明才得以一代代的延續,人類存在的價值才得以一次次的被證明。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書籍本身隻不過是人類文明的呆板載體;而活生生的東西、最值得人類珍藏的東西,都是蘊藏在這一個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民身上。
二、信仰
我刻意忽略了書中的宗教氣息,其原因正如我在讀《死者代言人》時說過的,我對西方的宗教並不了解,而且東方的文化傳統並沒有像西方一樣被刻上深深的宗教烙印。不過我理解作者對於宗教的描寫。事實上,在一個毫無光明的漫漫長夜裏,隻有信仰才能使人執著於某一事物,恰如早期基督徒在尼祿的暴政下依舊執著於自己的宗教一樣。
不過這種執著並不能算是宗教的專利,更不是西方獨有的東西。春秋時齊國不知名的太史一家三人,麵對當政的崔杼,同樣為了堅持自己的信仰而不惜赴死,這其中沒有宗教的概念,但是他們對自身信仰的執著並不輸於西方的殉道者們。所以在我看來,這其中是有一種共同的、超越宗教範疇的東西在起作用。也許這種東西就是所謂的“道德”,或者是如同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所說的“天地正氣”吧。
三、科學與宗教
歷史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科學與宗教似乎一直處於對立階段。從哥白尼的日心說開始,到拉普拉斯宣稱宇宙中沒有上帝的位置,再到達爾文否定上帝造人,幾乎每一點科學的進步都是在擠壓宗教生存的空間。
但是真實的歷史並不如此簡單,科學與宗教往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伽利略並非是由於他對神的不敬而被審判,他隻是由於提出一種有悖於當時社會整體輿論的宗教科學觀而受懲罰;牛頓雖然完美地詮釋了天體的運行規律,但他仍舊惶恐的將“第一推動”賦予了上帝;甚至現代的科學家們也並非沒有宗教信仰,他們所不信的隻是那些所謂的“神跡”,而宗教的道德內核可以說仍舊是大多數西方人的行事指導。
所以作者在本書中選擇一個教派作為人類科學文明的守護者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了。的確,當人類中的大多數退回到了黑暗野蠻的狀態之下,有什麽能比宗教更容易激發人們的熱情、堅持人們的信仰呢?況且在這種時候,戰前的科學已經成為一種無人理解的東西,除了讓信徒們將之作為神聖的遺物來保存,又能有別的什麽好方法呢?
科學與宗教在這樣的時候以這樣一種方式相結合,作者的苦心可鑑。
四、科學與宗教之二
關於科學與宗教,本書所討論的問題並不限於此。作者還想表達更深層的東西,這種東西集中體現在第二部分“要有光”中學者塔和保羅師的爭論之中。其核心就是:科學與宗教,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各自應該起到什麽樣的作用。
作者通過學者塔之口表述說,科學隻是一種工具,科學工作者們的任務隻是發展這種工具,至於如何使用,用於何處,完全依靠人類自己選擇;但作者也通過保羅師之口批判了這一觀點,他尖銳地指出,科學家們必須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不能將自己的責任推卸給其他人,想要“洗淨自己的雙手”是不可能的。
可惜的是,如何承擔這一責任,作者也沒能找到什麽好方法。作者承認,這一責任無論是對於一個人、一個教派、甚至是一個種族,都顯得過於沉重了。所以在全書的最後一部分,他還是隻能讓再次輝煌的人類文明重新經歷全麵崩潰的過程——因為他看不到出路。
五、出路
我毫不懷疑,對自然資源的無限利用、對自身力量的無限追求,最終將會把人類帶入滅亡的境地。但是我們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欲望?科學本身隻是一件中性的工具,為什麽會被越來越多的指責為人類諸多頑症的禍首?
我想,其根源還是在於西方的文化傳統。自培根提出“把自然鎖住”以來,西方的科學研究一直致力於如何充分利用自然來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在那之中完全看不到東方哲學所蘊含的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是西方得以迅速崛起的原因,也恰恰是如今諸多問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