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西方逐漸掀起了一股環境保護的熱潮,但是幾百年沿襲的固定思維不是那麽容易改變的。不過也大約正是由於這一思潮,所以西方出現了許多反思性的作品,本書無疑就是其中的一部。
其他的類似作品當中,最為國人所知的大概是黑島的pcgame《異塵餘生》了吧。不過我想說的倒是另一篇小說:《蠻荒海岸》,它也是描寫戰後人們的蒙昧生活,但是這種蒙昧狀態似乎隻限於美國——戰前美國太過飛揚跋扈,終於招致全世界的無情打擊,並且限製戰後美國的文明隻能維持在蒙昧的水平之上。
雖然兩本書關注的焦點不同,但還是可以看出他們的基本思想相通。對於兩位作者而言,都是由於對自然的無限索取而導致了最終的災難;而且兩位作者都認為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沒有別的出路。
那麽到底有沒有別的出路呢?我也不知道。作者們寫出這樣的小說,是希望每一個人都來思考這樣的問題,希望每一個人都能理性的對待我們的世界,希望最終能有一個人想出一條更好的出路。而我此時所想的,卻是上古的那一首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耕田而食,鑿井而飲
……
六、其他
這是一本薄薄的書,篇幅不長,然而我寫的評論卻超出了以往任何一次,因為我覺得這本書值得評論的地方太多了。上麵寫的都是關於書中觀點的想法,下麵則是關於其他的方麵。
作者的文筆是絕對老練純熟的那種。對於這樣一個宏大的題材,無論是整體結構還是細節勾勒,都顯出作者的不凡功力。其中還有一些細微之處特別有意思。比如說文中出現的人名,幾乎都有特定的含義;再比如那個製造電燈的修士,幾乎可以從他身上看到法拉第的影子。而且作者似乎故意營造一種含糊不清的氣氛,像“要有人”中那個被當作萊博維茲的老人,“要有光”中的老隱士班傑明,第三部分祈禱時出現的那個老者,都是作者故意布下的疑陣,而且直到最後作者也沒去解開這個謎團——他也根本沒打算解開,他是故意留給讀者自己去判斷,讓他們根據自己的世界觀去做出屬於自己的解釋。
另一方麵,作者對於人物的塑造也相當成功。前麵已經說過,作者想要歌頌的就是這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人,這種歌頌恰是通過作者對他們的刻畫而體現出來。基本上,對於書中的每一個主要人物,我們都能感覺到他們鮮明的個性,像是“要有光”中的詩人,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一個外表玩世不恭而內心憂患世人的人物形象,作者的文學功力可見一斑。
另外,想把本書和著名的《基地》作一個比較。兩本書都是描寫那種要在逐漸衰敗的社會中保存文明火種的努力,然而兩本書關注的角度卻是大相逕庭。
阿西莫夫的興趣集中在歷史發展的規律上,他筆下的基地發展史,活脫脫就是一部人類社會進化史——更準確地說是一部西方社會發展史。所以有人說,《基地》是阿西莫夫參照《羅馬帝國興衰史》而寫出的偉大著作。它其中所涉及到的不僅僅是科學技術,更包含了經濟、政治、社會關係等諸多元素;
而本書,其間雖然也寫到了一些政治經濟方麵的東西,但是顯然作者的重點還是在於探討科技對人類的作用。這樣的寫作角度也許不如《基地》來得全麵,但是其深度則是前者難以企及的。
總而言之,這兩本著作各自有各自的特點,硬要說一種角度比另一種角度更好是沒有意義的。而且至少有一點是兩本書共有的:它們都是大師級的偉大作品,可能的話,都應當多讀幾遍。
【-全文完-】
其他的類似作品當中,最為國人所知的大概是黑島的pcgame《異塵餘生》了吧。不過我想說的倒是另一篇小說:《蠻荒海岸》,它也是描寫戰後人們的蒙昧生活,但是這種蒙昧狀態似乎隻限於美國——戰前美國太過飛揚跋扈,終於招致全世界的無情打擊,並且限製戰後美國的文明隻能維持在蒙昧的水平之上。
雖然兩本書關注的焦點不同,但還是可以看出他們的基本思想相通。對於兩位作者而言,都是由於對自然的無限索取而導致了最終的災難;而且兩位作者都認為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沒有別的出路。
那麽到底有沒有別的出路呢?我也不知道。作者們寫出這樣的小說,是希望每一個人都來思考這樣的問題,希望每一個人都能理性的對待我們的世界,希望最終能有一個人想出一條更好的出路。而我此時所想的,卻是上古的那一首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耕田而食,鑿井而飲
……
六、其他
這是一本薄薄的書,篇幅不長,然而我寫的評論卻超出了以往任何一次,因為我覺得這本書值得評論的地方太多了。上麵寫的都是關於書中觀點的想法,下麵則是關於其他的方麵。
作者的文筆是絕對老練純熟的那種。對於這樣一個宏大的題材,無論是整體結構還是細節勾勒,都顯出作者的不凡功力。其中還有一些細微之處特別有意思。比如說文中出現的人名,幾乎都有特定的含義;再比如那個製造電燈的修士,幾乎可以從他身上看到法拉第的影子。而且作者似乎故意營造一種含糊不清的氣氛,像“要有人”中那個被當作萊博維茲的老人,“要有光”中的老隱士班傑明,第三部分祈禱時出現的那個老者,都是作者故意布下的疑陣,而且直到最後作者也沒去解開這個謎團——他也根本沒打算解開,他是故意留給讀者自己去判斷,讓他們根據自己的世界觀去做出屬於自己的解釋。
另一方麵,作者對於人物的塑造也相當成功。前麵已經說過,作者想要歌頌的就是這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人,這種歌頌恰是通過作者對他們的刻畫而體現出來。基本上,對於書中的每一個主要人物,我們都能感覺到他們鮮明的個性,像是“要有光”中的詩人,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一個外表玩世不恭而內心憂患世人的人物形象,作者的文學功力可見一斑。
另外,想把本書和著名的《基地》作一個比較。兩本書都是描寫那種要在逐漸衰敗的社會中保存文明火種的努力,然而兩本書關注的角度卻是大相逕庭。
阿西莫夫的興趣集中在歷史發展的規律上,他筆下的基地發展史,活脫脫就是一部人類社會進化史——更準確地說是一部西方社會發展史。所以有人說,《基地》是阿西莫夫參照《羅馬帝國興衰史》而寫出的偉大著作。它其中所涉及到的不僅僅是科學技術,更包含了經濟、政治、社會關係等諸多元素;
而本書,其間雖然也寫到了一些政治經濟方麵的東西,但是顯然作者的重點還是在於探討科技對人類的作用。這樣的寫作角度也許不如《基地》來得全麵,但是其深度則是前者難以企及的。
總而言之,這兩本著作各自有各自的特點,硬要說一種角度比另一種角度更好是沒有意義的。而且至少有一點是兩本書共有的:它們都是大師級的偉大作品,可能的話,都應當多讀幾遍。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