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從深海裏遊上來,在冰冷清澈的水流中孵卵。那個季節裏,它飢餓難耐。
【-完-】
書評1
傑作……使人戰慄不已——美國《時代周刊》。
“激情、雄辯……了不起的小說”——美國《紐約時報》。
“一部偉大的作品……豐富的想像力,筆力凝重,在智力和道德兩方麵都充滿啟迪,是一部多年以後仍能讓讀者回味不已的作品。”——
美國《芝加哥論壇報》。
“激動人心,富於想像力……無條件推薦”——美國《圖書周刊》。
書評2
美國軍官萊博維茨在核大戰後建立萊博維茨修道院,在宗教的名義下致力於保存倖免於難的書籍,因為人類社會在原子武器的輻射中崩潰。無辜的受害者們將怒火傾瀉到科學家和代表人類文明的書本上麵:襲擊虐殺科學家,工程師,焚燒書本等等。
接著,人類重新回到了蒙昧時代。
本書開始於核大戰(烈焰滅世)後六百年,當初的大屠戮已經過去,萊博維茨修道院默默地做著保存古代資料的工作,但這些修道士們已經沒能力解讀其中的內容,這一工作也變成了虔誠的宗教儀式。時間又向前跳了六百年,黎明即將到來。地球上出現了部落組織和比較原始的國家,還出現了簡陋的大學。一個牛頓式的天才科學家降臨,幾經周折,開始整理一千多年前留下來的珍貴資料。文明的曙光終於衝破了籠罩千年的黑暗。又是一個六百年,人類文明終於又發展到它毀滅前的樣子,核戰再次爆發,修道院緊急啟動“逃離地球計劃”,27名修士帶著藏著人類已知的全部知識的縮微膠片,登上太空船,飛向人馬座。
本書向讀者講述了這麽一個毀滅——重建——毀滅的循環,作者選取了三個相互獨立的歷史片斷,在沉重的敘述中交代之前和之後的故事,建立起宏觀上的完整歷史,若隱若現的《大事記》和它所負載的使命象一條線,把一切連到了一起。
科幻文藝中描寫大災難,人類滅絕的預言性故事並不少見,像熱播的影片《後天》,《三腳妖之日》說的是災難後倖存者的艱難求生,《日暮》的重心在災難發生之前,不過本書的重點顯然不在這上麵,開始並沒有描述烈焰滅世時的悲慘場景,而是直接跳到600年後,把變異的雙頭人,攔路搶劫的白癡和廢墟上依稀可辨的古代建築遺蹟呈現在讀者麵前,並用模模糊糊的宗教語言告訴大家那場誰也說不清楚了的戰爭——冷靜的筆觸寫下了讓人不寒而慄的預言!
作者勾勒出的是一個讓人泄氣的結局,人類文明在重建、毀滅的死循環中徘徊,盡管小說的結尾有著那麽一絲虛無飄渺的希望,但27個僧侶能幹成什麽,連作者都沒信心。這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劇,作者的主要精力放在對人性的探討上,正因為如此,這本書才有了超出一般災難小說的更深刻的意義,其主流文學的寫法和思考方式也使這本科幻小說看起來少了普通通俗文學的華而不實,更多的是沉甸甸的思考和讓人唏噓的無奈。不過作者探討的結果並不有趣,仿佛認定不管芸芸眾生如何追求,終究無法逃脫人性的弱點造成的巨大負麵影響,無法逃脫人類群體無意識的對文明的反動。
文奇的《天淵》,文奇認為一個星球上的文明非常容易死亡,正常得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樣,根本算不了什麽,不過他比較樂觀,沒想到文明可能會陷入可怕的死循環,它總會通過各種途徑復甦。我也是個樂觀主義者,所以更愛讀這個《天淵》,因為一切都在進步,不止是技術,人類個體也在進步,人性終究會越來越閃亮,人類種族也在進步,不斷吸取前人經驗,學會更多溝通協調的技巧,使社會更平滑穩定地運行。
作品中有濃重的宗教背景,三個部分的標題分別是《要有人》、《要有光》、《隻要成就您的意思》,每部分裏邊還都有一個寓言性質的人物勾連這一部分,象《要有人》中的朝聖者,第三部分中的雙頭人。一些特定的情節由他們穿插起來,充滿象徵意義。
最後說一下僧侶們的“逃離地球計劃”,貌似27個人不足以把人類文明保留下來,過一陣子必定會湮滅在虛無的太空中。
書評3
丁丁蟲啃科幻:萊博維茲的讚歌
作者:丁子承
一、一首沉渾悲愴的交響詩
萊博維茲的讚歌,是一首沉渾悲愴的宏大交響詩,是一曲獻給人類理性的讚歌,是歌頌那些在黑暗與蒙昧中依舊閃亮的希望之光的光輝之作。
全書建立在蠻荒時代的背景上。人類對自然力量的無限追求終於導致自身文明的全麵崩潰,後核戰時代的倖存者們隻能生活在相當於中世紀的知識水平下;而且正如同中世紀時人們對科學研究者的殘酷迫害一樣,蠻荒時代的大部分人也都失去了理性,他們憎恨一切科學技術,因為恰恰是這些科學技術使得無數人死於非命,整個人類的文明程度也一下子倒退了兩千年的時光。這些人宣稱自己是“傻瓜”,把滿腔的怒火宣洩到所有科技人員身上,甚至宣洩到所有有文化的人身上。人類千百年來致力追求的道德與文明,仿佛一座歷經千年的古廈,在蠻荒時代的暴風驟雨中搖搖欲墜——而且它的轟然倒塌似乎隻是一個時間問題,再也無可挽回了。
【-完-】
書評1
傑作……使人戰慄不已——美國《時代周刊》。
“激情、雄辯……了不起的小說”——美國《紐約時報》。
“一部偉大的作品……豐富的想像力,筆力凝重,在智力和道德兩方麵都充滿啟迪,是一部多年以後仍能讓讀者回味不已的作品。”——
美國《芝加哥論壇報》。
“激動人心,富於想像力……無條件推薦”——美國《圖書周刊》。
書評2
美國軍官萊博維茨在核大戰後建立萊博維茨修道院,在宗教的名義下致力於保存倖免於難的書籍,因為人類社會在原子武器的輻射中崩潰。無辜的受害者們將怒火傾瀉到科學家和代表人類文明的書本上麵:襲擊虐殺科學家,工程師,焚燒書本等等。
接著,人類重新回到了蒙昧時代。
本書開始於核大戰(烈焰滅世)後六百年,當初的大屠戮已經過去,萊博維茨修道院默默地做著保存古代資料的工作,但這些修道士們已經沒能力解讀其中的內容,這一工作也變成了虔誠的宗教儀式。時間又向前跳了六百年,黎明即將到來。地球上出現了部落組織和比較原始的國家,還出現了簡陋的大學。一個牛頓式的天才科學家降臨,幾經周折,開始整理一千多年前留下來的珍貴資料。文明的曙光終於衝破了籠罩千年的黑暗。又是一個六百年,人類文明終於又發展到它毀滅前的樣子,核戰再次爆發,修道院緊急啟動“逃離地球計劃”,27名修士帶著藏著人類已知的全部知識的縮微膠片,登上太空船,飛向人馬座。
本書向讀者講述了這麽一個毀滅——重建——毀滅的循環,作者選取了三個相互獨立的歷史片斷,在沉重的敘述中交代之前和之後的故事,建立起宏觀上的完整歷史,若隱若現的《大事記》和它所負載的使命象一條線,把一切連到了一起。
科幻文藝中描寫大災難,人類滅絕的預言性故事並不少見,像熱播的影片《後天》,《三腳妖之日》說的是災難後倖存者的艱難求生,《日暮》的重心在災難發生之前,不過本書的重點顯然不在這上麵,開始並沒有描述烈焰滅世時的悲慘場景,而是直接跳到600年後,把變異的雙頭人,攔路搶劫的白癡和廢墟上依稀可辨的古代建築遺蹟呈現在讀者麵前,並用模模糊糊的宗教語言告訴大家那場誰也說不清楚了的戰爭——冷靜的筆觸寫下了讓人不寒而慄的預言!
作者勾勒出的是一個讓人泄氣的結局,人類文明在重建、毀滅的死循環中徘徊,盡管小說的結尾有著那麽一絲虛無飄渺的希望,但27個僧侶能幹成什麽,連作者都沒信心。這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劇,作者的主要精力放在對人性的探討上,正因為如此,這本書才有了超出一般災難小說的更深刻的意義,其主流文學的寫法和思考方式也使這本科幻小說看起來少了普通通俗文學的華而不實,更多的是沉甸甸的思考和讓人唏噓的無奈。不過作者探討的結果並不有趣,仿佛認定不管芸芸眾生如何追求,終究無法逃脫人性的弱點造成的巨大負麵影響,無法逃脫人類群體無意識的對文明的反動。
文奇的《天淵》,文奇認為一個星球上的文明非常容易死亡,正常得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樣,根本算不了什麽,不過他比較樂觀,沒想到文明可能會陷入可怕的死循環,它總會通過各種途徑復甦。我也是個樂觀主義者,所以更愛讀這個《天淵》,因為一切都在進步,不止是技術,人類個體也在進步,人性終究會越來越閃亮,人類種族也在進步,不斷吸取前人經驗,學會更多溝通協調的技巧,使社會更平滑穩定地運行。
作品中有濃重的宗教背景,三個部分的標題分別是《要有人》、《要有光》、《隻要成就您的意思》,每部分裏邊還都有一個寓言性質的人物勾連這一部分,象《要有人》中的朝聖者,第三部分中的雙頭人。一些特定的情節由他們穿插起來,充滿象徵意義。
最後說一下僧侶們的“逃離地球計劃”,貌似27個人不足以把人類文明保留下來,過一陣子必定會湮滅在虛無的太空中。
書評3
丁丁蟲啃科幻:萊博維茲的讚歌
作者:丁子承
一、一首沉渾悲愴的交響詩
萊博維茲的讚歌,是一首沉渾悲愴的宏大交響詩,是一曲獻給人類理性的讚歌,是歌頌那些在黑暗與蒙昧中依舊閃亮的希望之光的光輝之作。
全書建立在蠻荒時代的背景上。人類對自然力量的無限追求終於導致自身文明的全麵崩潰,後核戰時代的倖存者們隻能生活在相當於中世紀的知識水平下;而且正如同中世紀時人們對科學研究者的殘酷迫害一樣,蠻荒時代的大部分人也都失去了理性,他們憎恨一切科學技術,因為恰恰是這些科學技術使得無數人死於非命,整個人類的文明程度也一下子倒退了兩千年的時光。這些人宣稱自己是“傻瓜”,把滿腔的怒火宣洩到所有科技人員身上,甚至宣洩到所有有文化的人身上。人類千百年來致力追求的道德與文明,仿佛一座歷經千年的古廈,在蠻荒時代的暴風驟雨中搖搖欲墜——而且它的轟然倒塌似乎隻是一個時間問題,再也無可挽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