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卷62《荀悅傳》言《漢紀》“辭約事詳,論辨多美”。至唐,劉知幾撰《史通》,按古代史書體裁分為六家,即:尚書家(記言)、春秋家(記事)、左傳家(編年)、國語家(國別)、史記家(通史紀傳)、漢書家(斷代紀傳)。劉知幾對《左傳》及《漢紀》頗為讚賞,他在《史通·六家篇》言:“《左傳》家者,其先出於左丘明……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信聖人之羽翮,而述者之冠冕也。……當漢代史書,以遷、固為主,而紀傳互出,表誌為重,於文為煩,頗難周覽。至孝獻帝,始命荀悅撮其書為編年體,依《左傳》著《漢紀》三十篇。自是每代國史,皆有斯作,……或謂之春秋,或謂之紀,或謂之略,或謂之典,或謂之誌,雖名各異,大抵皆依《左傳》以為的準焉”。劉知幾在《史通·二體篇》亦言:“班、荀二體,角力爭先,欲廢其一,固已難矣。後來作者,不出二途”。可見劉知幾已把《漢紀》與《漢書》相提並論,說明《漢紀》在史學史上的地位是相當高的。《漢紀》的價值,即在開一新體裁,以補《史記》、《漢書》等紀傳體互相重複、於文為煩的不足,從而創立了以年月係事的編年史書體例。自荀悅撰成《漢紀》以後,陸續有張璠、袁宏各撰《後漢紀》、孫盛撰《魏氏春秋》,幹寶撰《晉紀》。往後各代都有撰此體裁者,說明荀悅創建之功,實不可沒。有了《漢紀》就可以與《漢書》互相印證,補短取長,便於讀者誦讀和研究。


    《漢紀》的取材,絕大多數來自《漢書》,自己也稍有增刪。如諫大夫王仁、侍中王閎的諫疏,皆《漢書》所無;關於壺關三老茂,《漢書》無姓,《漢紀》則雲姓令狐;朱雲請尚方劍,《漢書》作“斬馬劍”,《漢紀》乃作“斷馬劍”。據唐張渭詩:“願得上方斷馬劍,斬取朱門公子頭”,證明《漢書》有誤字。是知《漢紀》自有剪裁,非一味抄襲者比。《後漢書·荀悅傳》言:“時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悅誌在獻替,而謀無所用,乃作《申鑒》五篇”。所謂《申鑒》,即申論前事,以為後世鑑戒之意,僅從此題目觀之,即知悅著書並非脫離政治者,獻帝自建安元年被曹操移至許,雖然生活得到安定,然操對獻帝的監視和控製,遠遠勝過已往涼州軍閥,而獻帝亦企圖誅操。在這種情況下,悅勢不得保持中立,歷來學者多以為荀悅不滿曹操專政,其著書的目的即在於規勸曹操作一漢室忠臣,而勿為王莽篡奪,遺臭萬年。但也有個別史家不同意這個意見。依我看,荀悅出身於儒門世家,個人並不怎樣熱中於權勢名利,故棲遲衡門,年逾半百,始行出仕。從他的閱歷和家世看,他不可能參預誅操謀劃。但從他所撰《申鑒》及《漢紀》的思想內容看,連他自己都不迴避乃“有監戒焉”。所以他在《申鑒》中要“在上者……肅恭其心,慎修其行,內不回惑,外無異望,則民誌平矣”。這是明確勸告曹操修德慎行,內不回惑傷忠貞,外無異望圖漢鼎。繼之又言,“古者天子諸侯有事,必告於廟,朝有二史,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君舉必書,善惡成敗,天不存焉……得失一朝,而榮辱千載。善人勸焉,淫人懼焉”。這是告誡曹操,要黽勉作周公,永遠留典型於後世,獲榮譽於萬代,切勿作王莽,逞快於一時,遭詬辱於千載。


    從《申鑒》的內容看,如“人不畏死,不可懼以罪;人不樂生,不可勸以善……故在上者先豐人財,以定其誌,……善惡要乎功罪,毀譽效於準驗,聽言責事,舉名察實”,等等名言嘉語,表明荀悅不僅明於治亂之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然而他在《漢紀》中卻喋喋不休地談論天人感應與災異迷信之事,顯而易見的是他企圖以此來恫嚇曹操,使操日後亦不能不對自己不相信天命之事加以解釋。


    四、魚豢的《魏略》


    有關三國史的撰述,《史通》外篇《古今正史》有簡要的概述:


    黃初、太和中,始命尚書衛覬、繆襲草創紀傳,累載不成。又命侍中韋誕、應璩、璩書監王沈、大將軍從事中郎阮籍、司徒右長史孫該、司隸校尉傅玄等,復共撰定。其後王沈獨就其業,勒成《魏書》四十四卷。其書多為時諱,殊非實錄。


    吳大帝之季年,始命太史令丁孚、郎中項峻撰《吳書》,孚、峻俱非史才,其文不足紀錄。至少帝時,更暈り住⒅苷選⒀τā⒘汗恪⒒覈,訪求往事,相與記述,並作之中,曜、瑩為首。當歸命侯時,昭、廣先亡,曜、瑩徙黜,史官久缺,書遂無聞。覈表請召曜、瑩,續成前史,其後,曜獨終其書,定為五十五卷。


    至晉授命,海內大同,著作陳壽,乃集三國史,撰為國誌,凡六十五篇……先是,魏時京兆魚豢,私撰《魏略》。


    由上可知,曹魏官撰史書為王沈主撰之《魏書》。孫吳官撰史書為韋昭主撰之《吳書》。《晉書》卷39《王沈傳》言王沈於魏正元年間(254年至259年)“與荀覬、阮籍共撰《魏書》,多為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錄也”。那時,高貴鄉公曹髦因不能忍受當傀儡皇帝的恥辱,決定對司馬昭發動突然襲擊。當曹髦把這個計劃告訴給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後,沈、業二人立即馳馬向司馬昭告密。因此,王沈受到司馬氏重用,官運亨通,但為眾議所非,《魏書》也因袒護司馬氏,被譏為非實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植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植傑並收藏三國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