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孫權因陰謀奪取荊州,遣使表示降操。及黃武元年(222年)孫權大敗劉備後,又復叛魏。魏三公奏請“免權官,鴻臚削爵土”。說明鴻臚是掌管屬國和少數民族事務的。曹丕對兄弟諸王頗苛刻,“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對曾與他爭奪太子寶座的曹植更“事事復減半”。還不時向藩國調發士息。後來曹植向曹叡上書言:“被鴻臚所下發士息書,期會甚急。”可知向藩國調發士息,亦屬大鴻臚職責之一。“鴻”,大也;臚,傳也。皇帝接見諸侯或屬國酋長時,掌贊禮者大聲傳呼之,故稱大鴻臚,又稱典客。傳呼聲與樂聲並作,故王莽名之曰典樂。大鴻臚最經常的職掌即典諸侯王等朝見天子的禮儀。


    宗正亦秦官,漢平帝時,王莽專權,改稱宗伯。莽代漢,並其官於秩宗(太常)。東漢復稱宗正。掌皇族與外戚事務。兩漢皆以劉姓宗室充任。就史書所見,曹魏時任宗正者僅有曹恪、曹楷,分別見於《晉書》卷19《禮誌上》及卷31《後妃·文明王皇後傳》。未敘有具體事跡。魏既苛待親族,又禁外戚幹政,宗正之職自然處於無關緊要地位。司馬氏專魏政之後,更以光錄勛鄭袤兼領宗正,表明宗正更不受重視了。


    大司農秦名治粟內史,景帝改稱太農令。武帝改稱大司農。王莽先改羲和,繼名納言。東漢復名大司農。魏初設大農,黃初二年(221年)改大司農。蜀、吳亦各有大司農。《後漢書·誌》第26《百官三》言大司農的職掌說:


    掌諸錢穀金帛諸貨幣。郡國四時上月旦見錢穀簿。其逋未畢,各具別之;邊郡諸官請調度者,皆為報給,損多益寡,取相給足……郡國鹽官、鐵官本屬司農,中興皆屬郡縣。又有稟犧令,六百石,掌祭祀、犧牲、雁鶩之屬,及洛陽市長、滎陽敖倉官,中興皆屬河南尹,餘均輸等皆省。


    大司農到東漢時,雖仍說掌錢穀,但也隻掌國家錢穀的不大部分,且主要附屬機構已不存在,故經濟頗形拮據。


    三國為擾攘多事之秋,大司農的經濟收入自然更差,因之隻能供給一些如同水利工程之類的興建工錢,如《水經注》卷9《沁水》注引《魏土地記》載魏野王典農中郎將司馬孚給魏明帝上表曰:


    臣被明詔,興河內水利,臣既到檢行……方石可得數萬餘枚,臣以為方石為門,若天亢旱,增堰進水……經國之謀,暫勞永逸,聖王所許,願陛下特出臣表,敕大司農府給人工,勿使稽延,以贊時要。


    由上可知,大司農的職掌之一是為興修水利等事業出僱工錢。我們前已言及,典農官並不隸屬於大司農。假若大司農是司馬孚的頂頭上司,他就不會繞過大司農而請求皇帝轉“敕大司農府給人工”了。據《後漢書》卷41《鍾離意傳》:


    鍾離意……顯宗即位,征為尚書,時交阯太守張恢坐臧千金,征還伏法,以資物簿入大司農。詔班賜群臣……時詔賜降鬍子縑,尚書案事,誤以十為百,帝見司農上簿,大怒,召郎(尚書郎),將笞之。意因入,叩頭曰:“過誤之失,……臣位大罪重,郎位小罪輕,咎皆在臣,臣當先坐。”乃解衣就格(榜床)。帝意解,使復冠而貰郎。


    由上可知,朝廷沒收貪官贓物,交由大司農保管。賞賜少數民族的紡織品由大司農撥發。但這些物資的調入和撥發,都不由大司農作主,大司農的職責隻是保管。至於把物資發放給誰及數額多少,均由尚書秉承皇帝的意旨行事。故數字有錯,也隻能歸罪於尚書,而與司農無關。曹魏時,國有土地多由典農官管理和耕種,曹魏以謁者僕射監鹽官,以司金中郎將掌製鐵器,至於軍糧調撥,特設有度支尚書管理。吳國亦設有節度官掌調撥軍糧,所以三國時的大司農職權比東漢時還要縮小,自不待言。


    少府秦和兩漢均置少府,王莽稱共工。少府與大司農同管財貨。大司農管國家財貨,少府管供養皇帝。《漢書》卷19上《百官公卿表》言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供養”。《後漢書·百官誌》言:“少府掌中服禦諸物衣服寶貨珍膳之屬。”少府在諸卿中屬官最多,機構龐大。其中最重要的屬官是尚書、侍中及禦史中丞,其權柄之大,超過少府本職,此容後再作敘述。少府屬官見於三國史笈者有守宮令、尚方令、禦府令等。守宮令掌禦用紙、筆、墨、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荀彧於靈帝中平六年(189年)即曾“拜守宮令”。尚方令,掌製禦用刀劍弩機諸上好器物。《三國誌》卷24《王觀傳》言:


    王觀……徙少府,大將軍曹爽使材官張達斫家屋材,及諸私用之物。觀聞知,皆錄奪以沒官。少府統三尚方禦府內藏玩弄之寶。爽等奢放,多有幹求,憚觀守法,乃徙為太僕。


    禦府令,《宋書》卷39《百官誌》言禦府“典宮奴婢作褻衣服補浣之事”。《三國誌》卷55《蔣欽傳》言孫權讚嘆蔣欽“在貴守約,即敕禦府為母作錦被,改易帷帳,妻妾衣服悉皆錦繡。”又《三國誌》卷25《楊阜傳》言:


    阜(時為少府)又上疏欲省宮人諸不見幸者,乃召禦府吏問後宮人數。吏守舊令,對曰:“禁密,不得宣露。”阜怒,杖吏一百,數之曰:“國家不與九卿為密,反與小吏為密乎?”帝聞而愈敬憚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植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植傑並收藏三國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