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頃年以來,州郡吏民及諸營兵,多違此業,皆浮船長江,賈作上下,良田漸廢,見穀日少,欲求大定,豈可得哉!亦由租入過重,農人利薄,使之然乎!今欲廣開田業,輕其賦稅,差科強羸,課其田畝,務令優均,官私得所,使家給戶贍,足相供養。
從以上情況看,農民的田租負擔還是夠重的,重得使農民不得不棄農經商。所謂“差科強羸”,即視家貲貧富,定出應繳租稅數額。“務令優均”,即課稅應平均允當,勿優富欺貧。所謂“官私得所”,隻能表明農民並未受到合理對待,官場積弊已深,孫休縱然尚有一點顧及農民利益的願望,亦何補於事,隻是兩句空話而已。
現在接著談一下孫吳地主經濟。
孫吳政權是在江北南下世族地主和江南土著大姓共同支持下成立的。江北南下地主不僅積極參與政權,而且需要重新占有土地和勞動力;江南土著地主也有同樣的兼併欲望。孫吳政權為獲得這些地主的支持,不僅在政治上給予了仕進的機會和其他照顧,還在經濟上給予了種種特權和方便,這就使江南地區的大土地所有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孫吳將領的世襲領兵製上。孫吳的將領,依例可以世襲領兵,父兄亡後,子弟可以繼領其部眾官兵,因而所領部眾實際上就是將領們的私家部曲。同時,東吳士兵屯田十分普遍,將領領有士兵,也就擁有屯田土地。所以世襲領兵製的實行,意味著將領們可以占有大量的勞動力和土地。也正因為如此,將領領兵的世襲與否和多寡,就直接關係著他們的切身經濟利益,也成為孫吳統治集團分享權益的重要內容。比如周瑜有兩男一女,女配孫極太子登,長男循尚公主,循早卒,其弟胤又犯罪,徙廬陵,這樣,周瑜死後,他的兒子便沒有為將的了。於是諸葛瑾和步騭連名上疏,求孫權赦免周胤的罪,還其兵,復其爵,以觀後效。權尚未從,朱然和全琮又上疏替周胤說情,孫權礙於大臣的情麵,隻好應允。周瑜是孫吳第一勛將,諸大將要求孫權賜恩於其子,尚不為太甚。可是,連一般無名將領如成當、宋定、徐顧者流,當他們死後,孫權把他們三人的部曲一齊交由呂蒙帶領,呂蒙堅決推辭,他說:“三人皆勤國事,子弟雖小,不可廢也”。一連上書三讓,孫權隻好答應。說明世襲領兵製深入吳國君臣之心,視為理所應得。世襲領兵製大大促進了吳國官吏大族勢力的增長。《三國誌》卷28《鄧艾傳》載魏將鄧艾言:“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建命”。所謂“足以建命”,即指其力量強大得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圖行事,而不必全聽命於人主。
除了世襲領兵製,孫吳還有賜田復客製,這也加速了世家大族占有土地和勞動力的勢頭。如前所述,孫權曾一次賜給呂蒙“尋陽屯田六百人,官屬三十人”,呂蒙死後,又“與守塚三百家,復田五十頃”;潘璋死後,“賜田,復客五十家”;陳武卒,即賜“復客二百家。”關於這些情況,記載甚多,可見官僚大族通過這個途徑占有土地和復客的當不在少數。
另外,孫吳對中下級官吏,還有所謂“殊其門戶”的優待。例如孫權弟孫翊為其部屬媯覽、戴員等殺死,媯覽欲逼取翊妻徐氏。徐氏暗中與翊親近舊將孫高、傅嬰等謀殺媯覽、戴員,事成之後,孫權“擢孫高、傅嬰為牙門,其餘皆加賜金帛,殊其門戶”。又如守始平長丁覽“為人精微潔淨,門無雜賓。孫權深貴待之,未及擢用,會病卒。甚見痛惜,殊其門戶”。又如零陵太守徐陵卒後,“僮客土田,或見侵奪,駱統為陵家訟之,求與丁覽、卜清等為比,權許焉”。由此可知,“殊其門戶”的好處,乃在於“僮客土田”不見侵奪。可知孫吳也重視保護中下級官吏對土田僮客的占有。
概而言之,在孫吳領兵世襲製和賜田復客製下,南方世家大族擁有大量土地和人手,當然他們還可以通過其他合法和非法手段,肆行兼併。這些都使地主大土地所有製迅速發展,世家豪族的力量也隨之擴大。《抱樸子·外篇》卷34《吳失篇》形容吳之世家豪族曰:
勢力傾於邦君,儲積富於公室……僮僕成軍,閉門為市,牛羊掩原啵田池布千裏……金玉滿堂,妓妾溢房,商販千艘,腐穀萬庾……粱肉餘於犬馬,積珍陷於弩藏。
左思《吳都賦》亦言:
虞、魏之昆,顧陸之裔,……朱輪累轍,陳兵而歸,蘭錡(兵器架)內設。
以上的描寫,雖不無誇張之處,吳國的世家巨族擁有經濟、軍事、政治三個方麵的綜合勢力,則為並時的魏、蜀豪族所難以比擬。東晉南朝門閥勢力終究發展到更高的頂峰,孫吳時期實為之奠定了基礎。
當然,從客觀上的效果而言,江南經濟的迅速發展繁榮,也有賴於孫吳八十餘年的經營,而且,隨著封建依附關係的加強,進一步清除了南方較為嚴重的奴隸製殘餘,而封建生產關係的發展,對於南方經濟也起了一些促進的作用。
四、孫吳的手工業和海外交往
吳和魏、蜀一樣,富有者穿絲綢,勞動群眾穿葛麻。江東的絲織品質量雖遜於蜀、魏,麻葛織品則有過之而無不及。《三國誌》卷49《士燮傳》言:“燮每遣使詣權,致雜香細葛,輒以千數”。交州的細葛既可作為貢物送到吳郡,則其質量當有不下於吳郡葛織物的可能。左思《吳都賦》言:“蕉葛升越,弱於羅紈”。蕉葛指葛之細者,升(布八十縷為升)越,指越布之細者。就是說,優質越布、葛布比羅紈還柔軟。可見葛布的精緻。江東的麻織業,東漢初已經興盛。《後漢書》卷81《獨行·陸續傳》言續“喜著越布單衣,光武見而好之,自是常曰嶧郡獻越布。漢章帝時,馬太後曾以白越三千端為賞賜”。《全三國文》載曹丕詔,嗤江東之衣布服葛,謂“江東為葛,寧可比羅紈綺縠”。曹丕的話隻能就上層人士的服著而言,至於人民群眾的衣著,曹魏並不比孫吳優越。曹丕為魏王後嚐言:“雖傾倉竭府以振魏國百姓,猶寒者未盡暖,飢者未盡飽”;又言:“且聞比來東征,經郡縣,歷屯田,百姓麵有飢色,衣或裋褐不完”。吳國百姓挨餓受凍的情況在史書中甚少敘及,雖說係由南方天暖物豐使然,但吳民衣著問題較魏為佳,則可能是事實。孫吳的絲織業亦並非太差,《三國誌·吳書》常以農桑並提,說明絲織手工業已遍及家家戶戶。左思《吳都賦》有“歲貢八蠶之綿”一語,表明納稅民戶多養蠶織絲。吳皇室有專門織絡的女工,孫晧時達到千餘人。華覈給孫晧上疏言:“今事多而役繁,民貧而俗奢,百工作無用之器,婦女為綺靡之飾,不勤麻枲,並繡文黼黻,轉相仿效,恥獨無有,兵民之家,猶復逐俗。內無儋石之儲,而出有綾綺之服”。由此可知,農戶原多績麻葛為衣,由於風俗奢靡,穿絲織衣的吏民商賈日益增多,這樣便傷害了麻葛業的發展,致使公私皆貧。因之華覈建議令吏士之家普遍績麻枲,人戶一歲一束,則數年之後,布帛必積,而國可富。
從以上情況看,農民的田租負擔還是夠重的,重得使農民不得不棄農經商。所謂“差科強羸”,即視家貲貧富,定出應繳租稅數額。“務令優均”,即課稅應平均允當,勿優富欺貧。所謂“官私得所”,隻能表明農民並未受到合理對待,官場積弊已深,孫休縱然尚有一點顧及農民利益的願望,亦何補於事,隻是兩句空話而已。
現在接著談一下孫吳地主經濟。
孫吳政權是在江北南下世族地主和江南土著大姓共同支持下成立的。江北南下地主不僅積極參與政權,而且需要重新占有土地和勞動力;江南土著地主也有同樣的兼併欲望。孫吳政權為獲得這些地主的支持,不僅在政治上給予了仕進的機會和其他照顧,還在經濟上給予了種種特權和方便,這就使江南地區的大土地所有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孫吳將領的世襲領兵製上。孫吳的將領,依例可以世襲領兵,父兄亡後,子弟可以繼領其部眾官兵,因而所領部眾實際上就是將領們的私家部曲。同時,東吳士兵屯田十分普遍,將領領有士兵,也就擁有屯田土地。所以世襲領兵製的實行,意味著將領們可以占有大量的勞動力和土地。也正因為如此,將領領兵的世襲與否和多寡,就直接關係著他們的切身經濟利益,也成為孫吳統治集團分享權益的重要內容。比如周瑜有兩男一女,女配孫極太子登,長男循尚公主,循早卒,其弟胤又犯罪,徙廬陵,這樣,周瑜死後,他的兒子便沒有為將的了。於是諸葛瑾和步騭連名上疏,求孫權赦免周胤的罪,還其兵,復其爵,以觀後效。權尚未從,朱然和全琮又上疏替周胤說情,孫權礙於大臣的情麵,隻好應允。周瑜是孫吳第一勛將,諸大將要求孫權賜恩於其子,尚不為太甚。可是,連一般無名將領如成當、宋定、徐顧者流,當他們死後,孫權把他們三人的部曲一齊交由呂蒙帶領,呂蒙堅決推辭,他說:“三人皆勤國事,子弟雖小,不可廢也”。一連上書三讓,孫權隻好答應。說明世襲領兵製深入吳國君臣之心,視為理所應得。世襲領兵製大大促進了吳國官吏大族勢力的增長。《三國誌》卷28《鄧艾傳》載魏將鄧艾言:“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建命”。所謂“足以建命”,即指其力量強大得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圖行事,而不必全聽命於人主。
除了世襲領兵製,孫吳還有賜田復客製,這也加速了世家大族占有土地和勞動力的勢頭。如前所述,孫權曾一次賜給呂蒙“尋陽屯田六百人,官屬三十人”,呂蒙死後,又“與守塚三百家,復田五十頃”;潘璋死後,“賜田,復客五十家”;陳武卒,即賜“復客二百家。”關於這些情況,記載甚多,可見官僚大族通過這個途徑占有土地和復客的當不在少數。
另外,孫吳對中下級官吏,還有所謂“殊其門戶”的優待。例如孫權弟孫翊為其部屬媯覽、戴員等殺死,媯覽欲逼取翊妻徐氏。徐氏暗中與翊親近舊將孫高、傅嬰等謀殺媯覽、戴員,事成之後,孫權“擢孫高、傅嬰為牙門,其餘皆加賜金帛,殊其門戶”。又如守始平長丁覽“為人精微潔淨,門無雜賓。孫權深貴待之,未及擢用,會病卒。甚見痛惜,殊其門戶”。又如零陵太守徐陵卒後,“僮客土田,或見侵奪,駱統為陵家訟之,求與丁覽、卜清等為比,權許焉”。由此可知,“殊其門戶”的好處,乃在於“僮客土田”不見侵奪。可知孫吳也重視保護中下級官吏對土田僮客的占有。
概而言之,在孫吳領兵世襲製和賜田復客製下,南方世家大族擁有大量土地和人手,當然他們還可以通過其他合法和非法手段,肆行兼併。這些都使地主大土地所有製迅速發展,世家豪族的力量也隨之擴大。《抱樸子·外篇》卷34《吳失篇》形容吳之世家豪族曰:
勢力傾於邦君,儲積富於公室……僮僕成軍,閉門為市,牛羊掩原啵田池布千裏……金玉滿堂,妓妾溢房,商販千艘,腐穀萬庾……粱肉餘於犬馬,積珍陷於弩藏。
左思《吳都賦》亦言:
虞、魏之昆,顧陸之裔,……朱輪累轍,陳兵而歸,蘭錡(兵器架)內設。
以上的描寫,雖不無誇張之處,吳國的世家巨族擁有經濟、軍事、政治三個方麵的綜合勢力,則為並時的魏、蜀豪族所難以比擬。東晉南朝門閥勢力終究發展到更高的頂峰,孫吳時期實為之奠定了基礎。
當然,從客觀上的效果而言,江南經濟的迅速發展繁榮,也有賴於孫吳八十餘年的經營,而且,隨著封建依附關係的加強,進一步清除了南方較為嚴重的奴隸製殘餘,而封建生產關係的發展,對於南方經濟也起了一些促進的作用。
四、孫吳的手工業和海外交往
吳和魏、蜀一樣,富有者穿絲綢,勞動群眾穿葛麻。江東的絲織品質量雖遜於蜀、魏,麻葛織品則有過之而無不及。《三國誌》卷49《士燮傳》言:“燮每遣使詣權,致雜香細葛,輒以千數”。交州的細葛既可作為貢物送到吳郡,則其質量當有不下於吳郡葛織物的可能。左思《吳都賦》言:“蕉葛升越,弱於羅紈”。蕉葛指葛之細者,升(布八十縷為升)越,指越布之細者。就是說,優質越布、葛布比羅紈還柔軟。可見葛布的精緻。江東的麻織業,東漢初已經興盛。《後漢書》卷81《獨行·陸續傳》言續“喜著越布單衣,光武見而好之,自是常曰嶧郡獻越布。漢章帝時,馬太後曾以白越三千端為賞賜”。《全三國文》載曹丕詔,嗤江東之衣布服葛,謂“江東為葛,寧可比羅紈綺縠”。曹丕的話隻能就上層人士的服著而言,至於人民群眾的衣著,曹魏並不比孫吳優越。曹丕為魏王後嚐言:“雖傾倉竭府以振魏國百姓,猶寒者未盡暖,飢者未盡飽”;又言:“且聞比來東征,經郡縣,歷屯田,百姓麵有飢色,衣或裋褐不完”。吳國百姓挨餓受凍的情況在史書中甚少敘及,雖說係由南方天暖物豐使然,但吳民衣著問題較魏為佳,則可能是事實。孫吳的絲織業亦並非太差,《三國誌·吳書》常以農桑並提,說明絲織手工業已遍及家家戶戶。左思《吳都賦》有“歲貢八蠶之綿”一語,表明納稅民戶多養蠶織絲。吳皇室有專門織絡的女工,孫晧時達到千餘人。華覈給孫晧上疏言:“今事多而役繁,民貧而俗奢,百工作無用之器,婦女為綺靡之飾,不勤麻枲,並繡文黼黻,轉相仿效,恥獨無有,兵民之家,猶復逐俗。內無儋石之儲,而出有綾綺之服”。由此可知,農戶原多績麻葛為衣,由於風俗奢靡,穿絲織衣的吏民商賈日益增多,這樣便傷害了麻葛業的發展,致使公私皆貧。因之華覈建議令吏士之家普遍績麻枲,人戶一歲一束,則數年之後,布帛必積,而國可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