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魏少帝芳正始元年,240年),魏令帶方太守弓遵派人攜帶詔書、印綬、金帛、錦罽、刀、鏡等物赴倭國,一併賜給倭女王卑彌呼。女王因使人上表謝恩。是為魏使第一次赴倭。


    正始四年(243年),倭女王卑彌呼又遣大夫伊聲耆、掖邪狗等八人,上獻生口、倭錦、絳青縑、緜衣、帛布、丹木、■、短弓矢。魏又拜其大夫掖邪狗等為率善中郎將。是為倭第二次向魏奉獻。


    正始八年(247年),倭女王卑彌呼與所屬狗奴國男王卑彌弓呼素不和,遣使詣帶方郡太守述說相攻擊狀。於是太守王頎遣塞曹掾史張政等攜詔書、黃幢、拜假難升米,並為檄告諭之,是為魏使第二次去倭。這時卑彌呼去世,倭國更立男王,國中不服,更相誅殺,死者千餘人,於是復立卑彌呼十三歲的宗女壹與為王,國中始定。張政等以檄告喻壹與,壹與遣大夫率善中郎將掖邪狗等二十人送政等還,因獻男女生口三十人,貢白珠五千、孔青大句珠二枚、異文雜錦二十匹。是為倭第三次向魏奉獻。


    由以上九年中(239至247年)倭魏往來情況可以看出:(1)倭女王國初次給曹魏進獻的貢物,僅有男女生口各數人及班布二匹二丈,說明不過是探測一下曹魏對其意向,雖雲進貢,其態度乃是不卑不亢的。曹魏嘉其踰遠渡海,乃厚加封賞。魏帝詔書也寫得真切動聽,慰勉有加。所有情節,以今度之,誠不免有大小國家間的不平等差異。然就當時社會發展階段觀之,誠不失為大小國家間和平往來的佳話。(2)倭女王國第一次向魏貢獻物品雖極簡樸,但第二次已有“倭錦”,第三次有“異文雜錦”,表明自從魏倭往來數年間後,倭國的絲織技術已從無到有,迅速提高。(3)倭女王初次遣使詣魏,隻憑口頭翻譯,未見有書麵奏疏,及與魏通使後,乃能利用漢人漢字,上表謝恩,表明倭女王國在文化方麵亦有所進步。魏倭的和平友好往來,促進了雙方文化經濟的交流扣提高。


    一、軍士屯田


    人們一提到三國時的屯田,就說:“吳不如魏,蜀不如吳”。實際,這話也未必很中肯,無論從封建統治者所花費的心思、難度和效果看,蜀漢的屯田都未必不如魏、吳。劉備在時,常征伐在外,諸葛亮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劉禪繼位,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做主。後主建興十二年(234年)亮死後,蔣琬、費禕相繼執政,都遵守諸葛亮的成規行事,後主延熙十六年(253年)費禕遇刺身死,此後至蜀亡也隻剩下十年,掌握軍國權柄者,尚有大將軍薑維及尚書令董厥、樊建等人,均為諸葛亮生前精心培養者。隻因劉禪昏暗,晚年政治受到宦官黃皓幹擾,至於衰敗不振。由於以上情況,談論蜀漢屯田便不能不集中研究諸葛亮對屯田及農戰等的態度和具體措施。


    盡人皆知,諸葛亮出來輔佐劉備,乃“受任於敗軍之際”,後來亮病死於渭濱前線,也是在兩軍對峙之時,所以諸葛亮一生事業,一直與戰爭相始終。亮之平生素誌乃是為了給劉備父子重建劉漢政權,進而統一中國,其任務可謂至艱至巨。其一生所籌劃經營的也以務農運糧和練兵作戰為主,非戰無以達其宿願,不重視農業生產與軍事運輸就不能支持其以弱攻強的戰爭。從亮之治國行軍措施看,他不僅多次進行北伐,而且在每次出征之前,都致力於務農殖穀,令軍民衣食足而後用之。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收荊州江南四郡,始有一塊立足之地,他使亮“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蜀章武二年(222年),劉備伐吳,大敗於猇亭,次年備死,亮輔政,“務農殖穀,閉關息民”。


    後主建興三年(225年),亮南征四郡,“軍資所出,國以富饒”。


    建興五年(227年),亮率諸軍出屯漢中,從此至亮死,他的主要任務是出師北伐和勸農積穀。他的事業固然建築在役使農民當兵納糧的基礎上,但他先農後戰的政策也是昭然若揭的。實際上,亮搞軍士屯田早已開始了。如《水經注》卷27《沔水上》說:


    亮與兄瑾書雲:“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頃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橋閣悉壞。時趙子龍與鄧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緣崖與伯苗相聞而已。


    建興六年(228年)春,亮第一次北伐,揚聲由斜穀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穀。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前鋒馬謖敗於街亭,趙雲、鄧芝亦失利於箕穀。故趙雲退軍時,不得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至次年,趙雲即逝世。故知赤崖屯田繫於諸葛亮出屯漢中後不久,即已興辦。《通鑑》胡注雲:“赤崖即赤岸,蜀置庫於此,以儲軍資”。這幾句話表明,屯田之地,往往設置糧庫,反過來說,有糧庫之地,也往往是屯田區。赤岸在今陝西留壩東北褒水西岸,往北距魏境之散關已不很遠,故諸葛亮選擇為屯田地點之一。漢中地區土質肥沃,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物產富饒,自然條件之優越,雖略遜於蜀郡,並不下於魏之淮河兩岸。從蜀往漢中運送軍糧,需翻高山,越峻嶺,遠遠不如在漢中就地屯田。但當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時,漢中人戶已被曹操及其將領遷走很多,故史稱劉備得漢中,隻“得地而不得民”。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如想在漢中募民屯田,是不可能的,所以隻能在漢中盆地和通往魏國的用兵要道興辦軍士屯田。諸葛亮北伐,動用的兵力達十萬以上,而從事轉運糧草物資的兵民又要兼倍於此。所以諸葛亮在漢中地區興辦的屯田地點,必然不在少數。《三國誌》卷33《後主傳》載:蜀後主建興十年(232年),“亮休士勸農於黃沙,作流馬木牛畢,教兵講武”。黃沙在今陝西勉縣東、褒城南,當褒水流入漢水處。史既言亮在黃沙休士勸農,則黃沙為軍士屯田之要地,且屯田規模亦必甚大,故陳壽於《後主傳》敘及。在亮北駐漢中的六七年中,除了屯田、練兵、修橋、築路、製造運輸工具木牛、流馬以外,還建造了存貯糧穀的斜穀邸閣,集糧於斜穀口。為了彌補運糧的不足,甚至在軍事前線也分兵屯田,如《三國誌》卷35《諸葛亮傳》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植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植傑並收藏三國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