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的官營,尚早於鐵。官渡戰前,操使治書侍禦史衛覬鎮撫關中,時四方大有還民,關中諸將多引為部曲。衛覬給尚書令荀彧書,建議置鹽官,施行鹽業官賣政策,以積貲購置犁牛,吸引農民歸來。荀彧即以衛覬之議報告於操,操從之,於是遣謁者僕射監鹽官,並令司隸校尉鍾繇治弘農。由此關中外出農民歸者益多,而關中諸將亦服從。此事前已引述。又如《三國誌》卷27《徐邈傳》言涼州刺史徐邈“上修武威、酒泉鹽池,以收虜穀”。《全三國文》卷35載盧毓《冀州論》,提到“河東大鹽”,即今山西運城市解池生產的池鹽。足見當時地方官員對經營鹽業也十分重視。
《水經注》卷10《濁漳水》言曹操在鄴築銅雀、金虎、冰井三台,冰井台藏有冰、石墨,還有粟窖、鹽窖。並言:“石墨可書,又然之難盡,亦謂之石炭”。石炭,即煤。操藏鹽和石炭於台內,說明對之甚珍視。
三國時,紡織手工業遍及家家戶戶,故操能施行按戶徵收綿絹的戶調製。操始有丁夫人,因故被遣送歸家,後操往探視之,欲令俱歸。夫人方織,踞機如故,終無一言。魏臣許允,以不黨司馬師,為師所殺,允門人走告允婦,婦正在機,神色不變,曰:“早知爾耳”。操之前妻與許允婦皆官宦人家之女,尚如是勤於紡織,一般民間織婦紡織之勤苦,自不待言。
紡織用機,三國時有很大改進。史稱扶風馬鈞,巧思絕世,他改進了綾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此事後麵再述。
曹魏的紡織產品,雖沒有蜀錦那樣著名,但蜀錦價格高,數量也有限,廣大人民群眾無緣穿著,隻有富貴人家始能享受。魏的紡織業則絲織品與麻、葛布全麵發展。齊地自春秋戰國以來即號稱“冠帶衣履天下”;西漢時,“兗、豫之漆、絲、絺、紵,被認為係養生送終之具。魯國之縞,以質地輕美聞名,故諸葛亮勸說孫權抗操時,將入荊操軍喻之為“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何晏讚美清河(今山東臨清東北)的縑、總和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的絺(細葛布)為魏名產;左思稱讚“錦繡襄邑(今河南睢縣)、羅綺朝歌、綿纊房子、縑總清河”。曹丕詔謂:“夫珍玩必中國,夏則縑、總、綃、繐,其白如雪,冬則羅、紈、綺、縠,衣疊鮮文”。另外,上黨、平陽的麻織布,亦頗足稱。曹操提倡節儉,連曹植之妻衣繡,都被處以死刑。這種嚴格禁奢措施,自然有利於麻葛織物的普遍發展。
(2)商業
東漢時,中原地區商業相當興盛,王符《潛夫論·浮侈篇》曰:“今舉俗舍本農,趨商賈,牛馬車輿,填塞道路,遊手為巧,充盈都邑,務本者少,浮食者眾……今察洛陽,資末業者什於農夫,虛偽遊手什於末業。是則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婦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天下百郡千縣,市邑萬數,類皆如此”。仲長統《昌言·理亂篇》曰:“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郡,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貯,滿於都城”。在著名的絲綢之路上,“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東漢末年,由於政治腐敗,人禍災荒,紛至遝來。及至董卓之亂,中原擾攘,民棄農桑,生產衰落,衣食器用,無不短缺,商業幾乎停滯,貨幣常不流通。曹操平定中原後,經濟稍有好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繼位為魏王,立即下令曰:“關津所以通商旅,池苑所以禦災荒,設禁重稅,非所以便民,其除池禦之禁,輕關津之稅,皆復什一”。於是桴觥⒎鯰嗟ビ塚焉耆、於闐王,皆各遣使奉獻。至黃初三年(222年),“鄯善、龜茲、於闐王各遣使奉獻……是後西域遂通,魏置戊己校尉”。唯古代史家著書,多不屑記述商賈之事,所以留給後世的商業史料,至為零散缺略,且多係官方貿易。如《三國誌》卷47《吳主傳》注引《江表傳》載:
是歲(黃初二年;221年),魏文帝遣使求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瑇瑁、孔雀、翡翠、鬥鴨、長鳴雞。群臣奏曰:“荊、揚二州,貢有常典,魏所求珍玩之物,非禮也,宜勿與”。權曰:“……方有事於西北(指劉備將來伐)……彼所求者,於我瓦石耳。孤何惜焉?彼在諒闇之中(丕父操剛死),而所求若此,寧可與言禮哉!”皆具以與之。
《吳主傳》載:嘉禾四年(魏明帝青龍三年;235年),“魏使以馬求易珠璣、翡翠、瑇瑁。權曰:‘此皆孤所不用,而可得馬,何苦而不聽其交易’”。從以上兩次魏吳交易可知,曹丕、曹叡父子所感興趣的東西是海外珍玩,而孫權所需要的則是戰馬等軍用之物。魏吳之間時有互掠對方人口財物的事,但二國交界線很長,且有江河水運之便,加以南北產物有異,因之以所有易所無的需要必然會促進相互貿易。唯當時隻有最高統治者始敢公開與外交易,其他人私自對外交易是非法的。故當魏大將軍曹爽附絹三十匹讓江夏太守王經交市於吳時,王經不發書而棄官歸。縱然如此,魏吳邊境間的互市,還是未曾中斷過。據《晉書》卷61《周浚傳》載:
初,吳之未平也,浚在弋陽(今河南潢川西),南北為互市,而諸將多相襲奪以為功。吳將蔡敏守於沔中,其兄珪為將在秣陵,與敏書曰:“古者兵交,使在其間,軍國固當舉信義以相高。而聞疆場之上,往往襲奪互市,甚不可行。弟慎無為小利,而忘大備也”。候者得珪書,以呈浚,浚曰:“君子也”。
《水經注》卷10《濁漳水》言曹操在鄴築銅雀、金虎、冰井三台,冰井台藏有冰、石墨,還有粟窖、鹽窖。並言:“石墨可書,又然之難盡,亦謂之石炭”。石炭,即煤。操藏鹽和石炭於台內,說明對之甚珍視。
三國時,紡織手工業遍及家家戶戶,故操能施行按戶徵收綿絹的戶調製。操始有丁夫人,因故被遣送歸家,後操往探視之,欲令俱歸。夫人方織,踞機如故,終無一言。魏臣許允,以不黨司馬師,為師所殺,允門人走告允婦,婦正在機,神色不變,曰:“早知爾耳”。操之前妻與許允婦皆官宦人家之女,尚如是勤於紡織,一般民間織婦紡織之勤苦,自不待言。
紡織用機,三國時有很大改進。史稱扶風馬鈞,巧思絕世,他改進了綾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此事後麵再述。
曹魏的紡織產品,雖沒有蜀錦那樣著名,但蜀錦價格高,數量也有限,廣大人民群眾無緣穿著,隻有富貴人家始能享受。魏的紡織業則絲織品與麻、葛布全麵發展。齊地自春秋戰國以來即號稱“冠帶衣履天下”;西漢時,“兗、豫之漆、絲、絺、紵,被認為係養生送終之具。魯國之縞,以質地輕美聞名,故諸葛亮勸說孫權抗操時,將入荊操軍喻之為“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何晏讚美清河(今山東臨清東北)的縑、總和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的絺(細葛布)為魏名產;左思稱讚“錦繡襄邑(今河南睢縣)、羅綺朝歌、綿纊房子、縑總清河”。曹丕詔謂:“夫珍玩必中國,夏則縑、總、綃、繐,其白如雪,冬則羅、紈、綺、縠,衣疊鮮文”。另外,上黨、平陽的麻織布,亦頗足稱。曹操提倡節儉,連曹植之妻衣繡,都被處以死刑。這種嚴格禁奢措施,自然有利於麻葛織物的普遍發展。
(2)商業
東漢時,中原地區商業相當興盛,王符《潛夫論·浮侈篇》曰:“今舉俗舍本農,趨商賈,牛馬車輿,填塞道路,遊手為巧,充盈都邑,務本者少,浮食者眾……今察洛陽,資末業者什於農夫,虛偽遊手什於末業。是則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婦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天下百郡千縣,市邑萬數,類皆如此”。仲長統《昌言·理亂篇》曰:“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郡,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貯,滿於都城”。在著名的絲綢之路上,“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東漢末年,由於政治腐敗,人禍災荒,紛至遝來。及至董卓之亂,中原擾攘,民棄農桑,生產衰落,衣食器用,無不短缺,商業幾乎停滯,貨幣常不流通。曹操平定中原後,經濟稍有好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繼位為魏王,立即下令曰:“關津所以通商旅,池苑所以禦災荒,設禁重稅,非所以便民,其除池禦之禁,輕關津之稅,皆復什一”。於是桴觥⒎鯰嗟ビ塚焉耆、於闐王,皆各遣使奉獻。至黃初三年(222年),“鄯善、龜茲、於闐王各遣使奉獻……是後西域遂通,魏置戊己校尉”。唯古代史家著書,多不屑記述商賈之事,所以留給後世的商業史料,至為零散缺略,且多係官方貿易。如《三國誌》卷47《吳主傳》注引《江表傳》載:
是歲(黃初二年;221年),魏文帝遣使求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瑇瑁、孔雀、翡翠、鬥鴨、長鳴雞。群臣奏曰:“荊、揚二州,貢有常典,魏所求珍玩之物,非禮也,宜勿與”。權曰:“……方有事於西北(指劉備將來伐)……彼所求者,於我瓦石耳。孤何惜焉?彼在諒闇之中(丕父操剛死),而所求若此,寧可與言禮哉!”皆具以與之。
《吳主傳》載:嘉禾四年(魏明帝青龍三年;235年),“魏使以馬求易珠璣、翡翠、瑇瑁。權曰:‘此皆孤所不用,而可得馬,何苦而不聽其交易’”。從以上兩次魏吳交易可知,曹丕、曹叡父子所感興趣的東西是海外珍玩,而孫權所需要的則是戰馬等軍用之物。魏吳之間時有互掠對方人口財物的事,但二國交界線很長,且有江河水運之便,加以南北產物有異,因之以所有易所無的需要必然會促進相互貿易。唯當時隻有最高統治者始敢公開與外交易,其他人私自對外交易是非法的。故當魏大將軍曹爽附絹三十匹讓江夏太守王經交市於吳時,王經不發書而棄官歸。縱然如此,魏吳邊境間的互市,還是未曾中斷過。據《晉書》卷61《周浚傳》載:
初,吳之未平也,浚在弋陽(今河南潢川西),南北為互市,而諸將多相襲奪以為功。吳將蔡敏守於沔中,其兄珪為將在秣陵,與敏書曰:“古者兵交,使在其間,軍國固當舉信義以相高。而聞疆場之上,往往襲奪互市,甚不可行。弟慎無為小利,而忘大備也”。候者得珪書,以呈浚,浚曰:“君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