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軍紀嚴明。《亮傳》載:
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分兵屯田,為久住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亮傳》注引《袁子》也說亮:
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
諸葛亮的軍隊紀律很好,不隨意殺人,不像曹操及其手下諸將常有屠城和濫殺的事。
(2)訓練有素。諸葛亮對於兵士的訓練極為重視,他對此亦極擅長。陳壽稱他“治戎為長”;袁準說他的軍隊“止如山,進退如風”。說明其軍隊是訓練有素的。
(3)精製兵器。諸葛亮對兵器的製造極為講求。陳壽在《亮傳》稱“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宋書》卷86《殷孝祖傳》載:“禦杖先有諸葛亮筩袖鎧帽,二十五石石弩射之不能入”。《亮傳》注引《魏氏春秋》言:“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具發。”這種武器在當時也算是先進的。故《亮傳》注引《蜀記》載晉初鎮南將軍劉弘之言曰:“神弩之功,一何微妙!”諸葛亮的軍隊戰鬥力所以很強,擅長用箭,當為其原因之一。
(4)講求陣法。陳壽稱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晉將劉弘也說:“推子八陣,不下孫吳”。亮自己亦言:“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矣。”及蜀亡,晉武帝還令陳勰“受諸葛亮圍陣用兵倚伏之法”。袁準稱亮之行軍,“所至營壘、井灶、圊溷、藩籬、障塞,皆應繩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及亮身死軍退之後,司馬懿巡視了他的營壘駐所,嘆賞為“天下奇才”。說明亮對與軍事有關的各種事物多有自己獨特的創造。
從諸葛亮軍隊的戰鬥力來看,他雖然處在兵少將寡和運糧困難的不利條件下,仍屢次對魏採取主動的攻擊,使身擁強兵並富有軍事韜略的司馬懿任其“自來自去”,甚至受到“巾幗婦人之服”的汙辱,還被時人譏之為“畏蜀如虎”、“死諸葛走生仲達”。就此而論,謂亮不長於將略,恐難令人心折。至於曹操,當諸葛出佐劉備時,操已稱霸中原,而劉備尚無尺寸之土。而後備竟能據有蜀漢之地。就此觀之,操之軍事能力未必勝過諸葛亮,且軍事不能離開政治、經濟、外交及個人品質作風等因素。如果言諸葛將略非長,恐非確論。
一、孫權的用人
如前所述,吳自孫權統事以後,所經歷的幾次重大戰役,如赤壁之戰、襲取荊州、夷陵之戰以及平定交廣等,都獲得勝利。因此,孫權不僅保住了江東,並且還擴充了許多領土。孫權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同他善於用人分不開的。本書第四章曾敘及孫權初立,為了穩定局勢,很注意招延人才。這裏繼續並更具體地分析一下孫權用人的概況和特點。綜觀孫權的用人,約有以下優點:
(1)比較善於識別、培養和重用優秀人才。在戰爭年代裏,能夠卻敵拓土的自然是富有韜略的將帥。孫吳表現突出的將帥,較之魏、蜀二國,實無遜色。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被人謄為:“孫吳四英將”。其中以周瑜最享盛名。他在孫策時已受到賞識和重用。周瑜同孫策一樣,富有進取精神。孫策死後,孫權年輕繼業,權母吳氏令權以兄事瑜。瑜“入作心膂,出為爪牙”。瑜之為人,並非如《三國演義》描寫的那樣氣量狹隘。《三國誌》卷54《周瑜傳》言瑜“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瑜傳》注引《江表傳》言:
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可見周瑜是有修養、能夠虛心與同僚相處的。
魯肅和周瑜早就“相親結,定僑劄之分”。周瑜曾兩次向孫權推薦魯肅。第一次“薦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不可令去”。第二次是瑜臨死給權上疏言:“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但孫權之所以重用肅,不單是靠瑜介紹,主要還在他本人對肅有深切的賞識,如《三國誌》卷54《魯肅傳》:
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因密議曰:“……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以上魯肅向孫權提出“進取荊州,全據長江,以圖天下”的戰略部署,與諸葛亮《隆中對》甚相類似,隻是不那樣詳盡罷了。那時身為大臣兼名士的張昭對魯肅這種雄圖,很看不慣,向權言:“肅年少粗疏,未可用”。權不以昭言為然,反而對肅更加重用。陳壽在《三國誌》卷54《魯肅傳》評曰:
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盪荊域,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周瑜、魯肅固然很有膽識,但孫權能夠重用他們,說明權是很能用人的。
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分兵屯田,為久住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亮傳》注引《袁子》也說亮:
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
諸葛亮的軍隊紀律很好,不隨意殺人,不像曹操及其手下諸將常有屠城和濫殺的事。
(2)訓練有素。諸葛亮對於兵士的訓練極為重視,他對此亦極擅長。陳壽稱他“治戎為長”;袁準說他的軍隊“止如山,進退如風”。說明其軍隊是訓練有素的。
(3)精製兵器。諸葛亮對兵器的製造極為講求。陳壽在《亮傳》稱“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宋書》卷86《殷孝祖傳》載:“禦杖先有諸葛亮筩袖鎧帽,二十五石石弩射之不能入”。《亮傳》注引《魏氏春秋》言:“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具發。”這種武器在當時也算是先進的。故《亮傳》注引《蜀記》載晉初鎮南將軍劉弘之言曰:“神弩之功,一何微妙!”諸葛亮的軍隊戰鬥力所以很強,擅長用箭,當為其原因之一。
(4)講求陣法。陳壽稱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晉將劉弘也說:“推子八陣,不下孫吳”。亮自己亦言:“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矣。”及蜀亡,晉武帝還令陳勰“受諸葛亮圍陣用兵倚伏之法”。袁準稱亮之行軍,“所至營壘、井灶、圊溷、藩籬、障塞,皆應繩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及亮身死軍退之後,司馬懿巡視了他的營壘駐所,嘆賞為“天下奇才”。說明亮對與軍事有關的各種事物多有自己獨特的創造。
從諸葛亮軍隊的戰鬥力來看,他雖然處在兵少將寡和運糧困難的不利條件下,仍屢次對魏採取主動的攻擊,使身擁強兵並富有軍事韜略的司馬懿任其“自來自去”,甚至受到“巾幗婦人之服”的汙辱,還被時人譏之為“畏蜀如虎”、“死諸葛走生仲達”。就此而論,謂亮不長於將略,恐難令人心折。至於曹操,當諸葛出佐劉備時,操已稱霸中原,而劉備尚無尺寸之土。而後備竟能據有蜀漢之地。就此觀之,操之軍事能力未必勝過諸葛亮,且軍事不能離開政治、經濟、外交及個人品質作風等因素。如果言諸葛將略非長,恐非確論。
一、孫權的用人
如前所述,吳自孫權統事以後,所經歷的幾次重大戰役,如赤壁之戰、襲取荊州、夷陵之戰以及平定交廣等,都獲得勝利。因此,孫權不僅保住了江東,並且還擴充了許多領土。孫權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同他善於用人分不開的。本書第四章曾敘及孫權初立,為了穩定局勢,很注意招延人才。這裏繼續並更具體地分析一下孫權用人的概況和特點。綜觀孫權的用人,約有以下優點:
(1)比較善於識別、培養和重用優秀人才。在戰爭年代裏,能夠卻敵拓土的自然是富有韜略的將帥。孫吳表現突出的將帥,較之魏、蜀二國,實無遜色。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被人謄為:“孫吳四英將”。其中以周瑜最享盛名。他在孫策時已受到賞識和重用。周瑜同孫策一樣,富有進取精神。孫策死後,孫權年輕繼業,權母吳氏令權以兄事瑜。瑜“入作心膂,出為爪牙”。瑜之為人,並非如《三國演義》描寫的那樣氣量狹隘。《三國誌》卷54《周瑜傳》言瑜“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瑜傳》注引《江表傳》言:
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可見周瑜是有修養、能夠虛心與同僚相處的。
魯肅和周瑜早就“相親結,定僑劄之分”。周瑜曾兩次向孫權推薦魯肅。第一次“薦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不可令去”。第二次是瑜臨死給權上疏言:“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但孫權之所以重用肅,不單是靠瑜介紹,主要還在他本人對肅有深切的賞識,如《三國誌》卷54《魯肅傳》:
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因密議曰:“……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以上魯肅向孫權提出“進取荊州,全據長江,以圖天下”的戰略部署,與諸葛亮《隆中對》甚相類似,隻是不那樣詳盡罷了。那時身為大臣兼名士的張昭對魯肅這種雄圖,很看不慣,向權言:“肅年少粗疏,未可用”。權不以昭言為然,反而對肅更加重用。陳壽在《三國誌》卷54《魯肅傳》評曰:
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盪荊域,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周瑜、魯肅固然很有膽識,但孫權能夠重用他們,說明權是很能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