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死,孫權以虎威將軍呂蒙兼漢昌太守,代魯肅鎮守陸口。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後,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七月,關羽使南郡太守麋芳守江陵,將軍士仁守公安。自己率軍往樊城攻曹仁。仁使左將軍於禁、立義將軍龐德等屯於樊城北。八月,連降大雨,漢水暴漲,平地水深數丈,於禁等七軍皆遭水淹。於禁與諸將登高避水,羽乘大船往攻之,禁等窮迫降羽,獨龐德力戰,為羽所得,不降被殺。羽又急攻樊城,立圍數重,外內斷絕。羽又遣別將圍魏將呂常於襄陽。魏荊州刺史胡脩、南鄉太守傅方皆降於羽。十月,陸渾(今河南嵩縣北)民孫狼等反操,南附關羽。自許以南,不斷有人響應關羽,羽威震華夏。曹操與群臣商議徙出許都,以避關羽兵鋒。丞相軍司馬司馬懿、西曹屬蔣濟向操獻策說:“於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功之失,於國家大計未足有損。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誌,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羽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操聽從了他們的意見。
呂蒙既代魯肅屯陸口,他以關羽素驍雄,有兼併之心,且居國上流,終難長久保持和局,密言於權說:“今令征虜(權堂弟皎時為征虜將軍)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權曰:“今欲先取徐州,然後取羽,何如?”蒙曰:“徐州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取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易為守也”。權頗以呂蒙的意見為然。從我們今日的眼光觀之,到此時,呂蒙、孫權等人為了其本國的利益,而圖謀襲奪荊州,實無可厚非。
呂蒙看到關羽攻樊而多留兵,知道是羽怕自己襲擊其後的緣故。蒙素多病,為眾所知,這時蒙以回建業治病為幌子,以誘使羽多撤兵赴襄、樊,然後派軍偷襲江陵城。於是蒙詐稱病重,孫權露檄召蒙還。呂蒙乘船到達蕪湖時,定威校尉陸遜獻策曰:“關羽矜其驕氣,陵轢於人,始有大功,意驕誌逸,但務北進,未嫌於我;兼以聞病,必益不備,今出彼不意,自可禽製,下見至尊,宜好為計”。陸遜的話縱然正合蒙意,但事關重大,蒙未敢對遜吐露真情,隻說了幾句“羽素勇猛……未易圖也”的話,就搪塞過去了。蒙到建業,權問:“誰可代卿者?”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也。”於是權令陸遜代蒙。遜至陸口,寫信與關羽,稱頌羽赫赫戰功,而深自貶抑,表示願依託與和好。驕傲而喜人逢迎的關羽果然飄飄然信以為真,於是又從江陵調走了一部分兵力往援。
《三國誌》卷36《關羽傳》言:“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三國誌》卷54《呂蒙傳》載:“魏使於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托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實際上,這類事都是孫權尋找或製造的藉口,即無其事,權還是會襲羽的。權對荊州覬覦已久,亦料到襲羽成功以後,可能會招致與劉備的大規模戰爭,所以在襲羽前就秘密給曹操上書,“請以討羽自效,乞不宣漏,令羽有備。”操得書,以問群臣,群臣鹹言宜密之。董昭曰:“軍事尚權,宜應權以密,而內露之。羽若還自護,圍則速解,便獲其利。可使兩賊相鬥,坐待其敝。秘而不露,使權得誌,非計之上。又,圍中將吏不知有救,計糧怖懼,儻有他意,為難不小。露之為便。且羽為人強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操以董昭之言為善,“即敕救將徐晃以權書射著圍裏及羽屯中,圍裏聞之,誌氣百倍;羽果猶豫”。至羽聞江陵失守的消息,始倉促南還。
呂蒙之襲得江陵城,是經過精心策劃的。他到尋陽,盡伏其精兵於船倉內,使船人著白衣作商賈人服,搖櫓劃船,晝夜潛行,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故羽不聞知。江陵守將麋芳、公安守將士仁素皆嫌羽輕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及,羽言:“還,當治之。”故芳、仁皆懼。於是呂蒙向芳、仁誘降,二人次第歸附。呂蒙進入江陵以後,對羽及將士家皆加撫慰,約令軍中:“不得幹歷民家,有所求取”。蒙麾下一兵士,是蒙同郡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鎧,官鎧雖是公物,蒙仍以犯法論處,垂涕斬之。於是軍中震慄,路不拾遺。蒙更普施恩惠,使親近存問耆老,問其所需,疾病者給醫藥,饑寒者賜衣服。
關羽部下吏士“鹹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皆無鬥心。蒙兵不血刃,即得了荊州。
關羽這時眾叛親離,自知孤窮,先走當陽,又保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五十裏)。孫權使人誘羽,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才十餘騎。孫權使朱然、潘璋斷羽退路。潘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今當陽東北),即斬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後,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七月,關羽使南郡太守麋芳守江陵,將軍士仁守公安。自己率軍往樊城攻曹仁。仁使左將軍於禁、立義將軍龐德等屯於樊城北。八月,連降大雨,漢水暴漲,平地水深數丈,於禁等七軍皆遭水淹。於禁與諸將登高避水,羽乘大船往攻之,禁等窮迫降羽,獨龐德力戰,為羽所得,不降被殺。羽又急攻樊城,立圍數重,外內斷絕。羽又遣別將圍魏將呂常於襄陽。魏荊州刺史胡脩、南鄉太守傅方皆降於羽。十月,陸渾(今河南嵩縣北)民孫狼等反操,南附關羽。自許以南,不斷有人響應關羽,羽威震華夏。曹操與群臣商議徙出許都,以避關羽兵鋒。丞相軍司馬司馬懿、西曹屬蔣濟向操獻策說:“於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功之失,於國家大計未足有損。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誌,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羽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操聽從了他們的意見。
呂蒙既代魯肅屯陸口,他以關羽素驍雄,有兼併之心,且居國上流,終難長久保持和局,密言於權說:“今令征虜(權堂弟皎時為征虜將軍)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權曰:“今欲先取徐州,然後取羽,何如?”蒙曰:“徐州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取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易為守也”。權頗以呂蒙的意見為然。從我們今日的眼光觀之,到此時,呂蒙、孫權等人為了其本國的利益,而圖謀襲奪荊州,實無可厚非。
呂蒙看到關羽攻樊而多留兵,知道是羽怕自己襲擊其後的緣故。蒙素多病,為眾所知,這時蒙以回建業治病為幌子,以誘使羽多撤兵赴襄、樊,然後派軍偷襲江陵城。於是蒙詐稱病重,孫權露檄召蒙還。呂蒙乘船到達蕪湖時,定威校尉陸遜獻策曰:“關羽矜其驕氣,陵轢於人,始有大功,意驕誌逸,但務北進,未嫌於我;兼以聞病,必益不備,今出彼不意,自可禽製,下見至尊,宜好為計”。陸遜的話縱然正合蒙意,但事關重大,蒙未敢對遜吐露真情,隻說了幾句“羽素勇猛……未易圖也”的話,就搪塞過去了。蒙到建業,權問:“誰可代卿者?”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也。”於是權令陸遜代蒙。遜至陸口,寫信與關羽,稱頌羽赫赫戰功,而深自貶抑,表示願依託與和好。驕傲而喜人逢迎的關羽果然飄飄然信以為真,於是又從江陵調走了一部分兵力往援。
《三國誌》卷36《關羽傳》言:“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三國誌》卷54《呂蒙傳》載:“魏使於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托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實際上,這類事都是孫權尋找或製造的藉口,即無其事,權還是會襲羽的。權對荊州覬覦已久,亦料到襲羽成功以後,可能會招致與劉備的大規模戰爭,所以在襲羽前就秘密給曹操上書,“請以討羽自效,乞不宣漏,令羽有備。”操得書,以問群臣,群臣鹹言宜密之。董昭曰:“軍事尚權,宜應權以密,而內露之。羽若還自護,圍則速解,便獲其利。可使兩賊相鬥,坐待其敝。秘而不露,使權得誌,非計之上。又,圍中將吏不知有救,計糧怖懼,儻有他意,為難不小。露之為便。且羽為人強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操以董昭之言為善,“即敕救將徐晃以權書射著圍裏及羽屯中,圍裏聞之,誌氣百倍;羽果猶豫”。至羽聞江陵失守的消息,始倉促南還。
呂蒙之襲得江陵城,是經過精心策劃的。他到尋陽,盡伏其精兵於船倉內,使船人著白衣作商賈人服,搖櫓劃船,晝夜潛行,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故羽不聞知。江陵守將麋芳、公安守將士仁素皆嫌羽輕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及,羽言:“還,當治之。”故芳、仁皆懼。於是呂蒙向芳、仁誘降,二人次第歸附。呂蒙進入江陵以後,對羽及將士家皆加撫慰,約令軍中:“不得幹歷民家,有所求取”。蒙麾下一兵士,是蒙同郡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鎧,官鎧雖是公物,蒙仍以犯法論處,垂涕斬之。於是軍中震慄,路不拾遺。蒙更普施恩惠,使親近存問耆老,問其所需,疾病者給醫藥,饑寒者賜衣服。
關羽部下吏士“鹹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皆無鬥心。蒙兵不血刃,即得了荊州。
關羽這時眾叛親離,自知孤窮,先走當陽,又保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五十裏)。孫權使人誘羽,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才十餘騎。孫權使朱然、潘璋斷羽退路。潘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今當陽東北),即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