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立子禪為王太子。備留漢中太守魏延鎮漢川。自己率軍還成都。
這時是劉備勢力發展的高峰期。漢中的取得,證明劉備有抵禦曹操南下,而保衛自己三分基業的能力。劉備所以能從屢遭挫敗中脫穎而出,與強魏勁吳鼎峙而立,不能不說是他善於訪才用人的結果。除了三顧草廬,重用諸葛亮的事,為眾所熟知以外,劉備其他用人的事例也值得一提。例如綽號“鳳雛”的龐統,原來沒有得到劉備的賞識,後經魯肅和諸葛亮推薦,劉備把他叫來談話,發現他確有見識,於是提拔他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並為軍師中郎將。”龐統在攻取益州中,出謀劃策,立下了卓著功勞。可惜他在率眾攻打雒城時,中箭身亡,劉備極為“痛惜,言則流涕。”
法正在攻降劉璋和奪取漢中中,更立有大功。劉備得益州後,“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正死後,備“為之流涕者累日”。陳壽在《三國誌》卷37《龐統法正傳》評語中,把龐統比作荀彧,法正比作程昱、郭嘉,就充分說明了二人在為劉備建立三分基業中所起的作用。
在隨從劉備入蜀後的各次戰役中,得到劉備賞識與提拔的武將有黃忠、魏延等。黃忠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在漢中攻夏侯淵時,“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一戰斬淵,淵軍大敗”。劉備為漢中王時,拔忠為後將軍,與關羽等齊位。魏延亦屢立戰功。當劉備要挑選一員重將鎮守漢川時,眾人以為必定會選上張飛,飛亦以為非己莫屬,可是到宣布時,卻是魏延,於是“一軍盡驚”。劉備所以不用張飛,是因他早已洞悉張飛的弱點,即非常敬慕名流士大夫,可是不體貼吏卒。劉備常告誡張飛說:“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後來張飛果然為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所殺。說明劉備有知人料事之明。至於魏延,史稱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以後成為蜀漢著名宿將。但魏延也有嚴重缺點,即“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當然,劉備在時,魏延資歷尚淺,驕氣尚未暴露出來,劉備當時不可能對他看得十分透徹,並且,一個人也不可能全無缺點,舍短用長,歷來是善用人者的一致做法。
四、孫權襲取荊州
前已多次提及,孫氏政權自始即以奪取荊州為國策。赤壁戰後,荊州為曹、孫、劉三家分據。在荊州問題上,怎樣對付劉備,成為孫吳內部有爭議的問題。周瑜、魯肅二人私人關係至好,但周瑜主張吞併劉備,魯肅則建議聯備拒操。孫權自己以為“曹操在北,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製”,故採納魯肅的意見,繼續與劉備保持同盟關係。不久,領南郡太守、屯據江陵的周瑜聽說益州牧劉璋受到張魯的侵犯,向權建議西進取蜀,然後再並張魯,留下孫權堂兄孫瑜鎮守巴蜀及漢中,他本人再回荊州奪取襄陽以圖中原。孫權同意了周瑜這個計劃。但因周瑜得病身亡,這個取蜀計劃也就跟著夭折了。實際上,即使周瑜不死,也是難以實現其雄圖壯誌的。劉備所以能進入益州,係有張鬆、法正作內應,劉璋開門引納,即使如此,劉備還是費了三年工夫才把益州拿下。周瑜怎能以一支孤軍進入益州呢?且當周瑜建策取荊之時,劉備尚在荊州,假如劉備一有變化,周瑜便將前後受敵,實屬冒險之舉。周瑜病逝之後,東吳也就不再提取蜀之事了。
周瑜死後,其職任由魯肅代替。肅初駐江陵,他是一貫堅持聯備拒操的,所以很快就勸權將江陵借給劉備,以共同對付曹操。孫權從之,令肅下屯陸口。魯肅和孫權這樣作對不對呢?我看,這樣做至少有三條好處:第一,為吳解除了西顧之憂,孫權得以專力加強東方防務。及建安十七年(212年),孫權聽說曹操將東來,便採納了呂蒙的意見,“夾濡須水立塢”。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進軍濡須口,號稱步騎四十萬,攻破孫權江西營,獲其都督公孫陽,權率眾七萬禦之,相守月餘”,操始撤軍。曹操把這樣大的壓力加到孫權身上,若非孫劉和好,西線無虞,孫權還是難以應付的。第二,孫劉聯盟的另一大好處,是孫權可以騰出手來加強他在岺南的統治,使雄長交州的士燮兄弟俯首帖耳,向權納貢稱臣。第三,孫劉聯盟,使孫權能加強對山越的控製,這事容後再行敘述。
當然,孫劉聯盟不僅對孫權有利,對劉備更有顯而易見的好處,即使其在荊州能夠站穩腳根,並得伺機進入益州。在這段時期內,劉備的力量究屬有限,並不能危及吳的安全。從整個全局來看,吳的安全還是得到了加強而非削弱。
情況總是變化著的,政策也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等劉備取得益州以後,孫劉雙方在荊州問題上的矛盾,便無法調和了。過去孫權還以為劉備的勢力不大,樂得與他和好,以共同防禦曹操。這時劉備已得益州,吳國西麵又有了一個強有力的霸主,孫權自然不會放心。加之,吳國君臣對荊、益二州驪於家押芫茫而現在荊州多一半落於劉備之手,又使吳人很眼紅。所以當劉備攻降劉璋的下一年,孫權就向劉備提出索還荊州的要求。劉備不答應,於是孫權便派呂蒙襲取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聞知,從蜀引兵下公安,命關羽爭三郡。吳蜀大戰眼看就要爆發,這時曹操將進攻張魯,劉備恐操侵入益州,乃與吳講和,平分荊州,以湘水為界:江夏、長沙、桂陽屬權;南郡、零陵、武陵屬備。時為建安二十年。
這時是劉備勢力發展的高峰期。漢中的取得,證明劉備有抵禦曹操南下,而保衛自己三分基業的能力。劉備所以能從屢遭挫敗中脫穎而出,與強魏勁吳鼎峙而立,不能不說是他善於訪才用人的結果。除了三顧草廬,重用諸葛亮的事,為眾所熟知以外,劉備其他用人的事例也值得一提。例如綽號“鳳雛”的龐統,原來沒有得到劉備的賞識,後經魯肅和諸葛亮推薦,劉備把他叫來談話,發現他確有見識,於是提拔他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並為軍師中郎將。”龐統在攻取益州中,出謀劃策,立下了卓著功勞。可惜他在率眾攻打雒城時,中箭身亡,劉備極為“痛惜,言則流涕。”
法正在攻降劉璋和奪取漢中中,更立有大功。劉備得益州後,“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正死後,備“為之流涕者累日”。陳壽在《三國誌》卷37《龐統法正傳》評語中,把龐統比作荀彧,法正比作程昱、郭嘉,就充分說明了二人在為劉備建立三分基業中所起的作用。
在隨從劉備入蜀後的各次戰役中,得到劉備賞識與提拔的武將有黃忠、魏延等。黃忠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在漢中攻夏侯淵時,“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一戰斬淵,淵軍大敗”。劉備為漢中王時,拔忠為後將軍,與關羽等齊位。魏延亦屢立戰功。當劉備要挑選一員重將鎮守漢川時,眾人以為必定會選上張飛,飛亦以為非己莫屬,可是到宣布時,卻是魏延,於是“一軍盡驚”。劉備所以不用張飛,是因他早已洞悉張飛的弱點,即非常敬慕名流士大夫,可是不體貼吏卒。劉備常告誡張飛說:“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後來張飛果然為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所殺。說明劉備有知人料事之明。至於魏延,史稱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以後成為蜀漢著名宿將。但魏延也有嚴重缺點,即“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當然,劉備在時,魏延資歷尚淺,驕氣尚未暴露出來,劉備當時不可能對他看得十分透徹,並且,一個人也不可能全無缺點,舍短用長,歷來是善用人者的一致做法。
四、孫權襲取荊州
前已多次提及,孫氏政權自始即以奪取荊州為國策。赤壁戰後,荊州為曹、孫、劉三家分據。在荊州問題上,怎樣對付劉備,成為孫吳內部有爭議的問題。周瑜、魯肅二人私人關係至好,但周瑜主張吞併劉備,魯肅則建議聯備拒操。孫權自己以為“曹操在北,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製”,故採納魯肅的意見,繼續與劉備保持同盟關係。不久,領南郡太守、屯據江陵的周瑜聽說益州牧劉璋受到張魯的侵犯,向權建議西進取蜀,然後再並張魯,留下孫權堂兄孫瑜鎮守巴蜀及漢中,他本人再回荊州奪取襄陽以圖中原。孫權同意了周瑜這個計劃。但因周瑜得病身亡,這個取蜀計劃也就跟著夭折了。實際上,即使周瑜不死,也是難以實現其雄圖壯誌的。劉備所以能進入益州,係有張鬆、法正作內應,劉璋開門引納,即使如此,劉備還是費了三年工夫才把益州拿下。周瑜怎能以一支孤軍進入益州呢?且當周瑜建策取荊之時,劉備尚在荊州,假如劉備一有變化,周瑜便將前後受敵,實屬冒險之舉。周瑜病逝之後,東吳也就不再提取蜀之事了。
周瑜死後,其職任由魯肅代替。肅初駐江陵,他是一貫堅持聯備拒操的,所以很快就勸權將江陵借給劉備,以共同對付曹操。孫權從之,令肅下屯陸口。魯肅和孫權這樣作對不對呢?我看,這樣做至少有三條好處:第一,為吳解除了西顧之憂,孫權得以專力加強東方防務。及建安十七年(212年),孫權聽說曹操將東來,便採納了呂蒙的意見,“夾濡須水立塢”。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進軍濡須口,號稱步騎四十萬,攻破孫權江西營,獲其都督公孫陽,權率眾七萬禦之,相守月餘”,操始撤軍。曹操把這樣大的壓力加到孫權身上,若非孫劉和好,西線無虞,孫權還是難以應付的。第二,孫劉聯盟的另一大好處,是孫權可以騰出手來加強他在岺南的統治,使雄長交州的士燮兄弟俯首帖耳,向權納貢稱臣。第三,孫劉聯盟,使孫權能加強對山越的控製,這事容後再行敘述。
當然,孫劉聯盟不僅對孫權有利,對劉備更有顯而易見的好處,即使其在荊州能夠站穩腳根,並得伺機進入益州。在這段時期內,劉備的力量究屬有限,並不能危及吳的安全。從整個全局來看,吳的安全還是得到了加強而非削弱。
情況總是變化著的,政策也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等劉備取得益州以後,孫劉雙方在荊州問題上的矛盾,便無法調和了。過去孫權還以為劉備的勢力不大,樂得與他和好,以共同防禦曹操。這時劉備已得益州,吳國西麵又有了一個強有力的霸主,孫權自然不會放心。加之,吳國君臣對荊、益二州驪於家押芫茫而現在荊州多一半落於劉備之手,又使吳人很眼紅。所以當劉備攻降劉璋的下一年,孫權就向劉備提出索還荊州的要求。劉備不答應,於是孫權便派呂蒙襲取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聞知,從蜀引兵下公安,命關羽爭三郡。吳蜀大戰眼看就要爆發,這時曹操將進攻張魯,劉備恐操侵入益州,乃與吳講和,平分荊州,以湘水為界:江夏、長沙、桂陽屬權;南郡、零陵、武陵屬備。時為建安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