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吳人流傳著劉備向孫權借荊州的說法。實際上,荊州的江南四郡是劉備自己取得的,江夏郡原為劉琦所有,戰後被吳占領,所以趙翼在《廿二史劄記》卷7曾論述借荊州之非。我認為南郡郡城江陵主要是周瑜從曹仁手中奪取的,如果說劉備向孫權借了江陵或南郡,還大致說得過去,如果說江南四郡都是借的,就缺乏理由了。一般人都說由於赤壁之戰,形成了曹孫劉三分鼎立之局,這話並不中肯。因為那時劉備所占有的地區,不僅很小,而且人口寡少,經濟落後,並且處於曹、孫及劉璋等強大勢力的夾縫中,很難長久支撐下去。所以謀士龐統曾對劉備說:“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孫權,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誌。”諸葛亮後來談到這時的情況也說:“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操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可見當時劉備的處境是極為困難的。假若他不向西發展,取得“天府之土”的益州,實難維持住獨立的局麵。所以我們說赤壁戰後的劉備也尚未得到安全保障。
當然,事業的成敗盛衰不隻在於力量的強弱,人謀和偶然性也常起作用。恰好就在這時,給劉備提供了西取益州的機遇。益州牧劉璋是一個懦弱無能的人,在他統治之下的益州,不但存在著土著將領與外來將領的矛盾,而且劉璋部下一些才智之士也感到沒有出路,渴望另外找一個英明的君主,以保障自己的利益和前途。正如諸葛亮在隆中對劉備所說:“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當劉璋聽說劉琮向曹操投降的消息時,非常害怕,派出州中大員張鬆向操致敬,並觀望動靜。張鬆自負其才辯,也想從曹操那裏撈到好處。可是這時曹操已到達江陵,把劉備打得七零八落,狼狽逃竄。操不免勝利沖昏頭腦,根本不把劉璋放在眼裏,對張鬆更不屑給個臉色。因此張鬆懷恨在心,回去勸劉璋勿再與操來往,另外走與劉備聯合的路。劉璋聽從了張鬆的話,又派出謀士法正到荊州結好劉備。劉備巴不得有這樣好的機會,他對法正“厚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法正回去在劉璋麵前極力稱述劉備的好處,背地又給張鬆述說“備有雄略”,於是二人進一步密謀迎接劉備,以為州主。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聞曹操要遣將征張魯,甚懷恐懼。張鬆趁機向璋建議迎接劉備入蜀,使討張魯。於是劉璋再次派遣法正將兵四千,往迎劉備。法正至荊州,向劉備獻策進取劉璋。備謀臣龐統亦勸備趁機取蜀,否則,劉璋亦終為他人所並。劉備遂留下諸葛亮、關羽守荊州,以趙雲領留營司馬,自與龐統將步卒約二萬餘人,隨同法正西上。劉備到江州(今重慶市)後,由墊江水(今涪水)乘船至涪(今四川綿陽市)。劉璋親自率軍來迎。法正、龐統向備建計於會所襲璋,劉備認為初入益州,恩信未著,不可如此倉猝。劉璋增備兵,使擊張魯,又令督白水軍(即白水關守軍,白水關在今四川昭化西北一百二十裏)。這時劉備的軍隊增至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俱備。可是劉備到達葭萌(今四川昭化縣南)以後,即停留不進,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東擊孫權,權求救於備。備向璋求增萬兵及資糧。璋但許兵四千,其餘皆減半。備即以此為反璋口實,他激怒軍士說:“吾為益州征強敵,師徒勞瘁,而積財吝賞,何以使士大夫死戰乎!”這時張鬆兄廣漢太守張肅,恐鬆謀被璋發覺,禍連及己,因向璋告發。於是璋收斬鬆,敕關戍諸將勿復與劉備關通文書。備大怒,召璋白水軍督楊懷、高沛,責以無禮,斬之,並其兵,進據涪城。南向成都。璋遣諸將拒戰,或敗或降。隻是在雒城(今四川廣漢縣),備遇到堅強抵抗,費了一年的工夫,損失了龐統,才把雒城攻克。建安十九年(214年),備進至成都城下。這時,諸葛亮、張飛、趙雲也自荊州分路引軍來會。不久,馬超脫離張魯來降,與備等共圍成都。劉璋見大勢已去,乃出城投降,備遂得益州。劉備獲得了形勢險固、物產富饒的益州,便可以進攻退守,應付裕如。所以我們說:劉備取得益州,是三國分立局麵確立之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法正向劉備獻策說:“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時在建安二十年)。不因此勢,以攻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必可克之,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備善之,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法正亦從行。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四月,劉備進屯陽平關(今陝西勉縣西北),與夏侯淵、張郃相拒。直至次年正月,備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勉縣東南)作營。夏侯淵引軍來爭,法正建言可擊,備使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斬淵。三月,曹操自長安由斜穀道來至漢中,備斂眾拒險,終不交鋒。操軍逃亡者多,操以漢中險遠,糧運艱難,終於五月引諸軍退還長安。劉備遂有漢中。
劉備先已遣宜都太守孟達從秭歸往北攻占房陵(郡城在今湖北房縣),得漢中後,又遣養子劉封自漢中乘漢水下統達軍,與達會攻上庸(郡城在今湖北竹山縣西南)。上庸太守申耽舉郡降。備以耽領上庸太守,以耽弟儀為西城太守。
當然,事業的成敗盛衰不隻在於力量的強弱,人謀和偶然性也常起作用。恰好就在這時,給劉備提供了西取益州的機遇。益州牧劉璋是一個懦弱無能的人,在他統治之下的益州,不但存在著土著將領與外來將領的矛盾,而且劉璋部下一些才智之士也感到沒有出路,渴望另外找一個英明的君主,以保障自己的利益和前途。正如諸葛亮在隆中對劉備所說:“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當劉璋聽說劉琮向曹操投降的消息時,非常害怕,派出州中大員張鬆向操致敬,並觀望動靜。張鬆自負其才辯,也想從曹操那裏撈到好處。可是這時曹操已到達江陵,把劉備打得七零八落,狼狽逃竄。操不免勝利沖昏頭腦,根本不把劉璋放在眼裏,對張鬆更不屑給個臉色。因此張鬆懷恨在心,回去勸劉璋勿再與操來往,另外走與劉備聯合的路。劉璋聽從了張鬆的話,又派出謀士法正到荊州結好劉備。劉備巴不得有這樣好的機會,他對法正“厚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法正回去在劉璋麵前極力稱述劉備的好處,背地又給張鬆述說“備有雄略”,於是二人進一步密謀迎接劉備,以為州主。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聞曹操要遣將征張魯,甚懷恐懼。張鬆趁機向璋建議迎接劉備入蜀,使討張魯。於是劉璋再次派遣法正將兵四千,往迎劉備。法正至荊州,向劉備獻策進取劉璋。備謀臣龐統亦勸備趁機取蜀,否則,劉璋亦終為他人所並。劉備遂留下諸葛亮、關羽守荊州,以趙雲領留營司馬,自與龐統將步卒約二萬餘人,隨同法正西上。劉備到江州(今重慶市)後,由墊江水(今涪水)乘船至涪(今四川綿陽市)。劉璋親自率軍來迎。法正、龐統向備建計於會所襲璋,劉備認為初入益州,恩信未著,不可如此倉猝。劉璋增備兵,使擊張魯,又令督白水軍(即白水關守軍,白水關在今四川昭化西北一百二十裏)。這時劉備的軍隊增至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俱備。可是劉備到達葭萌(今四川昭化縣南)以後,即停留不進,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東擊孫權,權求救於備。備向璋求增萬兵及資糧。璋但許兵四千,其餘皆減半。備即以此為反璋口實,他激怒軍士說:“吾為益州征強敵,師徒勞瘁,而積財吝賞,何以使士大夫死戰乎!”這時張鬆兄廣漢太守張肅,恐鬆謀被璋發覺,禍連及己,因向璋告發。於是璋收斬鬆,敕關戍諸將勿復與劉備關通文書。備大怒,召璋白水軍督楊懷、高沛,責以無禮,斬之,並其兵,進據涪城。南向成都。璋遣諸將拒戰,或敗或降。隻是在雒城(今四川廣漢縣),備遇到堅強抵抗,費了一年的工夫,損失了龐統,才把雒城攻克。建安十九年(214年),備進至成都城下。這時,諸葛亮、張飛、趙雲也自荊州分路引軍來會。不久,馬超脫離張魯來降,與備等共圍成都。劉璋見大勢已去,乃出城投降,備遂得益州。劉備獲得了形勢險固、物產富饒的益州,便可以進攻退守,應付裕如。所以我們說:劉備取得益州,是三國分立局麵確立之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法正向劉備獻策說:“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時在建安二十年)。不因此勢,以攻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必可克之,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備善之,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法正亦從行。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四月,劉備進屯陽平關(今陝西勉縣西北),與夏侯淵、張郃相拒。直至次年正月,備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勉縣東南)作營。夏侯淵引軍來爭,法正建言可擊,備使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斬淵。三月,曹操自長安由斜穀道來至漢中,備斂眾拒險,終不交鋒。操軍逃亡者多,操以漢中險遠,糧運艱難,終於五月引諸軍退還長安。劉備遂有漢中。
劉備先已遣宜都太守孟達從秭歸往北攻占房陵(郡城在今湖北房縣),得漢中後,又遣養子劉封自漢中乘漢水下統達軍,與達會攻上庸(郡城在今湖北竹山縣西南)。上庸太守申耽舉郡降。備以耽領上庸太守,以耽弟儀為西城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