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顧草廬
當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作戰時,劉備被袁紹派往汝南(袁紹的本郡)一帶活動,以擾亂曹操的後方。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打敗袁紹後,親自率軍進擊劉備,備逃到荊州,劉表令備屯駐新野,看守荊州的北門,以防曹操。從這時起,備在荊州居住達十年之久。
荊州靠近中原,情況比較安定,北方士大夫到這裏避難的很多。劉表是一個徒有虛名而缺乏實際才幹的人,他既不能利用曹操同袁氏交兵的機會襲取許都,又不能收用荊州土著及僑居的許多人才。所以當劉備來到荊州後,“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劉備本人深切認識到自己所以屢遭挫敗,主要是由於沒有優秀的參謀人員,所以對訪求人才,十分注意。當時襄陽有一個名士司馬徽,擅長識別人才,人稱“水鏡”。備找他訪問天下大計。司馬徽自稱“儒生俗士,不識時務”。而在備麵前誇獎號稱“臥龍”和“鳳雛”的兩個年輕俊傑。備問是誰?他說就是諸葛亮和龐統。另外,已經歸附劉備的徐庶也向備稱述諸葛亮好比是潛伏在人世間的龍。兩人不約而同的介紹,自然引起了劉備的深切關注,他立即對徐庶說:“君與俱來”。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徐庶自從跟隨劉備以後,極為備所器重,他這樣稱讚諸葛亮的才能和風格,怎能不引起劉備對諸葛亮的傾慕和嚮往呢!於是劉備鄭重而謙遜地前往隆中求見諸葛亮,第一次沒有見到,第二次又落了空,到第三次才獲得了亮的接見。
相見之後,劉備說:“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誌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諸葛亮在答語中,先用曹操打敗袁紹的事例,說明隻要措置得當,弱者也可以變強。然後指出現在曹操強大,一時難同他死打硬拚。江東的孫權亦無隙可擊,隻能利用孫權,共同對付曹操。接著,亮又言荊州劉表、益州劉璋都是凡庸之輩,難以守住基業。他們下邊的智能之士,都想另擇明君。諸葛亮肯定了劉備具有“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及“思賢如渴”等優點,同時提出了今日之計,應先取荊、益,再圖曹氏的戰略部署。劉備聽了,連聲稱善。於是二人情好日密。可是關羽、張飛不相信這個初出茅廬的年青人會有多麽大的本領,劉備對他們解釋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關羽、張飛畢竟對劉備是極信服的,見劉備說出這種話,自然也就不再提出異議了。
以上“三顧草廬”的故事,一千多年來,一直被人們傳誦著。一提到這事,人們就極推崇諸葛亮的才智和預見;對於劉備的屈身下士雖然也普加讚揚,但認識程度尚嫌不足。實際上,像劉備這樣虛懷求賢、屈身訪賢、慧眼識賢、誠心用賢、臨終托賢的一係列行為見識在中國古代封建帝王中是極其難得的,古代的人也已經認識到:才智之士幾乎到處都有,可是能夠識賢用賢的君主卻累世難見,像劉備這樣對待諸葛亮的事,確實應當給以高度的評價。
五、赤壁之戰
荊州牧劉表,兗州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魚台縣)人,是東漢末年士大夫中著名人物之一。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荊州刺史王叡為孫堅所殺,劉表代為荊州刺史,屯駐襄陽。荊州轄區“南接五嶺,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裏,帶甲十餘萬”。由於荊州所受戰爭破壞較少,關西和中原人民到這裏來避難的很多。劉表在荊州,經濟和軍事力量都比較雄厚。襄陽處於中原與南方交通要道,荊州又居長江中遊,往北可以進取中原,西可略定巴蜀,往東又對吳居於順流而下的地理優勢,正是用武之地。可是劉表是典型的清議派人物,當時人郭嘉已經說他不過是一個“坐談客’。他隻求“保境自守”,“觀天下變”。在這種消極的單純防禦政策指導下,劉表失去了許多主動出擊以壯大自己的大好時機。曹操曾說:“我攻呂布,表不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紹,此自守之賊”。特別是當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遠去進攻烏桓的時候,他又不能聽從劉備的建議,襲取許都,眼巴巴地把幾個進取的機會都丟失了。劉表的消極觀望態度,隻有等待敵人發展得更加強大時來收拾自己。如前所述,荊州早已為鄰近軍閥所覬覦。東吳孫氏政權三世以來,一直對荊州用兵,而且在軍事上常居優勢;甚至連寄居荊州的劉備在謀臣諸葛亮的倡議下,也圖伺機攫取荊州;特別是北方的強大勢力曹操已在鄴鑿成玄武湖,積極訓練水軍,顯然,曹操下一個攻擊目標,就是指向荊州了。
劉表不僅坐失戰機,而且也不能較好地處置其身後之計。他有二子,按照慣例,長子劉琦是當然的繼承人,可是劉表卻聽信繼室蔡氏的話,讓少子劉琮做自己的繼承人,而把劉琦外放到江夏郡做太守。劉表的部下也分成了兩派:蔡氏及其弟蔡瑁等屬於劉琮一派,因為他們能包圍劉表,所以占絕對的優勢。劉備則暗中與劉琦相結。由此可知,荊州已成各軍閥覬覦的中心、矛盾的焦點。荊州究將屬誰,已是必定要以戰爭來見分曉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炎熱的夏季剛一過去,曹操便親自率領大軍從鄴城南下往攻荊州。曹操這次出動的軍隊大約有十五六萬人,劉表的軍隊總共不到十萬人。操軍多為身經百戰的勁旅,荊州軍在“不習軍事”的劉表的統率下,一向缺乏軍事訓練和實戰經驗。所以操軍占絕對的優勢。曹操採取了快速進攻的方針,大軍經葉縣(今河南葉縣)、宛城,直趨樊城、襄陽,以掩敵不備,力求一舉擊潰荊州軍的主力,或用強大兵勢逼使敵人投降。
當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作戰時,劉備被袁紹派往汝南(袁紹的本郡)一帶活動,以擾亂曹操的後方。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打敗袁紹後,親自率軍進擊劉備,備逃到荊州,劉表令備屯駐新野,看守荊州的北門,以防曹操。從這時起,備在荊州居住達十年之久。
荊州靠近中原,情況比較安定,北方士大夫到這裏避難的很多。劉表是一個徒有虛名而缺乏實際才幹的人,他既不能利用曹操同袁氏交兵的機會襲取許都,又不能收用荊州土著及僑居的許多人才。所以當劉備來到荊州後,“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劉備本人深切認識到自己所以屢遭挫敗,主要是由於沒有優秀的參謀人員,所以對訪求人才,十分注意。當時襄陽有一個名士司馬徽,擅長識別人才,人稱“水鏡”。備找他訪問天下大計。司馬徽自稱“儒生俗士,不識時務”。而在備麵前誇獎號稱“臥龍”和“鳳雛”的兩個年輕俊傑。備問是誰?他說就是諸葛亮和龐統。另外,已經歸附劉備的徐庶也向備稱述諸葛亮好比是潛伏在人世間的龍。兩人不約而同的介紹,自然引起了劉備的深切關注,他立即對徐庶說:“君與俱來”。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徐庶自從跟隨劉備以後,極為備所器重,他這樣稱讚諸葛亮的才能和風格,怎能不引起劉備對諸葛亮的傾慕和嚮往呢!於是劉備鄭重而謙遜地前往隆中求見諸葛亮,第一次沒有見到,第二次又落了空,到第三次才獲得了亮的接見。
相見之後,劉備說:“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誌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諸葛亮在答語中,先用曹操打敗袁紹的事例,說明隻要措置得當,弱者也可以變強。然後指出現在曹操強大,一時難同他死打硬拚。江東的孫權亦無隙可擊,隻能利用孫權,共同對付曹操。接著,亮又言荊州劉表、益州劉璋都是凡庸之輩,難以守住基業。他們下邊的智能之士,都想另擇明君。諸葛亮肯定了劉備具有“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及“思賢如渴”等優點,同時提出了今日之計,應先取荊、益,再圖曹氏的戰略部署。劉備聽了,連聲稱善。於是二人情好日密。可是關羽、張飛不相信這個初出茅廬的年青人會有多麽大的本領,劉備對他們解釋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關羽、張飛畢竟對劉備是極信服的,見劉備說出這種話,自然也就不再提出異議了。
以上“三顧草廬”的故事,一千多年來,一直被人們傳誦著。一提到這事,人們就極推崇諸葛亮的才智和預見;對於劉備的屈身下士雖然也普加讚揚,但認識程度尚嫌不足。實際上,像劉備這樣虛懷求賢、屈身訪賢、慧眼識賢、誠心用賢、臨終托賢的一係列行為見識在中國古代封建帝王中是極其難得的,古代的人也已經認識到:才智之士幾乎到處都有,可是能夠識賢用賢的君主卻累世難見,像劉備這樣對待諸葛亮的事,確實應當給以高度的評價。
五、赤壁之戰
荊州牧劉表,兗州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魚台縣)人,是東漢末年士大夫中著名人物之一。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荊州刺史王叡為孫堅所殺,劉表代為荊州刺史,屯駐襄陽。荊州轄區“南接五嶺,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裏,帶甲十餘萬”。由於荊州所受戰爭破壞較少,關西和中原人民到這裏來避難的很多。劉表在荊州,經濟和軍事力量都比較雄厚。襄陽處於中原與南方交通要道,荊州又居長江中遊,往北可以進取中原,西可略定巴蜀,往東又對吳居於順流而下的地理優勢,正是用武之地。可是劉表是典型的清議派人物,當時人郭嘉已經說他不過是一個“坐談客’。他隻求“保境自守”,“觀天下變”。在這種消極的單純防禦政策指導下,劉表失去了許多主動出擊以壯大自己的大好時機。曹操曾說:“我攻呂布,表不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紹,此自守之賊”。特別是當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遠去進攻烏桓的時候,他又不能聽從劉備的建議,襲取許都,眼巴巴地把幾個進取的機會都丟失了。劉表的消極觀望態度,隻有等待敵人發展得更加強大時來收拾自己。如前所述,荊州早已為鄰近軍閥所覬覦。東吳孫氏政權三世以來,一直對荊州用兵,而且在軍事上常居優勢;甚至連寄居荊州的劉備在謀臣諸葛亮的倡議下,也圖伺機攫取荊州;特別是北方的強大勢力曹操已在鄴鑿成玄武湖,積極訓練水軍,顯然,曹操下一個攻擊目標,就是指向荊州了。
劉表不僅坐失戰機,而且也不能較好地處置其身後之計。他有二子,按照慣例,長子劉琦是當然的繼承人,可是劉表卻聽信繼室蔡氏的話,讓少子劉琮做自己的繼承人,而把劉琦外放到江夏郡做太守。劉表的部下也分成了兩派:蔡氏及其弟蔡瑁等屬於劉琮一派,因為他們能包圍劉表,所以占絕對的優勢。劉備則暗中與劉琦相結。由此可知,荊州已成各軍閥覬覦的中心、矛盾的焦點。荊州究將屬誰,已是必定要以戰爭來見分曉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炎熱的夏季剛一過去,曹操便親自率領大軍從鄴城南下往攻荊州。曹操這次出動的軍隊大約有十五六萬人,劉表的軍隊總共不到十萬人。操軍多為身經百戰的勁旅,荊州軍在“不習軍事”的劉表的統率下,一向缺乏軍事訓練和實戰經驗。所以操軍占絕對的優勢。曹操採取了快速進攻的方針,大軍經葉縣(今河南葉縣)、宛城,直趨樊城、襄陽,以掩敵不備,力求一舉擊潰荊州軍的主力,或用強大兵勢逼使敵人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