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腳下踏的a1高地,就是奠邊府戰役以來兩軍爭奪的重點,那時法軍的一個傘兵營死守在這裏,反覆的爭奪,黎東輝向我講述當年人民軍316師174團攻占a1高地的情景。我看到的是屍體累累、粘腳的血泥和一麵被打成碎片的法國軍旗,我還看到那一名勇敢的旗手側著身子淬然倒下時的絕望的神色,還聽到了他的慘烈的呼叫。……而後,我又看到法軍指揮官德·卡斯特利準將高舉雙手從地下隱蔽部裏走出來,他那淺藍色的渾濁而冷漠的眸子裏,隱現出一種異樣的神情,對著衣不蔽體滿臉泥塵一身血跡的人民軍戰士,慘然一笑,好像說:“我遠涉重洋,現在走到岸上來了!”
為了不使黎東輝過分勞累,我們藉助一架高倍望遠鏡,把整個奠邊府的當年戰場盡收眼底。
正像黎文英所說,奠邊府的地勢和溪山截然不同:溪山,是一塊長方形的孤立的高原,奠邊府卻是一塊高山環繞的盆地,這塊盆地長約15公裏,寬約6公裏左右。靠近越、老邊境,這是一塊戰略要地,可是法軍在1953年。11月以前,根本就沒有重視它。
我從望遠鏡中巡視著舉世聞名的戰地,歷史風雲在我眼前翻卷。當時法軍的據點群就像擁擠的墓地似地布滿這塊盆地,西方記者們非常傳神地把它稱之為帶長柄的煎鍋,16000名法軍就在這隻煎鍋裏經受了55天煎熬。
在奠邊府北麵和東麵的據點構築在山頭或高地上,西麵南麵的據點則築在平原上,黎東輝一一指給我看,共有49個據點,八個據點群和三個防禦分區。
當時,首先空降占領奠邊府的第一傘兵營長馬賽爾·比亞爾少校曾有過這樣一段回憶:“我們營原本應該返回法國換班休整的,在快要回國的前一晚,才突然接到命令,那時,隻有我一人知道此次飛行的目的地,並且被告知如果遇到大霧或是大雨,我們的行動就會取消。結果天氣晴朗,而後我常常矚目上天,禱告似地說:主啊!難道這是你給我們安排的厄運嗎?如果12月20日不是晴天而是大雨,我們的命運將是另外一個樣子!
“我們空降的前一分鍾,還被告知奠邊府沒有越南人,可是,我們空降的地點就有越盟的兩個連隊,我們首批空降的士兵還沒有落地就被他們打死了。他媽的,這是美國的偵察機為我們提供的情報,連這次行動的代號‘德克薩斯’,也帶有美國佬的味道。
“我們連續空降了將近1000人,戰鬥持續了一天,才把越盟的兩個連擊潰。……我們則傷亡50多人。……”
黎東輝糾正說,當時人民軍隻有一個連,後來是主動撤離的,並不是比亞爾說的擊潰。……當時,芒清是中心分區,是法軍指揮部所在地,它的東北方向的興蘭高地是這個中心區的北麵屏障。這個中心區集中了炮兵、後勤倉庫和主要機場,有三分之二的兵力據守這個中心……後來,我們走下高地去參觀這個指揮中心,踏過茂密的灌木和荒草有條彎曲的小徑,通向當年的法軍指揮部的地下堡壘,本來,這裏隻有壕溝可通,因為參觀的來賓多了,就在壕溝上鋪設了一條人行便道,所以並不難走,為了保持地堡的原貌,彈痕累累斷裂坍塌的工事沒有修理,生鏽的歪倒大炮深埋在草叢和泥土中。溝裏盡是泥濘,據說地堡有三層鋼板鋪頂,頂上有5米厚的沙石,可以抗住重炮的轟擊。現在的指揮部黑如墓穴無法進入。隻是出口處掛了一塊小小銅牌,上麵刻著指揮部陷落的時間:“1945年5月7日17點50分。”
我在想像:當年的法軍指揮官高舉雙手從這裏走出來時,他的背後站的是什麽人?他們中間有沒有那位南丁格爾式的被法軍稱為天使的漂亮女護士熱納維也芙·德·吉亞爾。她是奠邊府法軍中唯一的女護士,麵對血腥惡臭的成千的傷病員,55個日日夜夜的護理,這個柔弱的女性是怎樣熬過來的?撇開戰爭性質,就救死扶傷的精神來說,需要一顆多麽善良、偉大而又火熱的心啊!
我問黎東輝見到那位女護士沒有,他遺憾地笑笑說:
“沒有,不過,在上萬的法軍當中,她是唯一值得尊重的人,她不但是一個白衣天使,而且是一個真正頑強的戰士。她能夠在潮濕悶熱、惡味沖天的條件下,日夜和呻吟慘叫的傷員在一起,能堅持下來就是一個奇蹟!”
我有同感。
我們從指揮所走到湄公河邊,江水滔滔,兩岸是青青的稻田。可是,當年河水是紅色的,河上漂浮著法軍的屍體。法軍失去了水源,隻能過濾血水喝。……沿著河流向北望去,是北分區的支撐點——獨立高地,那是人民軍312師負責攻擊的地方,轉身向南,卻看不到南分區的支撐點洪棍。那裏是304師攻擊的地方。洪棍以北、班龍崖以南還有一個預備機場。……
我們邊走邊談,零亂無序,回到住處後,黎東輝一邊根據縣政府提供的奠邊縣地圖,校正孫洪林的奠邊府戰役示意圖,一邊係統地向我介紹奠邊府戰役的經過。
1953年11月20日,法軍占領奠邊府後,同年12且中旬,人民軍就對奠邊府形成了包圍。積極作進攻的準備。在此之前,進行西北戰役初期,人民軍在攻擊法軍集團據點群時,久攻不克,又遭到敵軍轟炸,損失很大。中國軍事顧問認識到,越南人民軍要打大仗,要攻堅,必須克服兩個弱點:一個是炮兵火力差,沒有大口徑的火炮和高射炮,這就很難對付敵人堅固的堡壘群而且也很難反擊敵人的空中轟炸;第二,就是不會攻打敵人集團據點群。為了解決這兩大難題,在中國境內,為越南人民軍裝備和訓練了榴彈炮兵和高炮部隊。同時進行攻堅訓練,當時,在人民軍高級幹部中,有些人對能否攻克奠邊府,不是很有信心。
為了不使黎東輝過分勞累,我們藉助一架高倍望遠鏡,把整個奠邊府的當年戰場盡收眼底。
正像黎文英所說,奠邊府的地勢和溪山截然不同:溪山,是一塊長方形的孤立的高原,奠邊府卻是一塊高山環繞的盆地,這塊盆地長約15公裏,寬約6公裏左右。靠近越、老邊境,這是一塊戰略要地,可是法軍在1953年。11月以前,根本就沒有重視它。
我從望遠鏡中巡視著舉世聞名的戰地,歷史風雲在我眼前翻卷。當時法軍的據點群就像擁擠的墓地似地布滿這塊盆地,西方記者們非常傳神地把它稱之為帶長柄的煎鍋,16000名法軍就在這隻煎鍋裏經受了55天煎熬。
在奠邊府北麵和東麵的據點構築在山頭或高地上,西麵南麵的據點則築在平原上,黎東輝一一指給我看,共有49個據點,八個據點群和三個防禦分區。
當時,首先空降占領奠邊府的第一傘兵營長馬賽爾·比亞爾少校曾有過這樣一段回憶:“我們營原本應該返回法國換班休整的,在快要回國的前一晚,才突然接到命令,那時,隻有我一人知道此次飛行的目的地,並且被告知如果遇到大霧或是大雨,我們的行動就會取消。結果天氣晴朗,而後我常常矚目上天,禱告似地說:主啊!難道這是你給我們安排的厄運嗎?如果12月20日不是晴天而是大雨,我們的命運將是另外一個樣子!
“我們空降的前一分鍾,還被告知奠邊府沒有越南人,可是,我們空降的地點就有越盟的兩個連隊,我們首批空降的士兵還沒有落地就被他們打死了。他媽的,這是美國的偵察機為我們提供的情報,連這次行動的代號‘德克薩斯’,也帶有美國佬的味道。
“我們連續空降了將近1000人,戰鬥持續了一天,才把越盟的兩個連擊潰。……我們則傷亡50多人。……”
黎東輝糾正說,當時人民軍隻有一個連,後來是主動撤離的,並不是比亞爾說的擊潰。……當時,芒清是中心分區,是法軍指揮部所在地,它的東北方向的興蘭高地是這個中心區的北麵屏障。這個中心區集中了炮兵、後勤倉庫和主要機場,有三分之二的兵力據守這個中心……後來,我們走下高地去參觀這個指揮中心,踏過茂密的灌木和荒草有條彎曲的小徑,通向當年的法軍指揮部的地下堡壘,本來,這裏隻有壕溝可通,因為參觀的來賓多了,就在壕溝上鋪設了一條人行便道,所以並不難走,為了保持地堡的原貌,彈痕累累斷裂坍塌的工事沒有修理,生鏽的歪倒大炮深埋在草叢和泥土中。溝裏盡是泥濘,據說地堡有三層鋼板鋪頂,頂上有5米厚的沙石,可以抗住重炮的轟擊。現在的指揮部黑如墓穴無法進入。隻是出口處掛了一塊小小銅牌,上麵刻著指揮部陷落的時間:“1945年5月7日17點50分。”
我在想像:當年的法軍指揮官高舉雙手從這裏走出來時,他的背後站的是什麽人?他們中間有沒有那位南丁格爾式的被法軍稱為天使的漂亮女護士熱納維也芙·德·吉亞爾。她是奠邊府法軍中唯一的女護士,麵對血腥惡臭的成千的傷病員,55個日日夜夜的護理,這個柔弱的女性是怎樣熬過來的?撇開戰爭性質,就救死扶傷的精神來說,需要一顆多麽善良、偉大而又火熱的心啊!
我問黎東輝見到那位女護士沒有,他遺憾地笑笑說:
“沒有,不過,在上萬的法軍當中,她是唯一值得尊重的人,她不但是一個白衣天使,而且是一個真正頑強的戰士。她能夠在潮濕悶熱、惡味沖天的條件下,日夜和呻吟慘叫的傷員在一起,能堅持下來就是一個奇蹟!”
我有同感。
我們從指揮所走到湄公河邊,江水滔滔,兩岸是青青的稻田。可是,當年河水是紅色的,河上漂浮著法軍的屍體。法軍失去了水源,隻能過濾血水喝。……沿著河流向北望去,是北分區的支撐點——獨立高地,那是人民軍312師負責攻擊的地方,轉身向南,卻看不到南分區的支撐點洪棍。那裏是304師攻擊的地方。洪棍以北、班龍崖以南還有一個預備機場。……
我們邊走邊談,零亂無序,回到住處後,黎東輝一邊根據縣政府提供的奠邊縣地圖,校正孫洪林的奠邊府戰役示意圖,一邊係統地向我介紹奠邊府戰役的經過。
1953年11月20日,法軍占領奠邊府後,同年12且中旬,人民軍就對奠邊府形成了包圍。積極作進攻的準備。在此之前,進行西北戰役初期,人民軍在攻擊法軍集團據點群時,久攻不克,又遭到敵軍轟炸,損失很大。中國軍事顧問認識到,越南人民軍要打大仗,要攻堅,必須克服兩個弱點:一個是炮兵火力差,沒有大口徑的火炮和高射炮,這就很難對付敵人堅固的堡壘群而且也很難反擊敵人的空中轟炸;第二,就是不會攻打敵人集團據點群。為了解決這兩大難題,在中國境內,為越南人民軍裝備和訓練了榴彈炮兵和高炮部隊。同時進行攻堅訓練,當時,在人民軍高級幹部中,有些人對能否攻克奠邊府,不是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