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大多是普通人,普通人在權勢逼迫之下,隻好服從權力改服剃髮。於是,在一片辮髮胡服中,穿這大明衣冠的朝鮮使者每次出現,好像都會引起一種故國離黍之思。


    同一年,閔鎮遠隨同樸弼成出使清國,在經過遼東新城的時候,閔鎮遠也發現,「觀光胡人有垂涕者曰:吾之祖先亦曾著如此衣冠矣」,到了山海關以後他又發現,「居民多漢人,風俗與關外有異,見吾輩行,多有艷慕起敬者」。


    這天夜裏,他看到一個年輕的漢族人穿了朝鮮隨從的衣服歡喜踴躍,於是就問,穿這樣的衣服高興嗎?回答說,這是我們祖先穿的衣服,怎麽會不高興呢?並且說:「每念剃頭之痛,隻欲無生」。


    幾天後,他在路上又遇見一個自稱是明皇室後人的讀書人,也說「見老爺們所著衣冠,不勝欽羨,吾之所著,即與牛馬何異?」然後,小心翼翼地把筆談問答的紙投入火中焚化,「流涕嗚咽曰:恐有人竊聽,慎之慎之」。


    幹隆年間,山海關外的一個知縣,遇到朝鮮使者,就把他們請到內堂,向他們借朝鮮的衣冠來穿戴,穿上衣服後,夫妻相對而泣,使得朝鮮使者也黯然淚下。


    三.戲台:「演戲之人皆著古衣冠」


    幹隆年間,朝鮮人李德懋 (1741-1793)出使燕京,一天到東安門拜謁大成廟,殿門一開,很多老百姓看見朝鮮是者穿烏帽團領,行四拜之禮,就指指點點地說,這好像「場戲」一樣,所謂「場戲」就是穿了古代衣服演戲原來,在當時一般人的記憶中,隻有「場戲」中的演習人才會穿「古衣冠」,「衣冠」二字上加上一個「古」字,說明這種衣冠連同他所攜帶的歷史已經相當遙遠。


    這也許是高壓下的必然。衣冠不僅是文化認同的標誌,也是政治承認的象徵。在清代官方的正式場合,所有人都必須穿著本屬於「蠻夷」的衣服,否則就會招來殺身之禍。當時的漢族文人說,就連孔孟程朱再世,也不得不服從這一製度。


    當時,朝鮮人對於清國官員戴數珠之製不以為然,說這不是「先王之法服」,但漢族文人卻告訴他,你不了解清國之製,可當朝鮮使者故意調侃說,數珠是信仰佛教的東西。漢族文人鄭重地說,「非也,雖程朱處今之世,敢不帶耶」。


    可是,戲台上偏偏卻還穿這種古漢族衣冠。


    本來,清除官方對戲台上反覆出現前朝衣冠也有一些警惕,順治末康熙初曾經發生過這樣一樁事情:刑部捉住沒有剃髮的王玉,梁七子,他們自稱是演戲的人,要男扮女裝,所以不剃髮,但是皇帝卻勃然大怒,下詔說,以前曾下令不剃髮者斬,並沒有允許優伶留髮,至今這些人還違背命令,實在是可惡。


    所以,現在再次警告,如有偽托優伶不剃髮的,十天之內速剃,十天之後,如有不剃髮,一定重重治罪。但是,禁令歸禁令,也許是人們習慣了舞台上的漢族衣冠吧,就連滿清宮廷、貴胄私第的演出,仍然是「大明衣冠」,這使得戲曲領域「漏網」獲得了「易服色」的豁免權,在戲台上很奇特地保留了歷史上漢族的傳統服裝。


    稍後另一個出使北京的徐長輔道時發現了這裏麵的奧妙,他說,戲台上所用衣冠,都是歷代中華的衣冠,這就是「禮失求諸野者」。


    而在這些使這裏麵,要數洪大榮對這一奇特的現象特別敏感,但潘庭筠問他「場戲有何好處?」的時候,洪大榮心領神會,就說「不經之戲,然竊有取焉」。他們彼此都明白,所謂「有取」。就是因為人們可以在戲台上「復見漢官威儀」。


    也許這並不一定是真的友意識保留「漢官威儀」,隻是由於清帝國剃髮令的百密一疏。但是,就是指一點殘存的歷史遺蹟,給朝鮮使者帶來了對異域悲情的無限遐想,他們覺得這可能就是漢族人苦心孤詣保留的東西。


    一直到道光八年(1828),一個叫樸思浩的朝鮮使者到中國來,看到戲台上演戲,還覺得這種戲台上的特別衣冠是漢人有意為之,他在《演戲記》裏便猜測說,「演戲,戲也,亦關中國之沿革。蓋清初有人慮其歷代衣冠之無傳,設為此戲,塗人耳目雲,言斯言也。豈不成遠慮哉?」換句話說,在他們看來,這些「漢官威儀」之中,真的寄寓漢族故國離黍之思。


    是真的嗎?


    四、外國使節的冠服:化外的豁免


    讓人聯想的漢族衣冠,除了出現在戲台上,還出現在外國使節身上。


    明清之際中國變色,按照朝鮮人的說法,已是滿目腥膻遍地蠻夷。「禮失求諸野」這句話,不僅常常被漢族文人想起來,也被暗中自得的朝鮮使臣放在嘴邊。


    外國使者團到北京來,清廷倒是對他們的服飾聽之任之,因此朝鮮、琉球和安南,便照舊穿了前明的衣服,一樣招搖過市。


    幹隆後期出使中國的徐浩修記載,安南使者的服飾,到與朝鮮大體相同,「束髮垂後,戴烏紗帽,被闊袖紅袍,拖金玳瑁帶,穿黑皮靴」,這樣的服飾正是「大明衣冠」的製度。


    大體同事的金正中也記載,和他們一起到北京朝覲的琉球使者,朝袍廣闊,仍然是古人製度,用了黃帛為帶,緊緊束腰,頭上以黃色綾裁作頭帕,和朝鮮的襆頭差不多,「人物古雅,言語淳淳,稍無俗野之氣」。而安南人則高髻網巾,朝袍角帶,與朝鮮更接近,而且把他們的帽子叫做「文公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清宮的禁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詩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詩梵並收藏穿越清宮的禁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