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馮桂芬:《顯誌堂稿》卷五,《與許撫部書》。


    [52] 朱誠如、張力:《嘉慶朝整頓錢糧虧空述論》2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版。


    [53]周飛舟:《從汲取型政權到「懸浮型」政權——稅費改革對國家與農民關係之影響》,《社會學研究》2006年3期。


    大明衣冠何處?


    作者:轉


    幹隆三十年正月初一,朝鮮人洪大榮隨著朝鮮賀歲使節,照例盛裝朝拜,表達朝鮮國王對滿清皇帝的祝賀。


    儀式完畢後步出午門,他察覺到似乎有很多好奇的人注視自己,還有兩個穿披肩品帽帶數珠的官員在目不轉睛地觀看。


    洪大榮覺得很詫異,便上前詢問:「老爺熟看我們何意?」


    這兩人笑容可掬的回答:「看貴國人物與衣冠。」


    洪大榮不由心中一動,便追問道:「我們衣冠比老爺如何?」


    兩人臉上的笑容似乎凝住似的沒有回答。


    據洪大容事後的記載,這兩個人是翰林檢討官,一個叫吳湘,一個叫彭冠。


    在朝鮮使臣穿著傳統的正式衣冠,其實就是前朝-------被清帝國取而代之的明朝------衣冠。來到北京的時候,他們成了京城裏一道異樣風景,似乎是奇裝異服的他們,常常被人們好奇的圍觀,不止這兩個翰林檢討,另一個姓李的太常寺少卿也曾經來問,「貴處衣服,是尊何代之製?」


    而另一個叫周應文的讀書人則好奇地問,「貴處衣冠可是箕子遺製否?」看起來,在清帝國生活的人,已經對這種本來屬於漢族前朝的衣冠不太熟悉了,這使他們不僅陌生,而且驚奇。


    順治六年(1649)也就是明朝剛剛滅亡五六年,盡管南明朝廷還在南方掙紮,朝鮮還在堅持沿用崇禎年號,可漢人已經不得不改易發服,所以當他們看到昔日的東鄰,舊日的東夷,竟然還可以穿著舊時衣冠堂皇過市的時候,常常就有一些自我悲憐,來中國出使的朝鮮人常常記載說,「華人見(我)東方衣冠,無不含淚,其情甚戚,相對慘憐」。


    但是,時間會磨滅歷史記憶,到了榮大洪出使北京的幹隆中期,滿清帝國已經建立一百二十年,算起來已經是第四代第五代了,仿佛人們也都已經習慣了滿清服飾,倒把本來就是自己漢族的衣冠看成異鄉製度。


    一個叫潘庭筠的漢族文人,看見洪大榮「以方冠,著廣袖常衣」,他不知道這本是明代的秀才常服,卻嘖嘖稱讚它「製度古雅」,還得洪大容反過來告訴他,「我們衣服皆是明朝遺製「。


    一.舊日衣冠:無意中開啟的記憶


    漢族人並非就應當是中國天經地義的執政者,但是,一貫以「華夏」自居的漢族人一旦被原來鄙為「蠻夷」的滿族所統治,在心底深處,卻始終有所不甘。中國文獻對此記載也許並不算多,可在朝鮮資料裏麵,卻處處可以看見當時漢族人壓抑已久的恥辱感。


    康熙三年(1664),朝鮮使者洪命夏到北京時,就說漢人凡見到朝鮮使者,「皆有唏噓嘆息之色,欲語未語……蓋見我衣冠,自不覺其感慨而然也」,這種心情在短期很難平抑。


    五年以後,遼東一個姓顏的漢人知縣,見到朝鮮使者閔鼎重,盡管言語之中頗有忌諱,但也很坦率地說他自己,雖然在滿清帝國已經官居正七品,也是進士出身,穿了滿清的衣服,但是心底裏仍然羨慕貴國保留了「漢官威儀」。


    衣服的話題始終戳著漢族中國人的心理痛處。所以,他們既關心穿什麽衣服,又總避免談到衣服,心裏很尷尬又為難。一直到幹隆四十二年(1777),有一個姓李的朝鮮使者還說,「每與渠輩(指清國人)語,問其衣服之製,則漢人輒赧然有慚色」。


    為什麽漢人「有慚色」?因為朝鮮衣服倒真的是「中華之製」,而中華穿的倒已經是「蠻夷」服飾了。說到這個話題,漢人隻好半是自嘲,半是解嘲,他們說,滿清衣冠也有很多好處,「頭髮盡剃,無梳櫛之勞,上下均服,無名分之,製度簡易,執事服役無所相礙」,還有人拿了歷史來說事兒,冠冕堂皇地解釋說,「一代有一代之衣冠」。


    漢族人對「易服色」看得如此輕易,這是的一貫把「易服色,改正朔」看得很重的朝鮮使臣,打心眼裏看不起滿清統治下的漢族文人,盡管像1712年初是北京的朝鮮人崔德中也知道漢族人是出於無奈,因為滿清「或囚或打」,漢人在高壓之下隻能如此,但是,他們仍然不能釋然於心,對於清帝國「以中華之禮服,反作市胡弄玩之資」,的現象,他們感到即痛心又蔑視。


    朝鮮人反覆說,清帝國其實不是中華,而是蠻夷,更何況如今「四海之內,皆是胡服,百年陸沉,中華文物蕩然無餘,先王法服,今盡為戲子軍玩笑之具,隨意改易,皇明古製日遠而日亡,將不得復見」,這話說得很沉痛。


    二.仍舊前朝服色:中華唯有遺民?


    滿清入關,依照歷史慣例建立新的年號,又強迫漢人剃頭辮髮,不過,堅持漢族傳統的遺民,在「留髮不留頭」的威脅下,也同樣以傳統應對,把不奉正朔,不易服色,不剃髮編辮作為氣節的象徵,「朝華而冠,夕夷而髡。與喪乃心,寧死乃身」,所謂「保發嚴夷夏,扶明一死生「,在同一傳統中的新朝和遺民,缺持了兩種立場勢如水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清宮的禁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詩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詩梵並收藏穿越清宮的禁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