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
戰時中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六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必須選任衣索比亞人為大主教;(2)應由一個衣索比亞宗教會議選任主教和副主教,並由大主教授予他們聖職:(3)衣索比亞教會應參與選任柯普特基督教大379主教並參加柯普特基督教宗教會議的活動。柯普特宗教會議幾經推遲,至1945年6月16日才得舉行,以考慮這些要求,並斷然拒絕了前兩項要求。在大戰結束時,這個爭端就是處於這種未能圓滿解決的狀態。不過,到1948年,柯普特基督教高級主教終於屈服,授予五名衣索比亞人主教(包括那位宮廷幕僚)聖職,並且還同意讓一名衣索比亞人在西裏爾主教去世後任大主教聖職。1950年10月25日,西裏爾主教逝世,1951年1月8日在亞的斯亞貝巴召開的衣索比亞宗教會議上,宮廷幕僚當選為大主教,於是他就在亞歷山大正式接受了高級主教授予的聖職。
總之,人們評論說:
在衣索比亞,受過教育的人在全國人口中隻是極少數,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是文盲。而這個上層階層本身,對它所麵臨的任務的看法,又似有分歧。有些人,如皇帝駐美國的代表拉斯?伊姆魯,似乎熱中於希望衣索比亞人民能夠享受文明的成果;而另一些人,如現任文墨大臣,無疑地視其權位僅不過是剝削國家而同時使它始終處於矇昧無知狀態的一個方便手段。每一個衣索比亞人或多或少都抱有仇外心理,後一派人中這種情緒尤為強烈,其中有些人甚至希望歐洲人全部走開,好讓衣索比亞恢復其昔日的幸福。
在這兩種傾向之間,皇帝似乎採取了一個更是與眾不同的態度。一方麵,毫無疑問,他希望看到他的子民能得到發展,同時卻又猶豫逡巡,惟恐實現這種發展時採取的必要措施會危及他的個人權力;他既感到外國人的存在——說來也許顯得有些自相矛盾——是他保持權力的關鍵,並意識到有必要給他們某些利益,方可繼續取得支持,獲得好處;但卻又設法使外國人的勢力保持均衡,避免使某個外國人以過分明顯的優勢,從而對他們採用了一種蹺蹺板政策,而這種政策,在處理內部事務上依然是衣索比亞政府的傳統。第七章 前意屬殖民地 第一節 義大利統治的性質
如同其他帝國主義列強一樣,義大利人占領殖民地是出於經濟上、政治上和戰略上的種種原因。這些殖民地的自然資源並不富饒,在實行法西斯主義以前,這裏的380義大利移民僅有三萬三千人左右:隻是從1935年起,墨索裏尼著手在非洲建立所謂新的羅馬帝國,吞併了衣索比亞,並對利比亞開始推行“人口統計法”的殖民政策,這個數字才有重大的增長。與後一行動同時進行的,是義大利於1939年1月9日頒布一項法律,把利比亞北方四省(的黎波裏、米蘇臘塔、班加西和德爾納)在行政上劃歸宗主國義大利管轄。義大利的政策是使當地穆斯林居民成為義大利墾殖者的補充農業人口。貝督因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對此曾進行抵抗,其中昔蘭尼加的抵抗運動直到1930年才告平息,這就促使義大利下決心要迫使頑強的牧民定居下來,並瓦解他們的部族組織。從此,穆斯林居民的政治和經濟製度不得不同他們的義大利“利比亞同胞”的製度趨於一致。當然,義大利人總是處於優越的地位,而且(如在其他強國的殖民地一樣)所有的農業居民點、學校、醫院病房、軍隊、法西斯組織和禮拜堂等都是按照一個原則辦理,它在非洲的另一端就叫作種族隔離政策。阿拉伯人沒有機會同義大利人競爭,他們在自由職業和行政機構中,除擔任最低的職務外,是無門可入的。在1939年以前,阿拉伯人要取得義大利公民資格,就必須放棄穆斯林民法所規定的個人身分,而這個代價——如在法屬殖民地阿爾及利亞那樣——除極少數人外,是誰也不願付出的。 1939年1月,義大利政府提出了一個妥協辦法,以“特種公民權”
形式使持有者不喪失其穆斯林身分,這樣就吸收了一批低級官員和商人。為穆斯林開辦的義大利學校,在利比亞培養了一個半知識化的階層,他們的義大利文寫得比阿拉伯文還要好些,並且被授予一些次要的行政職位,但他們對義大利人起多大作用卻是個問題。他們對本族人381民或他們的義大利主子都不很忠誠,他們主要關心的看來是個人利益。在厄利垂亞,“半個世紀的義大利統治教會了居民要尊重義大利主子,甚至使他們對主子懷有一定的好感。因此,義大利人為他們的土著部隊招募新兵時並不感到困難。”但是,土著知識階層也在成長中,他們嫉妒義大利人在經濟上和社會上的優越地位,從而產生了民族主義思想的萌芽。索馬利亞即使地處比較溫和的沿海地區,其氣溫也要比北方義大利殖民地中適宜於移民的地區高得多。因此,義大利農業企業得依靠土著勞動力,而這種土著勞動力在以遊牧為主的索馬利亞民族中卻並不容易得到。不過,在沿海地區卻有一批歷來經受奴役的農業人口,在法西斯統治下,他們中間成千上萬的人受“一種在理論上極其殘酷,在實踐上確為野蠻……無異於奴隸製的勞動政策”的支配。
第二節 昔蘭尼加,1941年
總之,人們評論說:
在衣索比亞,受過教育的人在全國人口中隻是極少數,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是文盲。而這個上層階層本身,對它所麵臨的任務的看法,又似有分歧。有些人,如皇帝駐美國的代表拉斯?伊姆魯,似乎熱中於希望衣索比亞人民能夠享受文明的成果;而另一些人,如現任文墨大臣,無疑地視其權位僅不過是剝削國家而同時使它始終處於矇昧無知狀態的一個方便手段。每一個衣索比亞人或多或少都抱有仇外心理,後一派人中這種情緒尤為強烈,其中有些人甚至希望歐洲人全部走開,好讓衣索比亞恢復其昔日的幸福。
在這兩種傾向之間,皇帝似乎採取了一個更是與眾不同的態度。一方麵,毫無疑問,他希望看到他的子民能得到發展,同時卻又猶豫逡巡,惟恐實現這種發展時採取的必要措施會危及他的個人權力;他既感到外國人的存在——說來也許顯得有些自相矛盾——是他保持權力的關鍵,並意識到有必要給他們某些利益,方可繼續取得支持,獲得好處;但卻又設法使外國人的勢力保持均衡,避免使某個外國人以過分明顯的優勢,從而對他們採用了一種蹺蹺板政策,而這種政策,在處理內部事務上依然是衣索比亞政府的傳統。第七章 前意屬殖民地 第一節 義大利統治的性質
如同其他帝國主義列強一樣,義大利人占領殖民地是出於經濟上、政治上和戰略上的種種原因。這些殖民地的自然資源並不富饒,在實行法西斯主義以前,這裏的380義大利移民僅有三萬三千人左右:隻是從1935年起,墨索裏尼著手在非洲建立所謂新的羅馬帝國,吞併了衣索比亞,並對利比亞開始推行“人口統計法”的殖民政策,這個數字才有重大的增長。與後一行動同時進行的,是義大利於1939年1月9日頒布一項法律,把利比亞北方四省(的黎波裏、米蘇臘塔、班加西和德爾納)在行政上劃歸宗主國義大利管轄。義大利的政策是使當地穆斯林居民成為義大利墾殖者的補充農業人口。貝督因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對此曾進行抵抗,其中昔蘭尼加的抵抗運動直到1930年才告平息,這就促使義大利下決心要迫使頑強的牧民定居下來,並瓦解他們的部族組織。從此,穆斯林居民的政治和經濟製度不得不同他們的義大利“利比亞同胞”的製度趨於一致。當然,義大利人總是處於優越的地位,而且(如在其他強國的殖民地一樣)所有的農業居民點、學校、醫院病房、軍隊、法西斯組織和禮拜堂等都是按照一個原則辦理,它在非洲的另一端就叫作種族隔離政策。阿拉伯人沒有機會同義大利人競爭,他們在自由職業和行政機構中,除擔任最低的職務外,是無門可入的。在1939年以前,阿拉伯人要取得義大利公民資格,就必須放棄穆斯林民法所規定的個人身分,而這個代價——如在法屬殖民地阿爾及利亞那樣——除極少數人外,是誰也不願付出的。 1939年1月,義大利政府提出了一個妥協辦法,以“特種公民權”
形式使持有者不喪失其穆斯林身分,這樣就吸收了一批低級官員和商人。為穆斯林開辦的義大利學校,在利比亞培養了一個半知識化的階層,他們的義大利文寫得比阿拉伯文還要好些,並且被授予一些次要的行政職位,但他們對義大利人起多大作用卻是個問題。他們對本族人381民或他們的義大利主子都不很忠誠,他們主要關心的看來是個人利益。在厄利垂亞,“半個世紀的義大利統治教會了居民要尊重義大利主子,甚至使他們對主子懷有一定的好感。因此,義大利人為他們的土著部隊招募新兵時並不感到困難。”但是,土著知識階層也在成長中,他們嫉妒義大利人在經濟上和社會上的優越地位,從而產生了民族主義思想的萌芽。索馬利亞即使地處比較溫和的沿海地區,其氣溫也要比北方義大利殖民地中適宜於移民的地區高得多。因此,義大利農業企業得依靠土著勞動力,而這種土著勞動力在以遊牧為主的索馬利亞民族中卻並不容易得到。不過,在沿海地區卻有一批歷來經受奴役的農業人口,在法西斯統治下,他們中間成千上萬的人受“一種在理論上極其殘酷,在實踐上確為野蠻……無異於奴隸製的勞動政策”的支配。
第二節 昔蘭尼加,194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