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
戰時中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六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總之,本-古裏安在1945年3月前往英國和美國之前,綜觀局勢,發表下列的見解,可以說是言之有理的:
對於我們的事業,我們企望能夠作出積極的決定,因為有許多跡象表明:以往反對我們的某些因素,包括強大的蘇聯對我們所持的態度,現己不復存在。但我們也務須準備應付由於沒有作出什麽決定,或由於作出某種具體決定而不利於我們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準備徹底地、迅速地戰勝它。
《猶太復國主義評論》,l945年3月23日,第3頁。
第四章 阿拉伯統一和阿拉伯聯盟的形成
敘利亞、伊拉克和巴勒斯但少數政治上有覺悟的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和大戰期間扮演過“阿拉伯覺醒’之劇的角色,他們出於從奧斯曼帝國贏得政治上自由的共同願望,曾暫時統一起來。但在他們的地區和個人之間的競爭尚未嚴重到瓦解這種統一以前,他們的國家就為英法在1920年強加的人為邊界硬行分割開來了。這些阿拉伯獨立的主角雖在政治上就此彼此割裂,但對於推翻歐洲人委任統治的願望仍保持統一。在兩次大戰之間的二十年中,視沙漠為通途的汽車和飛機的推廣使用,消除了橫亙大馬士革或耶路撒冷與巴格達之間的敘利亞沙漠所造成的障礙。他們跨越強加於他們邊界的地區界限採取一致行動的傾向與日俱增。這種傾向已在1937年和1938年兩次泛阿拉伯會議上取得成果,會議討論了當時由於阿拉伯暴動而愈形尖銳的巴勒斯坦問題;這種傾向,還通過1939年初英國政府邀請埃及、伊拉克、外約旦,沙烏地阿拉伯、葉門以及巴勒斯但本身的代表團參加倫敦圓桌會議而得到了正式承認,
在1939年和1940年幾乎整整兩年期間先後擔任伊拉克首相和外交大臣的努裏?賽義德,是泛阿拉伯主義的一位先驅,在此期間,且曾花了很大一部分精力於這一事業。戰爭第一年,他和另外一些人,曾想使英國同作為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義領導人的耶路撒冷穆夫提達成和解,辦法是要英國人較1939年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的334白皮書作出更大的讓步。他們的努力沒有成功,而法國對近東各國的高壓政策又阻礙了同他們舉行與倫敦圓桌會議相類似的任何談判;於是1940年6月德國在西歐的勝利便促成努裏的出訪安卡拉,試圖同土耳其政府在近東各國的前途問題上實行共同的政策,以期法國在那裏的委任統治迅速崩潰。但是,法國人並不是那麽輕而易舉地可以被擺脫得了的,泛阿拉伯主義者在巴勒斯坦和近東各國問題上的備受挫折之感以及德國在1940年10月就支持阿拉伯爭取獨立鬥爭許下的諾言,對伊拉克的急速趨向極端主義便起了很大作用。而這種極端主義在1941年4月和5月的拉希德?阿裏暴動中達到了頂峰。
1940年6月,勞埃德勳爵曾敦促邱吉爾注意無視泛阿拉伯主義者的不滿情緒的危險性,但邱吉爾的回答不失本色,過分自信。校希德?阿裏的暴動對英國政府是個深刻的教訓,他們態度的轉變也就在1941年5月29日艾登於倫敦市長官邸發表的聲明中立即反映出來了:
……本國同阿拉伯國家具有悠久的友好傳統,這種友誼不僅見之於言論,且為行動所證實。他們在我們之中有眾多的朋友,同樣地,我們在他們那裏也有無數對我們心懷善意的人。我日前在下院說過,英王陛下政府對敘利亞要求獨立的願望深表同情。現在我願重申這一點,但我還得作進一步說明。阿拉伯世界自上次大戰結束時達成協議以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許多阿拉伯思想家希望阿拉伯各國人民取得較目前更大程度的統一。為了達到這種統一,他們希望得到我們的支持。我們的朋友們的這種要求決不會被置之不理。我認為加強阿拉伯各國之間的文化、經濟聯繫以及政治聯繫是含情合理的。因此,英王陛下政府將全力支持任何得到廣泛贊同的這類計劃。
整個阿拉伯世界對這聲明甚為滿意。盡管1941年6—7月戰役以後自由法國在近東各國立足下來,使這一聲明的充分效果多少有點暗淡,但英國對這些國家取得獨立的保證仍然深得人心。1942年間,阿拉伯報界仍在鼓吹阿拉伯統一的主張,但德軍直逼阿拉曼和史達林格勒,負責的政治家們正為這一迫在眉睫的威脅而憂心忡忡,無暇考慮及此。然而,到1942年底,這些威脅已逐步解除,泛阿拉伯主義的政治家們遂又立即恢復活動。至此為止,埃及人一直專心致誌於他們自己爭取:
完全獨立和“尼羅河流域統一”的鬥爭,因而對泛阿拉伯事業不象“肥沃新月”的政治家們那樣感到關切。但是埃及首相納哈斯在1942年11月13日對華夫脫黨的演說中,則宣稱埃及將不遺餘力地為實現姊妹國家的願望而奮鬥:
把我們同阿拉伯和東方民族聯結在一起的紐帶,多不勝數,且牢不可破。它們對這次戰爭採取一致的態度,而這些紐帶也就更加堅固有力。在這次大戰中,它們全都盼望民主的勝利,期待新時代黎明的到來,於是年輕的民族決定自己的前途將是至高無上的權利。到那時候,這些阿拉伯國家以及毗鄰的東方國家將成為一個以埃及為先鋒的強大而緊密團結的集團,能履行其世界職責及其道義任務,並能自立於自由民族之林。
對於我們的事業,我們企望能夠作出積極的決定,因為有許多跡象表明:以往反對我們的某些因素,包括強大的蘇聯對我們所持的態度,現己不復存在。但我們也務須準備應付由於沒有作出什麽決定,或由於作出某種具體決定而不利於我們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準備徹底地、迅速地戰勝它。
《猶太復國主義評論》,l945年3月23日,第3頁。
第四章 阿拉伯統一和阿拉伯聯盟的形成
敘利亞、伊拉克和巴勒斯但少數政治上有覺悟的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和大戰期間扮演過“阿拉伯覺醒’之劇的角色,他們出於從奧斯曼帝國贏得政治上自由的共同願望,曾暫時統一起來。但在他們的地區和個人之間的競爭尚未嚴重到瓦解這種統一以前,他們的國家就為英法在1920年強加的人為邊界硬行分割開來了。這些阿拉伯獨立的主角雖在政治上就此彼此割裂,但對於推翻歐洲人委任統治的願望仍保持統一。在兩次大戰之間的二十年中,視沙漠為通途的汽車和飛機的推廣使用,消除了橫亙大馬士革或耶路撒冷與巴格達之間的敘利亞沙漠所造成的障礙。他們跨越強加於他們邊界的地區界限採取一致行動的傾向與日俱增。這種傾向已在1937年和1938年兩次泛阿拉伯會議上取得成果,會議討論了當時由於阿拉伯暴動而愈形尖銳的巴勒斯坦問題;這種傾向,還通過1939年初英國政府邀請埃及、伊拉克、外約旦,沙烏地阿拉伯、葉門以及巴勒斯但本身的代表團參加倫敦圓桌會議而得到了正式承認,
在1939年和1940年幾乎整整兩年期間先後擔任伊拉克首相和外交大臣的努裏?賽義德,是泛阿拉伯主義的一位先驅,在此期間,且曾花了很大一部分精力於這一事業。戰爭第一年,他和另外一些人,曾想使英國同作為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義領導人的耶路撒冷穆夫提達成和解,辦法是要英國人較1939年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的334白皮書作出更大的讓步。他們的努力沒有成功,而法國對近東各國的高壓政策又阻礙了同他們舉行與倫敦圓桌會議相類似的任何談判;於是1940年6月德國在西歐的勝利便促成努裏的出訪安卡拉,試圖同土耳其政府在近東各國的前途問題上實行共同的政策,以期法國在那裏的委任統治迅速崩潰。但是,法國人並不是那麽輕而易舉地可以被擺脫得了的,泛阿拉伯主義者在巴勒斯坦和近東各國問題上的備受挫折之感以及德國在1940年10月就支持阿拉伯爭取獨立鬥爭許下的諾言,對伊拉克的急速趨向極端主義便起了很大作用。而這種極端主義在1941年4月和5月的拉希德?阿裏暴動中達到了頂峰。
1940年6月,勞埃德勳爵曾敦促邱吉爾注意無視泛阿拉伯主義者的不滿情緒的危險性,但邱吉爾的回答不失本色,過分自信。校希德?阿裏的暴動對英國政府是個深刻的教訓,他們態度的轉變也就在1941年5月29日艾登於倫敦市長官邸發表的聲明中立即反映出來了:
……本國同阿拉伯國家具有悠久的友好傳統,這種友誼不僅見之於言論,且為行動所證實。他們在我們之中有眾多的朋友,同樣地,我們在他們那裏也有無數對我們心懷善意的人。我日前在下院說過,英王陛下政府對敘利亞要求獨立的願望深表同情。現在我願重申這一點,但我還得作進一步說明。阿拉伯世界自上次大戰結束時達成協議以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許多阿拉伯思想家希望阿拉伯各國人民取得較目前更大程度的統一。為了達到這種統一,他們希望得到我們的支持。我們的朋友們的這種要求決不會被置之不理。我認為加強阿拉伯各國之間的文化、經濟聯繫以及政治聯繫是含情合理的。因此,英王陛下政府將全力支持任何得到廣泛贊同的這類計劃。
整個阿拉伯世界對這聲明甚為滿意。盡管1941年6—7月戰役以後自由法國在近東各國立足下來,使這一聲明的充分效果多少有點暗淡,但英國對這些國家取得獨立的保證仍然深得人心。1942年間,阿拉伯報界仍在鼓吹阿拉伯統一的主張,但德軍直逼阿拉曼和史達林格勒,負責的政治家們正為這一迫在眉睫的威脅而憂心忡忡,無暇考慮及此。然而,到1942年底,這些威脅已逐步解除,泛阿拉伯主義的政治家們遂又立即恢復活動。至此為止,埃及人一直專心致誌於他們自己爭取:
完全獨立和“尼羅河流域統一”的鬥爭,因而對泛阿拉伯事業不象“肥沃新月”的政治家們那樣感到關切。但是埃及首相納哈斯在1942年11月13日對華夫脫黨的演說中,則宣稱埃及將不遺餘力地為實現姊妹國家的願望而奮鬥:
把我們同阿拉伯和東方民族聯結在一起的紐帶,多不勝數,且牢不可破。它們對這次戰爭採取一致的態度,而這些紐帶也就更加堅固有力。在這次大戰中,它們全都盼望民主的勝利,期待新時代黎明的到來,於是年輕的民族決定自己的前途將是至高無上的權利。到那時候,這些阿拉伯國家以及毗鄰的東方國家將成為一個以埃及為先鋒的強大而緊密團結的集團,能履行其世界職責及其道義任務,並能自立於自由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