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戰時中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六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法國還將保持某些機場的控製權。這一協議純屬臨時性質,決不影響以後有關從敘利亞和黎巴嫩撤退外國軍隊的決定。
因此,導致敘利亞危機的各種因素基本上同1943年引起黎巴嫩危機的那些因素是一樣的,不同之處,是由於法國政府已回到巴黎,戰事已近尾聲,敘利亞民族主義者追求完全獨立的心情更為迫切,而法國人則更為自負,這些情緒使雙方比1943年更易於各趨極端。至於英國,那個可怕的人物斯皮爾斯,已由職業外交官特倫斯?肖恩接替;但是由於斯皮爾斯在公開演說以及在英國著名報紙的文章中繼續發表他的強硬觀點,而且隻要英國軍隊仍駐在近東國家,即使英國駐貝魯特公使在外交上完全正確,也不能減輕法國的懷疑。《經濟學家》的文章中,一方麵沒有放過斯皮爾斯的那種“放肆態度”和“各地許多英國官員對法國人所抱的那種所謂敵視態度”,另一方麵也很重視“法國輿論的極端敏感性和法國領導人那種多少有些失常的態度”。事實上,這兩次危機主要要由戴高樂本人負責。不是說在泛阿拉伯民族主義盛行的高潮中,最明智的政治家有可能挽救法國的委任統治權;但對一個更富有現實主義的人來說,處在人類歷史上這個瞬息萬變的時期。至少不會幻想:自流產的1936年敘利亞草約簽署以來,近東的時代是特殊的一潭死水。當法國社論作者正津津樂道地記敘埃及和伊拉克民族主義者已在鼓動修訂戰前同英國所訂條約的時候,戴高樂卻認為吃了敗仗和失去信任的法國,這時候是能夠達成同樣地限製敘利亞和黎巴嫩完全獨立的條約的,倘此路不通,也可以迫使英國把它在中東的全部權益拿到國際會議桌上來談,戴高樂作此設想,在政治上是不成熟的。促使法國不讓步的一個重要因素恰恰在於法國勢力的衰落,這種衰落,毫無疑問又是由於法國政府所在地和近東之間的通訊效能受到影響,使法國的官方情報往往不足為信,而這種不可靠的情報於是又不得不由負責官員們以謊言搪塞來加以“支持”。
到1944年,對英國人來說,近東作為一個作戰基地的重要性日益減少而居於次要地位,所以這時英國人轉而鼓勵簽訂一項條約,使法國人獲得類似英國人自己在306伊拉克所獲得的那種地位;但這種解決辦法顯然已落後於形勢了。敘利亞民族主義者與法國之間的鴻溝,原已很深,由於法國在1941年到1942年間不願認真尊重他們的地位(法國人寧願把權力交給一些虛有其表的“稻草”人而不給他們),以及1943年11月法國在黎巴嫩危機中所犯的暴行,這道鴻溝已經進一步加深了。敘利亞人和黎巴嫩人既然通過法國人對那次事件的彌補而在很大程度上獲得了獨立,這時他們無意在條約方麵作出止步,英國和蘇聯的態度又堅定了他們這一立場。總之,1930年的英伊(拉克)條約(英法兩國把它看作是它們希望在近東解決問題的樣板)和 1936年的英埃條約,都已被那些國家的民族主義者視為過時的東西,他們隻等戰爭結束後要求英國駐軍撤走,這樣,法國要想在近東達到簽訂條約的目的,勢必十分困難;但戴高樂對英國的意見置若罔聞,抓住歐洲戰爭結束的時機採取了行動,這種行動在多疑的近東人看來,完全有高壓之勢,因此激起了一係列的反應,終於導致念念不忘在整個阿拉伯世界自認為有其權益的英國人插手幹預而結束了法國在敘利亞的軍事統治。
第三章 猶太復國主義者的獨立要求1943—1945年
1943 年,巴勒斯坦的阿拉伯政界人士認為軸心國對中東的威脅已告解除,注意他們自己的戰略已是時候了。
他們試圖成立一個有聚合力的團體來代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政治利益;但是由於個人之間的嫉妒、意見分歧以及由於穆夫提和他的一批心腹或被放逐或被拘留而無真正能領導的人,因此他們的努力也無結果。在猶太復國主義者方麵,政府認為有必要在1月23 日作出規定,控製為促進擴大武裝力量而採用的方法,其中包括:
在建築物年置放炸彈、綁架和囚禁、塗柏油和粘羽毛、灌蓖麻油以及其他較輕的然而也同樣應受譴責的威脅方式。
除了這些明火執仗的行動外,還有過一次比較不顯眼而卻同樣險惡的恐嚇運動,即採用書信、傳單、張貼那些據稱是不盡義務的人的名單以及各種形式的抵製運動。這些規定引起了猶太代辦處的多次抗議;3月23日,政307府宣布委任一名建設專員,他的任務是製訂戰後工農業發展的協調計劃,本-古裏安在猶太復國主義核心會議和猶太人代表會議的聯席會議上猛烈攻擊這些提議。這件事情可以作為那時存在於猶太代辦處與政府之間的關係的一個象徵。本—古裏安說:
我們願意直率地告訴政府,不論是現在或戰後,我們和白皮書當局之間不會有什麽合作。對於昨天晚上向哦們透露的那些計劃,我們不會助其實現,因為那些計劃的立足點全是為了阻撓猶太人移居入境,金是為了要把猶太人隔離在一個特別的猶太人生存空間之內,全是為了實現白皮書政策,全是為了要剝奪猶太民族的家園。……我們正在製訂我們自己的計劃,我們製訂計劃是基於這一事實,即在一千八百萬杜那姆的土地上根本沒有居民,而另一方麵,一個比世界上任何民族蒙受過更大苦難的民族卻需要到這裏來建立家園。
因此,導致敘利亞危機的各種因素基本上同1943年引起黎巴嫩危機的那些因素是一樣的,不同之處,是由於法國政府已回到巴黎,戰事已近尾聲,敘利亞民族主義者追求完全獨立的心情更為迫切,而法國人則更為自負,這些情緒使雙方比1943年更易於各趨極端。至於英國,那個可怕的人物斯皮爾斯,已由職業外交官特倫斯?肖恩接替;但是由於斯皮爾斯在公開演說以及在英國著名報紙的文章中繼續發表他的強硬觀點,而且隻要英國軍隊仍駐在近東國家,即使英國駐貝魯特公使在外交上完全正確,也不能減輕法國的懷疑。《經濟學家》的文章中,一方麵沒有放過斯皮爾斯的那種“放肆態度”和“各地許多英國官員對法國人所抱的那種所謂敵視態度”,另一方麵也很重視“法國輿論的極端敏感性和法國領導人那種多少有些失常的態度”。事實上,這兩次危機主要要由戴高樂本人負責。不是說在泛阿拉伯民族主義盛行的高潮中,最明智的政治家有可能挽救法國的委任統治權;但對一個更富有現實主義的人來說,處在人類歷史上這個瞬息萬變的時期。至少不會幻想:自流產的1936年敘利亞草約簽署以來,近東的時代是特殊的一潭死水。當法國社論作者正津津樂道地記敘埃及和伊拉克民族主義者已在鼓動修訂戰前同英國所訂條約的時候,戴高樂卻認為吃了敗仗和失去信任的法國,這時候是能夠達成同樣地限製敘利亞和黎巴嫩完全獨立的條約的,倘此路不通,也可以迫使英國把它在中東的全部權益拿到國際會議桌上來談,戴高樂作此設想,在政治上是不成熟的。促使法國不讓步的一個重要因素恰恰在於法國勢力的衰落,這種衰落,毫無疑問又是由於法國政府所在地和近東之間的通訊效能受到影響,使法國的官方情報往往不足為信,而這種不可靠的情報於是又不得不由負責官員們以謊言搪塞來加以“支持”。
到1944年,對英國人來說,近東作為一個作戰基地的重要性日益減少而居於次要地位,所以這時英國人轉而鼓勵簽訂一項條約,使法國人獲得類似英國人自己在306伊拉克所獲得的那種地位;但這種解決辦法顯然已落後於形勢了。敘利亞民族主義者與法國之間的鴻溝,原已很深,由於法國在1941年到1942年間不願認真尊重他們的地位(法國人寧願把權力交給一些虛有其表的“稻草”人而不給他們),以及1943年11月法國在黎巴嫩危機中所犯的暴行,這道鴻溝已經進一步加深了。敘利亞人和黎巴嫩人既然通過法國人對那次事件的彌補而在很大程度上獲得了獨立,這時他們無意在條約方麵作出止步,英國和蘇聯的態度又堅定了他們這一立場。總之,1930年的英伊(拉克)條約(英法兩國把它看作是它們希望在近東解決問題的樣板)和 1936年的英埃條約,都已被那些國家的民族主義者視為過時的東西,他們隻等戰爭結束後要求英國駐軍撤走,這樣,法國要想在近東達到簽訂條約的目的,勢必十分困難;但戴高樂對英國的意見置若罔聞,抓住歐洲戰爭結束的時機採取了行動,這種行動在多疑的近東人看來,完全有高壓之勢,因此激起了一係列的反應,終於導致念念不忘在整個阿拉伯世界自認為有其權益的英國人插手幹預而結束了法國在敘利亞的軍事統治。
第三章 猶太復國主義者的獨立要求1943—1945年
1943 年,巴勒斯坦的阿拉伯政界人士認為軸心國對中東的威脅已告解除,注意他們自己的戰略已是時候了。
他們試圖成立一個有聚合力的團體來代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政治利益;但是由於個人之間的嫉妒、意見分歧以及由於穆夫提和他的一批心腹或被放逐或被拘留而無真正能領導的人,因此他們的努力也無結果。在猶太復國主義者方麵,政府認為有必要在1月23 日作出規定,控製為促進擴大武裝力量而採用的方法,其中包括:
在建築物年置放炸彈、綁架和囚禁、塗柏油和粘羽毛、灌蓖麻油以及其他較輕的然而也同樣應受譴責的威脅方式。
除了這些明火執仗的行動外,還有過一次比較不顯眼而卻同樣險惡的恐嚇運動,即採用書信、傳單、張貼那些據稱是不盡義務的人的名單以及各種形式的抵製運動。這些規定引起了猶太代辦處的多次抗議;3月23日,政307府宣布委任一名建設專員,他的任務是製訂戰後工農業發展的協調計劃,本-古裏安在猶太復國主義核心會議和猶太人代表會議的聯席會議上猛烈攻擊這些提議。這件事情可以作為那時存在於猶太代辦處與政府之間的關係的一個象徵。本—古裏安說:
我們願意直率地告訴政府,不論是現在或戰後,我們和白皮書當局之間不會有什麽合作。對於昨天晚上向哦們透露的那些計劃,我們不會助其實現,因為那些計劃的立足點全是為了阻撓猶太人移居入境,金是為了要把猶太人隔離在一個特別的猶太人生存空間之內,全是為了實現白皮書政策,全是為了要剝奪猶太民族的家園。……我們正在製訂我們自己的計劃,我們製訂計劃是基於這一事實,即在一千八百萬杜那姆的土地上根本沒有居民,而另一方麵,一個比世界上任何民族蒙受過更大苦難的民族卻需要到這裏來建立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