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立即在巴勒斯坦猶太人中首先選拔足夠配備一個猶太師的軍官幹部,並送往埃及受訓。”


    第4和第5兩條述及建立一支猶太“沙漠部隊”和在英國招募外籍猶太人等事項。


    邱吉爾在第二點上“對外交部作出了讓步;在其他各點上,他無保留地持合作態度。……情緒很高,邱吉爾先生興致勃勃,富有感染力。……可惜軍事當局都不太容易應付。”然而,巴勒斯坦人已應募加入皇家空軍的地麵部隊;9月14日宣布成立一個步兵營,隸屬“英國步兵第三團”,由兩個猶太連和兩個阿拉伯連組成,每連二百人,239 擔任巴勒斯坦的防禦任務。猶大連立刻有人前來應徵,因此在10月1日即告額滿,而阿拉伯連的招募工作則進行緩慢,部分由於來自巴格達的穆夫提所鼓動的宣傳,部分也因為阿拉伯人對戰爭的任何一方都缺乏熱情。他們認為英國是猶太民族之家的炮製者和保護人,另一方麵他們又懷疑軸心國的動機,特別是自衣索比亞戰爭以來義大利的動機。相反,猶太復國主義者的月刊《新猶太》駐巴勒斯坦記者對於“英國步兵第三團”成立單獨的猶太連卻作了如下的評論:


    這件事可視為戰爭開始以來一直在為之進行長期鬥爭的一項原則的勝利。從此以後……在反對那些殘酷無情的國家的戰爭中,特種猶太戰鬥部隊將同英國人及其同盟軍並肩作戰。他們將以猶太人的身分作戰,他們不僅代表全世界廣大的猶太人作戰,而且代表猶太人民當前在巴勒斯坦的政治核心作戰。“巴勒斯坦人”這個含糊的字眼,雖然在某些方麵還在使用,但是必將被取消,猶太人拒絕在這次戰爭中用假名作戰;這不符合猶太人的尊嚴,而對具有民族覺悟的猶太復國主義者來說,這幾乎是辦不到的事。


    猶太移民,加上購買土地,為建立民族之家打下基礎;但這種移民同樣受到可恨的白皮書的限製,結果,從歐洲逃避迫害而非法遷入的猶太難民,增加到異乎尋常的程度。殖民大臣在1939年7月20日就曾宣布,自4月1日以來,非法移民人數已達五千五百人左右,另外還有四千人左右正在前來巴勒斯坦途中:總數已超過了為下一階段自1939年10月1日到1940年3月31日六個月中所考慮的合法移民的限額,因此不再為這一階段的移民簽發證件。從1939年7月1日到9月30日這一段時間查明屬實的非法移民人數為六千三百二十三人(包括上述四千人在內),不過後來輸送的速度減慢了,這無疑是戰爭爆發後歐洲加強了安全措施的結果。但是1940年秋來自巴爾幹的報導指出,非法移民又已恢復,英國政府240於是決定不準任何來到巴勒斯坦的非法猶太移民逗留該地,但將在帝國殖民地範圍內為他們另行提供一個避難場所。作出這項決定是出於“既是廣義的,也是狹義的”


    安全理由,就是說“部分地是由於巴勒斯坦當前的勞動情況”,最近據猶太人方麵的資料估計,猶太工人有二萬五千人到三萬人失業或隻有臨時工作,連同他們的家屬共占猶太人總數的四分之一,“部分地是作為一項戰時措施……以防可能滲入一些會妨礙盟軍在近東進行軍事活動的人”。11月11日,載有一千七百七十一名非法移民的兩艘船在巴勒斯坦兩海岸的海麵上被截獲,並被帶到海法港。英國當局拒不準許他們登陸,引起了整個猶太族人廣泛的抗議,最後發展到11月20日全國猶太人的總罷工。當天廣播了如下的公報:


    英王陛下政府並非對於從德國控製地區逃出的難民缺乏同情心。但他們負有管理巴勒斯坦的責任,必須保證國家法律不遭公開蔑視。


    況且,在目前這個關鍵時刻,他們隻能認為恢復非法猶太移民會對當地局勢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並構成對英國在中東的利益的嚴重威脅。他們因此決定,乘客……不得在巴勒斯坦登陸而將被放逐到一個英國殖民地……並將在戰爭期間把他們拘留在那裏。


    最後如何安置他們將是戰爭結束時考慮的問題,但這不是說他們將留居在被遣送去的地方或是他們應該去巴勒斯坦。今後凡屬抵達巴勒斯坦企圖非法入境者,將採取同樣行動來處理。非法移民傳送到模裏西斯。與此同時.第三艘非法移民船又於11月24日抵達海法港,因此,經決定將該船的乘客移到“佩特裏亞”號輪上,把它裝滿。但在25日,“佩特裏亞”號輪發生爆炸,船身傾側,一小時十五分鍾後沉入港口海底。船上一千五百名乘客大部分獲救,但有二百五十二人喪命,其中大多數是難民,還有一些英國警察。


    接著便發生了一場反對巴勒斯坦政府,特別是反對高級專員的猶太人群情昂激的運動,  12月19日,海法的移民機關被炸。一個調查委員會隨後查明,“佩特裏亞”號輪是由上煤時在煤裏安放的一枚炸彈炸毀的,船上至少有一人是同謀者。


    在恢復非法移民的同時,猶太復國主義的政治目標也有了新的重點。猶太復國主義的主力曾認為隻要托管國準許他們移民入境併購買土地以建立民族之家,也不過分強調其原來一貫強調的目的,即“把巴勒斯坦建成一個猶太共和國”,是為上策。在英軍正被用來擊破從1936年到1939年的阿拉伯叛亂的時候,急於要求建國,更是失策。但1939年12月17日,韋茨曼在英國海軍部卻對邱吉爾說,“戰後,我們想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有三四百萬猶太人的國家。”在通過土地轉讓條例以加強貫徹白皮242書使猶太人永遠處於少數地位的意圖之後不久,猶太人對建立共和國或國家的要求又被提到了突出地位。1940年10月11 日出版的《猶太復國主義評論》為慶祝(猶太)巴勒斯坦基金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刊登了一篇社論,題為“創建中的國家”;在同一期上,猶太代辦處執行委員會的成員之一塞利格?布羅代茨基教授寫道:“我們必須準備一項政策……賦予伊休夫和猶太人民在巴勒斯坦的民族地位和國家地位。”在12月6日出版的同一周刊中,一個巴勒斯坦猶太人茲維?瓦迪寫得更是直言不諱:還我巴勒斯坦,一個能容納所有希望在自由土地上過自由生活已渴不可耐的幾百萬猶太人的巴勒斯坦。至於那幾十萬住在周圍是人口稀少、土地廣闊的自由阿拉伯國家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將怎麽辦?我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也不能指望我們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不單是和我們有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時中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六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阿諾德·托因比並收藏戰時中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六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