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戰時中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六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由於戰時管製而形成的特殊局麵,引起了某些社會問題。首先,西方進口貨的價格盡管訂得很合理,它同當地的物價差距仍很大。對英、美出口商——和政府——來說,要把由此所得的利潤白白送給中東進口商,那是有點兒難以忍受的。但要採用徵收某種進口稅的辦法,又不能不開支巨額的管理費用。實際上,這項差額是給中東各政府和商人們中飽了。
更為嚴重的出難在於整個地區的西南部和東北部之間價格水平懸殊。商品很容易流向東北;但是,由於商品是那麽少而貨幣又不能兌換外匯,即使這種自然的流通也不能降低價格水平。因此,東北部所出現的剩餘物資幾乎都是賣不掉的。盡管英國政府為了小麥而焦急,盡管中東西南部的國家也迫切需要,但在澳大利亞小麥以二十五英鎊一噸運到亞丁市場時,就很難說服任何人以五十英鎊一噸來購買敘利亞1944年的剩餘穀物。1941年,在船舶最關緊要的時候,幾乎以任何財政上的代價來節省一條從澳大利亞開出的船隻都是值得的;但到1944年,地中海重新開放後,情況便有所不同了。這並不是一個孤立的情況。從1942年起,中東國家之間的貿易就遭遇到嚴重的障礙,而不是任何經濟或財政上的戲法能夠一顯神通使其重新活躍起來的。 第六節 戰時管製的末期
到1944年7月,進攻諾曼第的陣地已牢固地建立起來,俄國部隊正在東線窮追猛打德國人,這時是否還需要繼續在中東實行嚴格的進口管製,顯然就大成問題了。自然,許多企業巴不得中東補給中心早些結束。中東的進出口商和政府,盡管曾得到很多好處,但對於英、美使他們的經濟主權受到種種束縛也已忍無可忍,他們還一廂情願地以為隻要中東補給中心靠邊讓路,市上急需的各種貨色便會如潮湧來,應有盡有。此外,還有實力雄厚的美國工商界和實力不那麽雄厚的英國工商界都急著要在爭奪中東市場的一場大戰中趁早下手。最後,要把那整189個工作班子留在中東也越來越困難了,因為組成中東補給中心的骨幹的是現役軍人,他們都已開始到了該遣返回國的時候了。
其實,供應情況並不令人滿意,某些最嚴重的困難——例如,紡織品的供應——在1944年晚秋發生了。然而,已經作出的決定是要採取許多取消管製的措施。屬於共同儲備體製的大多數食物以及其他某些異常大宗的商品和“為數不多”的——其實是為數可觀的——幾種供應非常短缺的貨物仍由中東補給中心直接管製。至於其他商品,中東補給中心一律取消管製,聽憑中東各政府根據它們的願望去決定保留進口許可製度中的哪些部分——事實上,大多數政府都把這些權限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它們都把這些權限看作是實行經濟管製的無上法寶。
財政問題的重要性現在開始居於關鍵性的地位。戰爭期間,幾乎所有的中東國家都已積累起大宗的,有些甚至是巨額的英鎊結餘,而美元收入則根據協定都被英鎊區美元總庫吸收。現在它們堅決要求,將這些結餘予以解凍並分配大量美元定額。而英國財政部卻連這些要求的十分之一都無力滿足;1945年,協議談妥了,根據協議,埃及和其他一些非英管地區分到了一筆極其有限的美元定額。戰後的競爭年代開始了,同時,也開始了為重建戰後國際貿易製度而令人心煩的、進展緩慢的工作。在這種時候,指望本來是一個物資供應機構的中東補給中心還能作為一個英美合作的單位存在下去,已是毫無希望的了。要一個聯合機構公安排它的成員之間的競爭,這怎麽可能呢。非常時期過去了,適應非常時期的需要而產生的中東補給中心在管製與補給方麵的職能以及常駐大臣在軍事—政治方麵的職能也隨之消逝,但並不能因此就得出結論說,中東補給中心在為中東地區的農業和工業生活方麵所開闢的更有建設性的區域性的業務,也必然要成為畫餅。有一點是清楚的,無論如何也不能把這些東西強加於人;但是,英國的政策卻趨向於這樣一種設想,即按中東各國政府的意願,為其提供區域性的科學上和經濟上的諮詢業務,並繼續保持和發展由中東補給中心創始的一些合作嚐試。這項政策是要中東事務局來執行的,至於中東事務局成立的經過,這完全是屬於戰後的歷史了。到了1945年晚秋,常駐大臣辦公室撤銷了,中東補給中心也關門了。它在補給方麵的職能主要是移交給英國外交使團的商務秘書處,它在諮詢方麵的工作則交給了新成立的中東事務局:於是開始了中東的一個新篇章。
第七節 關於1941—1945年在中東
實施區域性經濟的幾點評論關於戰時中東的種種經濟問題,以上的敘述必然是不完善的、簡略的。常駐大臣辦公室、中東補給中心、三軍和中東各國政府處理的問題涉及到整個經濟生活。對於已經揭示的各種主要困難,尤為重要的是,各種可能發生的主要情況,上文所述,或許已經足夠使人略知梗概。對從這方麵的經驗中可以汲取的教訓試加評述,也許能有助於提供一個透徹的理解。
在政治上,中東處於一個關鍵的地位。該地區經濟上的不穩定,不僅危及戰時把它作為一個基地來使用的盟國部隊,而且對世界和平也是個持續的威脅。最近二十五年來,這個地區的社會、經濟問題已日益變得具有爆炸性。危險在於:人口迅速增長,而耕地麵積或其他生產資源卻沒有相應的增加;財富分配嚴重不均;以及行政當局的軟弱無能和貪汙腐化。生產資源的增加主要須靠農業;這意味著要進行一次農業改革,這種農業改革將掃除“封建”的土地占有製,並為充分開發土地資源謀取新的資金。在埃及,可耕地的範圍雖然受到硬性的限製,但敘利亞卻有大片地區可供更為正規、有效的耕種之用,中東的其他部分也有較小的這一類地區。整個地區的畜牧業可以大大地加以改進,而且,在許多情況下,耕種方法和使用的工具遠遠落後於西方標準。農業發展首先有賴於土地改革:其次,有賴於大大改進耕種者的健康水平和簡單的教育;第三,有賴於推廣科學技術和機械,但至少在頭兩個條件部分實現以前,這是不可能真正奏效的。
更為嚴重的出難在於整個地區的西南部和東北部之間價格水平懸殊。商品很容易流向東北;但是,由於商品是那麽少而貨幣又不能兌換外匯,即使這種自然的流通也不能降低價格水平。因此,東北部所出現的剩餘物資幾乎都是賣不掉的。盡管英國政府為了小麥而焦急,盡管中東西南部的國家也迫切需要,但在澳大利亞小麥以二十五英鎊一噸運到亞丁市場時,就很難說服任何人以五十英鎊一噸來購買敘利亞1944年的剩餘穀物。1941年,在船舶最關緊要的時候,幾乎以任何財政上的代價來節省一條從澳大利亞開出的船隻都是值得的;但到1944年,地中海重新開放後,情況便有所不同了。這並不是一個孤立的情況。從1942年起,中東國家之間的貿易就遭遇到嚴重的障礙,而不是任何經濟或財政上的戲法能夠一顯神通使其重新活躍起來的。 第六節 戰時管製的末期
到1944年7月,進攻諾曼第的陣地已牢固地建立起來,俄國部隊正在東線窮追猛打德國人,這時是否還需要繼續在中東實行嚴格的進口管製,顯然就大成問題了。自然,許多企業巴不得中東補給中心早些結束。中東的進出口商和政府,盡管曾得到很多好處,但對於英、美使他們的經濟主權受到種種束縛也已忍無可忍,他們還一廂情願地以為隻要中東補給中心靠邊讓路,市上急需的各種貨色便會如潮湧來,應有盡有。此外,還有實力雄厚的美國工商界和實力不那麽雄厚的英國工商界都急著要在爭奪中東市場的一場大戰中趁早下手。最後,要把那整189個工作班子留在中東也越來越困難了,因為組成中東補給中心的骨幹的是現役軍人,他們都已開始到了該遣返回國的時候了。
其實,供應情況並不令人滿意,某些最嚴重的困難——例如,紡織品的供應——在1944年晚秋發生了。然而,已經作出的決定是要採取許多取消管製的措施。屬於共同儲備體製的大多數食物以及其他某些異常大宗的商品和“為數不多”的——其實是為數可觀的——幾種供應非常短缺的貨物仍由中東補給中心直接管製。至於其他商品,中東補給中心一律取消管製,聽憑中東各政府根據它們的願望去決定保留進口許可製度中的哪些部分——事實上,大多數政府都把這些權限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它們都把這些權限看作是實行經濟管製的無上法寶。
財政問題的重要性現在開始居於關鍵性的地位。戰爭期間,幾乎所有的中東國家都已積累起大宗的,有些甚至是巨額的英鎊結餘,而美元收入則根據協定都被英鎊區美元總庫吸收。現在它們堅決要求,將這些結餘予以解凍並分配大量美元定額。而英國財政部卻連這些要求的十分之一都無力滿足;1945年,協議談妥了,根據協議,埃及和其他一些非英管地區分到了一筆極其有限的美元定額。戰後的競爭年代開始了,同時,也開始了為重建戰後國際貿易製度而令人心煩的、進展緩慢的工作。在這種時候,指望本來是一個物資供應機構的中東補給中心還能作為一個英美合作的單位存在下去,已是毫無希望的了。要一個聯合機構公安排它的成員之間的競爭,這怎麽可能呢。非常時期過去了,適應非常時期的需要而產生的中東補給中心在管製與補給方麵的職能以及常駐大臣在軍事—政治方麵的職能也隨之消逝,但並不能因此就得出結論說,中東補給中心在為中東地區的農業和工業生活方麵所開闢的更有建設性的區域性的業務,也必然要成為畫餅。有一點是清楚的,無論如何也不能把這些東西強加於人;但是,英國的政策卻趨向於這樣一種設想,即按中東各國政府的意願,為其提供區域性的科學上和經濟上的諮詢業務,並繼續保持和發展由中東補給中心創始的一些合作嚐試。這項政策是要中東事務局來執行的,至於中東事務局成立的經過,這完全是屬於戰後的歷史了。到了1945年晚秋,常駐大臣辦公室撤銷了,中東補給中心也關門了。它在補給方麵的職能主要是移交給英國外交使團的商務秘書處,它在諮詢方麵的工作則交給了新成立的中東事務局:於是開始了中東的一個新篇章。
第七節 關於1941—1945年在中東
實施區域性經濟的幾點評論關於戰時中東的種種經濟問題,以上的敘述必然是不完善的、簡略的。常駐大臣辦公室、中東補給中心、三軍和中東各國政府處理的問題涉及到整個經濟生活。對於已經揭示的各種主要困難,尤為重要的是,各種可能發生的主要情況,上文所述,或許已經足夠使人略知梗概。對從這方麵的經驗中可以汲取的教訓試加評述,也許能有助於提供一個透徹的理解。
在政治上,中東處於一個關鍵的地位。該地區經濟上的不穩定,不僅危及戰時把它作為一個基地來使用的盟國部隊,而且對世界和平也是個持續的威脅。最近二十五年來,這個地區的社會、經濟問題已日益變得具有爆炸性。危險在於:人口迅速增長,而耕地麵積或其他生產資源卻沒有相應的增加;財富分配嚴重不均;以及行政當局的軟弱無能和貪汙腐化。生產資源的增加主要須靠農業;這意味著要進行一次農業改革,這種農業改革將掃除“封建”的土地占有製,並為充分開發土地資源謀取新的資金。在埃及,可耕地的範圍雖然受到硬性的限製,但敘利亞卻有大片地區可供更為正規、有效的耕種之用,中東的其他部分也有較小的這一類地區。整個地區的畜牧業可以大大地加以改進,而且,在許多情況下,耕種方法和使用的工具遠遠落後於西方標準。農業發展首先有賴於土地改革:其次,有賴於大大改進耕種者的健康水平和簡單的教育;第三,有賴於推廣科學技術和機械,但至少在頭兩個條件部分實現以前,這是不可能真正奏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