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條約於1942年1月29日簽字,確立了以英國、蘇聯為一方和以波斯為另一方之間的同盟關係。英蘇兩140國共同並分別保證波斯領土完整、主權和政治獨立,並保護它不受任何外來侵略。它們和波斯井互相保證,在對外關係上不採取有損同盟條約另一簽字國或兩國的態度。凡和上述兩盟國都無外交關係的任何國家,波斯政府將不再與之保持外交關係(這不包括日本在內,因日本同蘇聯仍有外交關係)。波斯的武裝力量將不被要求參加反對任何外國的軍事行動,而隻要維持波斯境內的治安。


    波斯同意同盟國使用整個波斯的一切交通工具,必要時有權軍管,俾使一個盟國的軍隊和給養得以通過前往另一個盟國;並同意對它們取用物資、徵用勞力、維持和改善這方麵的交通運輸,給以一切便利。它將同兩國進行合作,建立和保持它們所需要的新聞檢查製度。在兩盟國和德國及其同夥(即目前已經或將來可能與兩盟國的任何一個國家作戰的所有國家)之間的戰事全部停止之後六個月內,兩盟國可在波斯保持它們認為必要的武裝力量。這些武裝力量的存在並不構成軍事占領,並盡可能不幹擾波斯政府機構、治安部隊、經濟生活、居民的正常遷移以及波斯法律的實施。兩盟國將盡其可能保障波斯經濟不受戰時困難影響,為此將與波斯政府進行協商。


    如果波斯不是向俄國輸送給養的要道,同盟國或許不會入侵這個國家。但另一方麵,德國第五縱隊的存在,已不僅是一個幹涉的藉口,它確實構成了真正的威脅。德國逐步向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滲透的後果,英國人是歷歷在目的,英國作戰部隊剛在伊拉克和敘利亞進行過戰役,至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第五縱隊在波斯製造的麻煩,英國中東問題的高級專家們還記憶猶新。入侵的主要責任是在國王禮薩,他同外國的外交代表向無直接聯繫——即使對可能向他提供有益忠告的中立國家的代表也是如此——而隻是聽取波斯大臣們的口頭匯報(他無閱讀能力),而這些大臣無疑地總是把那些可能使他大發雷霆的消息和意見說得緩和一些。因此,他耳目閉塞,獨斷獨行,對於同盟國消滅敵特的決心既盲然不察,對他本身絕不可能通過腐敗而親德的警察來控製這些敵特活動又無自知之明。所以,後來波斯人埋怨說,同盟國如果能使他麵對一份更明白無疑的最後通碟,那他(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者)很可能會及時屈服。這種指責幾乎肯定是無視於這位國王的斷絕言路和不近人情。


    第七章  從阿富汗驅逐軸心國僑民威廉?弗雷澤-泰特勒爵士


    (英國駐阿富汗公使,1935—1941年)


    1939年9月戰爭爆發後,阿富汗國王查希爾的政府宣布中立。這一舉不僅保持了阿富汗政府的對外關係,而且也適應了眼前的內部局勢。


    1935年,阿富汗遵照前國王納第爾的決定,正開始實施一個廣泛的工業發展綱要,並打算通過開發本國資源來穩定阿富汗的經濟。與此同時,還實施一項為一支小型機動部隊提供現代化裝備和運輸工具的重整軍備計劃。對這樣一個需要若幹年才能完成並花費國家開支好幾百萬英鎊的計劃,現有的本國資源無法提供資金,如果沒有外國顧問和技術人員的幫助,這項計劃也不可能完成。於是阿富汗政府求助於歐洲一些國家,主要是依靠大不列顛、德國和捷克斯洛伐克。那時英國政府感到無力提供他們所要求的信用貸款,但同意供給小型武器,後來又供給了一些飛機和教練人員。此外,在 1937年再提供142一筆五十萬英鎊用以購買機器的信用貸款。隨後,從規模巨大的斯科達兵工廠運來了機槍、部分榴彈炮和其他重炮。  1937年國際製裁解除之後,義大利在裝備和訓練阿富汗空軍方麵同英國展開了競爭。但阿富汗政府獲得的最巨大的援助則來自德國。德國政府願意承擔對一個幾乎不能提出,或者甚至無法提出確實償還保證的國家提供長期貸款的風險。他們給新創辦的紡織廠、水力發電廠提供高級機器,並且派遣艱苦耐勞、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前往安裝。他們建造橋樑並指導修築公路。在各類技術性工業方麵,他們同阿富汗人合辦了一個聯合公司。作為交換條件,他們接受阿富汗的原料,並為這些原料尋找歐洲市場。納粹分子在其他方麵也煞費昔心地討好阿富汗人。1936年在柏林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上,阿富汗的曲棍球隊和幾位高級官員居然成了德國政府的座上客。他們親眼目睹德國人所炫耀的效能和力量,回國時猶感到眼花綜亂。1938年,從柏林至喀布爾每周一班航空線的開航,使阿富汗人得以首次與歐洲建立直接聯繫,這也給德國在效能和友誼方麵帶來日益增長的聲譽。


    因此,  1939年戰爭爆發時,阿富汗政府感到處境為難。它的工業發展和重整軍備計劃正進入全麵鋪開階段。向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國訂購的大量材料已經運到,但還有許多要運來。紡織廠的工程僅完成一半,水力發電設施缺乏主要部件。而且存在著有槍無彈或有彈無槍的情況。要與德國斷交,那比什麽都要糟糕,至少要等到新近訂購的貨物全部交貨後再說。且不論政府的政策,阿寓汗人民的心裏也絕不願與發生衝突的任何一方結盟。他們的傳統敵人英國和俄國,即使說還沒有同他們處於交戰狀態,也所差無幾了。在英俄兩國中,他們更擔心的是俄國人。盡管他們看到英國人哪怕遭受一些挫折都會幸災樂禍,他們卻也害怕德國人取勝,如果這意味著俄國人也贏得勝利的活。同時,德國協助他們國家的發展已在阿富汗的大多數階級中產生了親軸心國的感情。然而這一切僅僅是情感而不是政策,而且也不大可能發展成為政策,如果英國能通情達理地行事的話。阿富汗政府在緊急時期,同別國一樣,必先考慮本國的利益;他們143的最終目標是保存自己,並盡可能繼續貫徹其對外政策,旨在使他們從事於國內發展工作的同時,維持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係。因此,他們宣布中立,並盡力保持中立。他們眼前最擔心的是俄國。他們驚恐萬狀地注視著俄國軍隊開進波蘭以及蘇聯政府對待巴爾幹各國和占領比薩拉比亞的方式。他們不問這些行動的防禦價值,而對蘇聯政府一旦決定與德國禍福相共後可能向他們提出同樣要求,感到憂心忡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時中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六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阿諾德·托因比並收藏戰時中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六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