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戰時中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六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但對韋維爾來說,事情並沒有這麽簡單,他在次日致電邱吉爾:
我認為,你們應該重視,在今後幾個月伊拉克的政局不利於我的情況下我們採取軍事行動的局限性。來自印度的部隊能夠確保巴斯拉,但是據我看來,他們不能向北挺進,除非得到當地居民和部族的充分合作。來自巴勒斯坦的部隊:可以解救哈巴尼亞,並固守從巴格達通往哈巴尼亞的通道,以防伊拉克人再度向哈巴尼亞進軍,但這支部隊不能在遭遇抵抗的情況下進入巴格達,或在那裏據守。……因此,為了避免在一個並非極端重要的地區進行重大的軍事行動,我仍然建議通過一切行得通的方法謀求政治解決。
對此,邱吉爾於9日答覆如下:
我們獲悉,拉希德?阿裏和他的黨羽正處於絕望的窘境中。不管這一情況如何,你仍須同他們奮戰。……在與哈巴尼亞的部隊會師後,你應該盡量利用當時的形勢,毫不遲疑地設法攻入巴格達,甚至不惜用一支人數很少的部隊,採用德軍慣於冒險而從中得利的那種行動。
除非拉希德?阿裏立即接受參謀長委員會電報中的條件,就談不到同他進行談判。這樣的談判隻會徒然耗時費日,而德國空軍則將在此期間到達。……當前你的任務是在巴格達建立一個友好的政府,並全力以赴地擊潰拉希德?阿裏的部隊。……關鍵在於行動,即機動縱隊的迅速推進以建立巴格達與巴勒斯坦之間的有效聯繫。此事一天也不能耽誤,因為德軍不久即將到來。
韋維爾能夠從巴勒斯坦抽調出來的唯一的機動部隊隻有一個旅團,外加三個外約旦邊防軍騎兵連和三百五十名阿拉伯軍團的士兵。即使是這支小部隊,為它提供足夠的運輸設備也遭遇到極大的困難,直到5月10日,它才越過伊拉克邊境。與此同時,應拉希德?阿裏的緊急要求,約有一百二十架德國飛機自5月12日起開始到達伊拉克,通過同維希政府作出的安排,這些飛機在途中使用了敘利亞的著陸場。德軍調不出更多的飛機,因為他們即將投入進攻克裏特島的戰鬥,這次戰個從5月20日進行到31日,使他們的“人員與飛機損失綦重,一蹶不振”,為此,敘利亞的軸心國委員會證用了自休戰以來一直堆存在敘利亞的法國戰爭物資,自5月16日起,有幾列車的物資從敘利亞取道阿勒頗和摩蘇爾運往伊拉克。然而,對伊拉克人來說,軸心國的這種援助是很不夠的;或許是為了鼓舞士氣,巴格達報紙和電台在5月15日宣布,剛同拉希德?阿裏政府建立外交關係的蘇聯政府已為伊拉克空軍招募俄國誌願兵。
從哈巴尼亞向前推進的英軍和阿拉伯軍團,由於敵人在幼發拉底河波口的 抵 抗 , 由 於 洪 水 泛 濫 , 同 時 也 由 於mvimage,mvimage, !03200150_0124_1.bmp}敵人對交通線的破壞而受到耽擱,但在5月30日進抵距巴格達不遠的地方。從軍事上說,這支部隊仍未脫離險境:它的實力隻有一千二百人,炮八門,幾輛裝甲車,後方的交通線應發可危,而且無險可守。另一方麵,伊拉克人在巴格達幾乎有一師之眾,並在英軍後方幼發拉底河畔的拉馬迪另有一支部隊。可是,伊拉克人大大地高估了英軍的實力,而且由於自己遭到重大傷亡而垂頭喪氣。拉希德?阿裏和支持他的人倉皇逃走,有的去土耳其,有的去波斯。以巴格達市長為首的治安委員會下令解散那些準軍事性的編製,向英國人乞降。英方提出的條件計有:把伊拉克的軍隊恢復到和平時期的常態,移交戰俘和拘留敵國國民。因為沒有經過正式宣戰,因此也就沒有什麽和平條件的問題:英國與伊拉克之間的關係繼續遵照1930年的條約處理,由印度調來的部隊則作為戰時守備部隊予以默認。已經隨同英國部隊從外約旦返回伊拉克的合法攝政和他的一部分大臣於6月1日到達巴格達。德國空軍使用過的摩蘇爾著陸場也已在德軍開往敘利亞之後收復。然而,秩序的恢復卻因6月1—2日夜間發生了一次巴格達猶太人區的大屠殺而受到妨礙。
當時在旁觀者看來,拉希德?阿裏的暴動好象是德國在中東展開大規模鉗形攻勢的北路行動的一部分,其南路是由隆美爾出兵昔蘭尼加。但是我們現在知道,那幾個月內,德國人主要考慮的是計劃中的入侵俄國。顯而易見,伊拉克戰火爆發時,德國人並沒有做好協助拉希德?阿裏的任何有效安排。如果德國人當初從希臘把可以調動的全部空軍立即支援而不是從事於征服克裏特島的話(5月15 日 到31 日,包括初期的空中轟炸),那末,英國人恢復伊拉克局勢的可能性是很微小的,哪怕是那些真正到達的德國飛機因為當地航空汽油的缺乏而受到掣時。但是,希特勒的視野局限於歐洲,他此刻正全神貫注於即將發動的入侵俄國,他曾想在德軍進抵馬塔潘角後,就停止巴爾幹戰役,頭腦裏當然不是從伊拉克出發來考慮問題。因此,德國同維希法國關於利用近東各國設施的談判一直要到拉希德?阿裏發動政變後四個星期方才開始,而已裏賓特洛甫於5月13 日會見墨索裏尼時所說的話顯得相當謹慎小心:“如果[從敘利亞或土耳其啟運的〕大宗武器能運抵伊拉克的話,把空運部隊調入該地區才有可能。”盡管沒有直接的證據,但看來德國在 1940—1941 年冬向拉希德?阿裏提供支援的建議,很可能同這個計劃有夫:占領直布羅陀並將英國人從當則正在受到雷德爾海軍上將進逼的地中海趕出去;後來即使由於希特勒決心進攻蘇聯而佛朗哥將軍的態度又是暖昧不明,這個計劃隻得作罷,但韋維爾在西部沙漠發動攻勢,義大利軍隊潰不成軍,為了分散英國在中東的資源實力而慫恿拉希德?阿裏行事,無疑仍然是有吸引力的一著,隨著拉希德?阿裏在1941年1月底建立獨裁統治的嚐試失敗後,外交主動權暫時轉到英國人手中;我們看到,盡管他們沒有立即以軍事力量支持這個主動權,但康沃利斯的任命以及艾登在3月份對陶菲克?蘇瓦伊迪的態度使拉希德?阿裏分明察覺,他再也不能坐失時機了。4月1日到 2 日的政變同德國人的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同隆美爾在昔蘭尼加的攻勢,究竟配合到什麽程度,現在還不得而知;但看來政變和哈巴尼亞之圍都是拉希德?阿裏被迫採取的行動,前者迫於康沃利斯的到來,後者迫於印度旅的登陸,而不是一個“宏偉計劃”的組成部分。總之,沒有證據可以表明德國人對伊拉克這次暴動所持的態度,除了把它看作是一個牽製性的可乘之機以外,還另有企圖;已經弄清楚的一點是,遲至希特勒發出5月25日第三十號命令的時候,伊拉克人之所以受到鼓勵,隻是為了他們具有同英國人搗亂的價值,好讓德國人放手入侵蘇聯。
我認為,你們應該重視,在今後幾個月伊拉克的政局不利於我的情況下我們採取軍事行動的局限性。來自印度的部隊能夠確保巴斯拉,但是據我看來,他們不能向北挺進,除非得到當地居民和部族的充分合作。來自巴勒斯坦的部隊:可以解救哈巴尼亞,並固守從巴格達通往哈巴尼亞的通道,以防伊拉克人再度向哈巴尼亞進軍,但這支部隊不能在遭遇抵抗的情況下進入巴格達,或在那裏據守。……因此,為了避免在一個並非極端重要的地區進行重大的軍事行動,我仍然建議通過一切行得通的方法謀求政治解決。
對此,邱吉爾於9日答覆如下:
我們獲悉,拉希德?阿裏和他的黨羽正處於絕望的窘境中。不管這一情況如何,你仍須同他們奮戰。……在與哈巴尼亞的部隊會師後,你應該盡量利用當時的形勢,毫不遲疑地設法攻入巴格達,甚至不惜用一支人數很少的部隊,採用德軍慣於冒險而從中得利的那種行動。
除非拉希德?阿裏立即接受參謀長委員會電報中的條件,就談不到同他進行談判。這樣的談判隻會徒然耗時費日,而德國空軍則將在此期間到達。……當前你的任務是在巴格達建立一個友好的政府,並全力以赴地擊潰拉希德?阿裏的部隊。……關鍵在於行動,即機動縱隊的迅速推進以建立巴格達與巴勒斯坦之間的有效聯繫。此事一天也不能耽誤,因為德軍不久即將到來。
韋維爾能夠從巴勒斯坦抽調出來的唯一的機動部隊隻有一個旅團,外加三個外約旦邊防軍騎兵連和三百五十名阿拉伯軍團的士兵。即使是這支小部隊,為它提供足夠的運輸設備也遭遇到極大的困難,直到5月10日,它才越過伊拉克邊境。與此同時,應拉希德?阿裏的緊急要求,約有一百二十架德國飛機自5月12日起開始到達伊拉克,通過同維希政府作出的安排,這些飛機在途中使用了敘利亞的著陸場。德軍調不出更多的飛機,因為他們即將投入進攻克裏特島的戰鬥,這次戰個從5月20日進行到31日,使他們的“人員與飛機損失綦重,一蹶不振”,為此,敘利亞的軸心國委員會證用了自休戰以來一直堆存在敘利亞的法國戰爭物資,自5月16日起,有幾列車的物資從敘利亞取道阿勒頗和摩蘇爾運往伊拉克。然而,對伊拉克人來說,軸心國的這種援助是很不夠的;或許是為了鼓舞士氣,巴格達報紙和電台在5月15日宣布,剛同拉希德?阿裏政府建立外交關係的蘇聯政府已為伊拉克空軍招募俄國誌願兵。
從哈巴尼亞向前推進的英軍和阿拉伯軍團,由於敵人在幼發拉底河波口的 抵 抗 , 由 於 洪 水 泛 濫 , 同 時 也 由 於mvimage,mvimage, !03200150_0124_1.bmp}敵人對交通線的破壞而受到耽擱,但在5月30日進抵距巴格達不遠的地方。從軍事上說,這支部隊仍未脫離險境:它的實力隻有一千二百人,炮八門,幾輛裝甲車,後方的交通線應發可危,而且無險可守。另一方麵,伊拉克人在巴格達幾乎有一師之眾,並在英軍後方幼發拉底河畔的拉馬迪另有一支部隊。可是,伊拉克人大大地高估了英軍的實力,而且由於自己遭到重大傷亡而垂頭喪氣。拉希德?阿裏和支持他的人倉皇逃走,有的去土耳其,有的去波斯。以巴格達市長為首的治安委員會下令解散那些準軍事性的編製,向英國人乞降。英方提出的條件計有:把伊拉克的軍隊恢復到和平時期的常態,移交戰俘和拘留敵國國民。因為沒有經過正式宣戰,因此也就沒有什麽和平條件的問題:英國與伊拉克之間的關係繼續遵照1930年的條約處理,由印度調來的部隊則作為戰時守備部隊予以默認。已經隨同英國部隊從外約旦返回伊拉克的合法攝政和他的一部分大臣於6月1日到達巴格達。德國空軍使用過的摩蘇爾著陸場也已在德軍開往敘利亞之後收復。然而,秩序的恢復卻因6月1—2日夜間發生了一次巴格達猶太人區的大屠殺而受到妨礙。
當時在旁觀者看來,拉希德?阿裏的暴動好象是德國在中東展開大規模鉗形攻勢的北路行動的一部分,其南路是由隆美爾出兵昔蘭尼加。但是我們現在知道,那幾個月內,德國人主要考慮的是計劃中的入侵俄國。顯而易見,伊拉克戰火爆發時,德國人並沒有做好協助拉希德?阿裏的任何有效安排。如果德國人當初從希臘把可以調動的全部空軍立即支援而不是從事於征服克裏特島的話(5月15 日 到31 日,包括初期的空中轟炸),那末,英國人恢復伊拉克局勢的可能性是很微小的,哪怕是那些真正到達的德國飛機因為當地航空汽油的缺乏而受到掣時。但是,希特勒的視野局限於歐洲,他此刻正全神貫注於即將發動的入侵俄國,他曾想在德軍進抵馬塔潘角後,就停止巴爾幹戰役,頭腦裏當然不是從伊拉克出發來考慮問題。因此,德國同維希法國關於利用近東各國設施的談判一直要到拉希德?阿裏發動政變後四個星期方才開始,而已裏賓特洛甫於5月13 日會見墨索裏尼時所說的話顯得相當謹慎小心:“如果[從敘利亞或土耳其啟運的〕大宗武器能運抵伊拉克的話,把空運部隊調入該地區才有可能。”盡管沒有直接的證據,但看來德國在 1940—1941 年冬向拉希德?阿裏提供支援的建議,很可能同這個計劃有夫:占領直布羅陀並將英國人從當則正在受到雷德爾海軍上將進逼的地中海趕出去;後來即使由於希特勒決心進攻蘇聯而佛朗哥將軍的態度又是暖昧不明,這個計劃隻得作罷,但韋維爾在西部沙漠發動攻勢,義大利軍隊潰不成軍,為了分散英國在中東的資源實力而慫恿拉希德?阿裏行事,無疑仍然是有吸引力的一著,隨著拉希德?阿裏在1941年1月底建立獨裁統治的嚐試失敗後,外交主動權暫時轉到英國人手中;我們看到,盡管他們沒有立即以軍事力量支持這個主動權,但康沃利斯的任命以及艾登在3月份對陶菲克?蘇瓦伊迪的態度使拉希德?阿裏分明察覺,他再也不能坐失時機了。4月1日到 2 日的政變同德國人的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同隆美爾在昔蘭尼加的攻勢,究竟配合到什麽程度,現在還不得而知;但看來政變和哈巴尼亞之圍都是拉希德?阿裏被迫採取的行動,前者迫於康沃利斯的到來,後者迫於印度旅的登陸,而不是一個“宏偉計劃”的組成部分。總之,沒有證據可以表明德國人對伊拉克這次暴動所持的態度,除了把它看作是一個牽製性的可乘之機以外,還另有企圖;已經弄清楚的一點是,遲至希特勒發出5月25日第三十號命令的時候,伊拉克人之所以受到鼓勵,隻是為了他們具有同英國人搗亂的價值,好讓德國人放手入侵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