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戰時中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六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根顯然暴露出兩大問題;……第一,中東總司令……應盡可能減輕他的行政管理方麵的負擔,特別是補給問題。第二,政治和軍事已千絲萬縷地糾纏在一起,因此,在處理整個中東問題時需要某種協調的因素。
結果是在1941年6月29日任命了一位負責中東事務的國務大臣,並設立了中東補給中心。而在將近一年以前,邱吉爾在“不列顛之戰”期間作出果敢的決定,派兵增援中東,使之成為主要戰場之際,竟沒有任命一位大臣,這是一件憾事。如果1941年德國人對中東地區展開大規模的進攻,英國的資源無論如何也不足以用來進行抵擋,這是千真萬確的;但是如果英國早日在開羅派駐一位國務大臣,至少可以保證與倫敦保持更有效的聯絡,勝過艾登在1940年底和1941年初先後訪問開羅,而且常駐大臣的意見也許多少可以有助於設法避免1941年春天受命於倫敦把資源和力量分散的做法,那種做法是危險的,看來是英國戰時中東政策中最嚴重的錯誤。
其他在細節上的錯誤無疑是有的,雖然對於許多問題都還沒有發表過官方的說明,同那些比較不負責任的批評進行抗辯。猶太復國主義和自由法國的要求何以會從屬於一項安撫大多數阿拉伯人的政策,其原因己如上述,抱不滿情緒的有關各方指責英國官方政策無理偏愛阿拉伯人,這是難以令人信服的。若說有一些英國文武官員——般不是位居顯要的——或者出於感情用事,或者出於利己主義而對阿拉伯人關心,這是無可否認的;但是批評英國的人對於有人也如此對待猶太復國主義和法國,卻不置一辭。有人揣度,阿拉伯統一運動和阿拉伯聯盟都是英國人搞的花樣,這種說法是荒謬的,因為英國的政策隻限於順應政治上活躍的阿拉伯人的趨勢,並設法使他們對較為過度的激情有所節製,僅此而已。艾登在1941年5月29日的著名偽聲明中,表示同情阿拉伯的統一;繼而又保證敘利亞和黎巴嫩的獨立,他的首要企圖是為了在當時千鈞一髮的戰略形勢下安撫溫和的民族主義者,同時也是默認由於一年以前未能對他們作出某種讓步,才給了伊拉克的極端分子可乘之機。英國的某些有關方麵(雖然也不是最富有經驗的方麵)或許還存過這樣的希望,對他們表示這樣的同情之心,加上英國人對1943年和1945年敘利亞和黎巴嫩的獨立又給予不可缺少的支持,阿拉伯聯盟在戰後定會支持英國的政策作為報答;因為,飛機航程的日益增大雖使英國不再象過去那樣迫切需要占有中東基地,以維護其帝國交通線,但是這個區域擁有全世界業經查明的石油蘊藏的百分之四十二,這一發現又終將使它保持戰後世界戰略中心之一的地位。然而,這一批樂天派卻沒有認識到民族主義的慾壑難填;沒有認識到那些阿拉伯溫和派盡管珍惜同英國人的關係,也重視英國人的支持,可就是無力抵擋不負責任的報紙和街頭的勢力;而且他們怎麽也沒有充分認識到,他們前前後後對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所承擔的種種義務都會象一張張空頭支票那樣由簽發者自食其果。
第五章 美 國
馬爾他島距離紐約為地球圓周的四分之一,馬斯喀特與舊金山之間的距離則足有半個地球。美國在中東歷時較久的利益,即它的教育與傳教設施,兩者均非政治性質,它新近在波斯灣地區取得的石油特許權,在大戰爆發時還處於萌芽狀態。因此,美國政府在此階段甘願讓英國在這個地區的政治中執牛耳,雖然美國駐伊拉克和黎巴嫩的兩位公使分別在1941年4—5月以及1943年11月的政治危機中都曾立過大功。
美國空軍自1942年夏天起就一直在中東作戰,然而它在這一戰區的主要戰略作用還在於非它莫屬的補給工作。 1941年,它開始運來了租借物資的供應。1942年底,它接管了經過波斯通往蘇聯的補給路線,並作了很大的擴充。它在中東補給中心的活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要是沒有它的出口物資和海運,這個地區的民間經濟勢必陷於混亂。美中不足的是,軸心國的軍隊一經被逐出北非之後,“經濟人”的念頭就開始從打贏這場戰爭轉到爭奪戰後市場上去了。美國嚮往中東對它的出口“門戶開放”,英國則希望把中東補給中心的區域計劃工作延續到戰後時期,這就發生了衝突,英鎊區遂被猜疑為限製美國競爭的人為的手段。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情形一樣,西半球對石油資源的巨大需求在美國造成了過分的擔心。英國在波斯享有開採特許權的大量蘊藏,令人垂涎三尺,它還為此蒙受了囤積居奇的惡名;根據美國政府自己提出的要求,英國為彌補伊本?沙特預算中的赤字挑著較重的擔子,美國石油界的某些人士卻為此而產生了毫無根據的猜疑,擔心英國會竊取他們手中的無比寶貴的阿拉伯特許權。1944年,在當地發生的雙方人員之間的衝突導致了美國國務院和英國外交部之間的外交爭執,兩國各自調換了駐吉達的公使。到了1943年,羅斯福顯然採取了一條獨具一格的“反帝”路線。對年輕的民族主義統治者,如摩洛哥的素丹和波斯國王穆罕默德?禮薩所提出的要求,說他們的國家應該擺脫“帝國主義的”條約和特許權,戰後應藉助美國的財政和技術支援進行開發等等,他都欣然傾聽。美國政府雖然尚未感到有必要發展一項連貫一致的中東政策,美國的工商業者此時卻已對這個地區尚未開發的經濟資源垂涎欲滴,因此總統“反帝”興趣的實質,也許未必如他自己想像的那樣大公無私。不知箇中奧秘的觀察者未能洞悉的一點是,事實上,大戰期間美國在中東的利益已有巨大的發展,所以當時它不得不破題兒第一道組織一個中東專家班子,此中人選起初大半是從它在那裏的教育機構的人員中物色的伎伎者。但是,英美之間的和諧一致,在邱吉爾和羅斯福的支持下,延伸到了巴勒斯坦問題,他們兩人都想借重伊本?沙特來扭轉局麵,排難解紛,無奈未能實現。這個問題之所以成為1944年總統選舉中的一個因素,是由於美國的五百萬猶太人(其中約有半數住在紐約州)對於黨務主管人有重大關係。然而,羅斯福的政治練達,國務院和陸軍部的勉力從事,使此事得免成為戰時的一件美英爭端;但是他們也隻能拖延一些時日,等到一個許了重願的工黨政府在英國上台和杜魯門政府草率進行幹預(至少英國人有這樣的看法),這個本來已屬棘手的“三方麵的問題”變成了馬克斯三兄弟的驚險萬狀的場麵在現實世界的無情搬演。
結果是在1941年6月29日任命了一位負責中東事務的國務大臣,並設立了中東補給中心。而在將近一年以前,邱吉爾在“不列顛之戰”期間作出果敢的決定,派兵增援中東,使之成為主要戰場之際,竟沒有任命一位大臣,這是一件憾事。如果1941年德國人對中東地區展開大規模的進攻,英國的資源無論如何也不足以用來進行抵擋,這是千真萬確的;但是如果英國早日在開羅派駐一位國務大臣,至少可以保證與倫敦保持更有效的聯絡,勝過艾登在1940年底和1941年初先後訪問開羅,而且常駐大臣的意見也許多少可以有助於設法避免1941年春天受命於倫敦把資源和力量分散的做法,那種做法是危險的,看來是英國戰時中東政策中最嚴重的錯誤。
其他在細節上的錯誤無疑是有的,雖然對於許多問題都還沒有發表過官方的說明,同那些比較不負責任的批評進行抗辯。猶太復國主義和自由法國的要求何以會從屬於一項安撫大多數阿拉伯人的政策,其原因己如上述,抱不滿情緒的有關各方指責英國官方政策無理偏愛阿拉伯人,這是難以令人信服的。若說有一些英國文武官員——般不是位居顯要的——或者出於感情用事,或者出於利己主義而對阿拉伯人關心,這是無可否認的;但是批評英國的人對於有人也如此對待猶太復國主義和法國,卻不置一辭。有人揣度,阿拉伯統一運動和阿拉伯聯盟都是英國人搞的花樣,這種說法是荒謬的,因為英國的政策隻限於順應政治上活躍的阿拉伯人的趨勢,並設法使他們對較為過度的激情有所節製,僅此而已。艾登在1941年5月29日的著名偽聲明中,表示同情阿拉伯的統一;繼而又保證敘利亞和黎巴嫩的獨立,他的首要企圖是為了在當時千鈞一髮的戰略形勢下安撫溫和的民族主義者,同時也是默認由於一年以前未能對他們作出某種讓步,才給了伊拉克的極端分子可乘之機。英國的某些有關方麵(雖然也不是最富有經驗的方麵)或許還存過這樣的希望,對他們表示這樣的同情之心,加上英國人對1943年和1945年敘利亞和黎巴嫩的獨立又給予不可缺少的支持,阿拉伯聯盟在戰後定會支持英國的政策作為報答;因為,飛機航程的日益增大雖使英國不再象過去那樣迫切需要占有中東基地,以維護其帝國交通線,但是這個區域擁有全世界業經查明的石油蘊藏的百分之四十二,這一發現又終將使它保持戰後世界戰略中心之一的地位。然而,這一批樂天派卻沒有認識到民族主義的慾壑難填;沒有認識到那些阿拉伯溫和派盡管珍惜同英國人的關係,也重視英國人的支持,可就是無力抵擋不負責任的報紙和街頭的勢力;而且他們怎麽也沒有充分認識到,他們前前後後對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所承擔的種種義務都會象一張張空頭支票那樣由簽發者自食其果。
第五章 美 國
馬爾他島距離紐約為地球圓周的四分之一,馬斯喀特與舊金山之間的距離則足有半個地球。美國在中東歷時較久的利益,即它的教育與傳教設施,兩者均非政治性質,它新近在波斯灣地區取得的石油特許權,在大戰爆發時還處於萌芽狀態。因此,美國政府在此階段甘願讓英國在這個地區的政治中執牛耳,雖然美國駐伊拉克和黎巴嫩的兩位公使分別在1941年4—5月以及1943年11月的政治危機中都曾立過大功。
美國空軍自1942年夏天起就一直在中東作戰,然而它在這一戰區的主要戰略作用還在於非它莫屬的補給工作。 1941年,它開始運來了租借物資的供應。1942年底,它接管了經過波斯通往蘇聯的補給路線,並作了很大的擴充。它在中東補給中心的活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要是沒有它的出口物資和海運,這個地區的民間經濟勢必陷於混亂。美中不足的是,軸心國的軍隊一經被逐出北非之後,“經濟人”的念頭就開始從打贏這場戰爭轉到爭奪戰後市場上去了。美國嚮往中東對它的出口“門戶開放”,英國則希望把中東補給中心的區域計劃工作延續到戰後時期,這就發生了衝突,英鎊區遂被猜疑為限製美國競爭的人為的手段。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情形一樣,西半球對石油資源的巨大需求在美國造成了過分的擔心。英國在波斯享有開採特許權的大量蘊藏,令人垂涎三尺,它還為此蒙受了囤積居奇的惡名;根據美國政府自己提出的要求,英國為彌補伊本?沙特預算中的赤字挑著較重的擔子,美國石油界的某些人士卻為此而產生了毫無根據的猜疑,擔心英國會竊取他們手中的無比寶貴的阿拉伯特許權。1944年,在當地發生的雙方人員之間的衝突導致了美國國務院和英國外交部之間的外交爭執,兩國各自調換了駐吉達的公使。到了1943年,羅斯福顯然採取了一條獨具一格的“反帝”路線。對年輕的民族主義統治者,如摩洛哥的素丹和波斯國王穆罕默德?禮薩所提出的要求,說他們的國家應該擺脫“帝國主義的”條約和特許權,戰後應藉助美國的財政和技術支援進行開發等等,他都欣然傾聽。美國政府雖然尚未感到有必要發展一項連貫一致的中東政策,美國的工商業者此時卻已對這個地區尚未開發的經濟資源垂涎欲滴,因此總統“反帝”興趣的實質,也許未必如他自己想像的那樣大公無私。不知箇中奧秘的觀察者未能洞悉的一點是,事實上,大戰期間美國在中東的利益已有巨大的發展,所以當時它不得不破題兒第一道組織一個中東專家班子,此中人選起初大半是從它在那裏的教育機構的人員中物色的伎伎者。但是,英美之間的和諧一致,在邱吉爾和羅斯福的支持下,延伸到了巴勒斯坦問題,他們兩人都想借重伊本?沙特來扭轉局麵,排難解紛,無奈未能實現。這個問題之所以成為1944年總統選舉中的一個因素,是由於美國的五百萬猶太人(其中約有半數住在紐約州)對於黨務主管人有重大關係。然而,羅斯福的政治練達,國務院和陸軍部的勉力從事,使此事得免成為戰時的一件美英爭端;但是他們也隻能拖延一些時日,等到一個許了重願的工黨政府在英國上台和杜魯門政府草率進行幹預(至少英國人有這樣的看法),這個本來已屬棘手的“三方麵的問題”變成了馬克斯三兄弟的驚險萬狀的場麵在現實世界的無情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