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以生氣和死氣說明萬事萬物:稱血氣方剛、誌氣高昂的人為有生氣;稱精神頹廢、情緒低落的人為死氣沉沉;稱草木茂盛、水土肥美之地為有生氣;稱光山禿嶺、草木枯萎之地為死氣;稱和煦的春風為生氣;稱寒冷的北風為死氣。這樣一些概念是正確的,無可非議。


    歷代的術數家給“生氣死氣”附會了迷信的色彩,以唯心的觀點說明氣與人的關係,這是應當批判的。以風水術為例:


    喪葬看陰宅風水,就是選擇有生氣之地。郭璞在《葬經》中試圖解釋葬者與生氣的關係:“葬者,乘生氣也。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平地中而為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內骨,以蔭所生之道也。經雲: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以銅山西崩,靈鍾東應;木華於春,栗芽於室。氣行平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丘隴之骨,風阜之支,氣之所隨。”人死之後,無知無覺,哪裏還能感受到什麽生氣、死氣?以“銅山西崩,靈鍾東應”的物理現象論證人死後可以感應至地氣,這完全是荒謬的類比,絕不可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風水先生相陽宅,也講究生氣和死氣。《黃帝宅經》雲:“每年有十二月,每月有生氣死氣之位……正月生氣在子癸,死氣在午丁;二月生氣在醜艮,死氣在未坤;三月生氣在寅甲,死氣在申庚;四月生氣在卯乙,死氣在酉辛;五月生氣在辰巽,死氣在戌幹;六月生氣在巳丙,死氣在亥壬;七月生氣在午丁,死氣在子癸;八月生氣在未坤,死氣在醜艮;九月生氣在申庚,死氣寅甲;十月生氣在酉辛,死氣在卯乙,十一月生氣在戌幹,死氣在辰巽;十二月生氣在亥壬,死氣在巳丙。”這就是說,時間不同,則生氣和死氣的方位就不同。至於什麽是生氣?什麽是死氣、為什麽生氣和死氣的方位會發生變化?這些問題,迷信的觀點都沒有解釋,也解釋不清楚。


    相人術的內容之一是相氣,認為氣是形相的根本,決定性情和福壽。氣來源於三個方麵,一是稟承天地陰陽五得之氣,與生俱來;二是後天的調攝修養;三是外界環境的薰陶。氣表現在精神狀態、骨骼結構、聲音素質、麵部色澤中。氣有清濁、強弱、順逆、厚薄、沉浮、緩急、舒結、靜躁之別。《冰鑒·氣色》雲:“人以氣為主,於內為精神,於外為氣色。有終身之氣色:少淡、長明、壯艷、老素是也。有一年之氣色:春青、夏綠、秋黃、冬白是也。有一月之氣色:朔後森發,望後隱躍是也。有一日之氣色:早青、晝滿、晚停、暮靜是也。”


    十二 養生術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怎樣才能健身延年?先民在探討這個問題的實踐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和方法,這就是養生術。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其書有《養生主》篇,有文雲:“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養生的內容很廣泛,主要包括:


    養內:調養內髒。


    養外:保護肌膚。


    養心:頤養心神。


    養氣:保存元氣。


    養生術以人為中心,認為人是自然界最可寶貴的。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雲:“天地之性,惟人為貴,人之可貴,莫貴於生。”這樣一種人本思想是正確的。


    養生術主張遵循自然法則,即道法自然。《莊子·養生主》雲:“人之養生亦當如是,遊於空虛之境,順於自然之理。”


    養生術強調主觀能動性,生命的長短不僅取決於自然,還取決於調養得法。曹操有詩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養生術就是頤養之術,有起居之道、飲食之道、房中之道、精神之道、醫藥之道、為人之道。


    保健功是二千多年來養生經驗的總結,從葛洪、陶弘景、蘇軾、陳摶,到明清的高濂、曹庭棟都很提倡這套功法。他們的功法大同小異,不外乎從上到下依次活動身體。我總結歸納為以下方式:


    擦發。發宜常梳常擦。發為血之餘,擦發可使頭髮變黑,精神爽朗。


    擦麵。擦麵可以活動血脈,保護皮膚。先將手搓熱,用雙手後麵輕輕擦撫。俗稱“修天庭”。《雜病源流犀燭·麵部病源流》雲:“熱摩手心,頻拭額上,謂之修天庭。連髮際,二三七遍,麵上自然光澤,所謂手宜在麵是也。”《理論駢文》亦雲:“麵屬陽明胃,晨起擦麵,非徒為光澤也,和氣血而昇陽益胃也。”


    護目。護目有兩種方式,一是上下左右轉動眼球,使眼部神經得到鍛鍊,並可以加強血液循環。二是熨目。搓熱兩手,熨摩雙眼,有去翳、活血、祛風的功效,也可以防止近視和青光。


    擦鼻。按摩鼻樑和鼻翼,或用左右手的大拇指指背上下摩擦鼻翼,可以治鼻炎、驅風寒。《理論駢文》:“以中指於鼻樑及鼻翼兩邊揩二十遍,令表裏俱熱,所謂灌溉中州,以潤於肺也。”中州即鼻樑,因其在麵部之中。


    擦耳。雙手按壓和擦撫雙耳,一上一下。《登真隱訣》卷中:“耳欲得數按抑其左右,亦令人聰徹,所謂營治城廓也。”耳為麵部邊緣,故稱城廓。擦耳可以活血醒腦,以防聾聵,以補腎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方士的歷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玉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玉德並收藏方士的歷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