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蠱之術在戰國就產生了。戰國人託名呂望編撰的《六韜》有文:“偽方異伎,巫蠱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
漢武帝時發生了歷史上最大一次巫蠱案獄,死者數萬人,《漢書·武帝紀》、《漢書·江充傳》作了詳盡的記述。
發氣禁架術是古代的一種巫術,相當於現代的氣功師發外氣,用氣去改變事物的狀態。
《後漢書·方術列傳》記載閩中(今福建泉州)人徐登擅長禁架。徐登“本女子,化為丈夫”。他發氣時“禁溪水,水為不流”。他“貴尚清儉,禮神唯以東流水為酌,削桑皮為脯。但行禁架,所療皆除”。
徐登的弟子趙炳也擅長禁架,“禁枯樹,樹即生荑”。“又嚐臨水求度,船人不和之,炳乃張蓋坐其中,長嘯呼風,乩流而濟。”
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也記載“道人趙炳,以氣禁人,人不能超。禁虎,虎伏地,低頭閉目,便可執縛。以大釘釘柱,人尺許,以氣吹之,釘即躍出射去如弩箭之發”(見《後漢書·方術列傳》注)。
葛洪特別相信禁架術。他在《抱樸子·登涉》記載術士煉丹,以吹氣或意念禁蛇,“未入山,當預止於家,先學作禁法,思日月及朱雀玄龍、青武、白虎,以衛其身。乃行至山林草木中,左取三口氣閉之,以吹山草,意思令此氣赤色如雲霧,彌滿數十裏中。”
葛洪在《抱樸子·至理》中對禁架術有一段很精采的長篇敘述:“吳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驗,多氣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與病人同床而已不染。又以群從行數十人,皆使無所畏,此是氣可以禳天災也。或有邪魅山精,侵犯人家,以瓦石擲人,以火燒人屋舍,或形見往來,或但聞其聲音言語,而善禁者以氣禁之,皆即絕,此是氣可以禁鬼神也。入山林多溪毒蝮蛇之地,凡人暫經過,無不中傷,而善禁者以氣禁之,能辟方數十裏上,伴倡皆使無為害者。又能禁虎豹及蛇蟶,皆悉令伏不能起。以氣禁金瘡,血即登止。又能續骨連筋。以氣禁白刃,則可蹈之不傷,刺之不入,若人為蛇虺所中,以氣禁之則立愈。近世左慈,趙明等,以氣禁水,水為之逆流一二丈……大氣出於形,用之其效至此,何疑不可絕穀治病。延年養性乎?”
二 扶乩請神
扶乩,又稱扶箕、扶鸞,是一種請“神”的迷信活動。
扶乩請的神是紫姑,紫姑是傳聞中的廁神,善於占卜。南朝宗懍在《荊楚見時記》記載每年正月十五日,“其夕迎紫姑,以卜巫女、何仙”。
扶乩的方法是用乩筆在沙盤上寫字。乩筆就是兩根小木棒,釘成丁字形。沙盤是簸箕上放沙或米。進行扶乩活動時,燒香點燭,請神下凡,讓乩筆在沙盤上抖動。巫師就根據沙盤上的圖形說出是某詞某句,根據這個詞句預測吉凶。各地區各時期的扶乩方法大同小異。
宋代民間流行扶乩,以文為盛。陸遊在《箕卜》詩描述說:“孟春百草靈,古俗迎紫姑。廚中取竹箕,冒以婦裙襦。豎子夾相持,插筆祝其書。俄若有物評,對不順臾,豈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娛。”陸遊以扶乩作為娛樂,一笑了之。扶乩的興起與科舉有關,讀書人臨考前心中空虛,就以扶乩祈求神示,陸遊在詩中說的“豈必考中否”就是預測科舉事。
古代學子以乩仙示題。《子不語》卷二十一記載了二樁偶合之事:“康熙戊辰會試,舉子求乩仙示題,乩仙書‘不知’二字。舉子再拜,求曰:‘豈有神仙而不知之理?’乩仙乃大書曰:‘不知不知又不知。’眾人大笑,以仙為無知也,是科題乃‘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三節。又甲午試前,秀才求乩仙示題,仙書‘不可語’三字。眾秀才若求不已,乃書曰:‘正在不可語上。’眾愈不解,再求仙明示之,仙書一‘署’字,再叩之,則不應矣。已而題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一章。”乩仙的手法很模糊,這是其高明處。學子很會聯想,以“不知”為“不知命”,以“不可語”為“不如好之”,“署”是四個“者”,這些都與考題應驗了。如果實在應驗不上,乩仙說的“不知”、“不可語”也算是實話。
學子還以扶乩問前程。《閱微草堂筆記》卷四記載:“姚安公未第時,遇扶乩者,問有無功名。判曰:‘前程萬裏。’又問登第當在何年。判曰:‘登第卻須候一萬年。’意謂或當由別途進身。及癸巳萬壽恩科登第,方司萬年之說。後官雲南姚安府知府,乞養歸,遂未再出,並前程萬裏之說變驗。”乩仙說:“萬年。”可以作多種解釋,遙遠無期;此途不能;萬歲(皇帝)開恩之時,因此求仙者必然可以與其中的一種解釋巧合。紀昀對這個故事論述說:“大抵幻術多手法捷巧……所謂鬼不自靈待人而靈也。蓍龜本枯草朽甲,而能知人吉凶,亦待人而靈耳。”
扶乩還教人們如何處世,戒貪、克淫,以謹慎行事。《閱微草堂筆記》卷十記載:“海寧陳文勤公言:昔在人家遇扶乩,降壇者安溪李文貞公也。公拜問涉世之道,文貞判曰:‘得意時毋太快意,失意時毋太快口,則永保終吉。’公終身誦之。”由此可見,扶乩有時並不全是迷信。扶乩在明代最流行。《山西通誌》記載:“太原府純陽宮在貢院東天衢,明萬曆年建。凡起造規劃,偕仙乩布置。內八封樓、降筆樓,亭洞幽雅,俱非人思意所及。即對額皆乩筆所題,碑記乃李太白乩筆也。用醉翁亭體,文甚奇俊。”乩仙成了建築師,李白成了乩仙,亭宇成了扶乩的產物。
漢武帝時發生了歷史上最大一次巫蠱案獄,死者數萬人,《漢書·武帝紀》、《漢書·江充傳》作了詳盡的記述。
發氣禁架術是古代的一種巫術,相當於現代的氣功師發外氣,用氣去改變事物的狀態。
《後漢書·方術列傳》記載閩中(今福建泉州)人徐登擅長禁架。徐登“本女子,化為丈夫”。他發氣時“禁溪水,水為不流”。他“貴尚清儉,禮神唯以東流水為酌,削桑皮為脯。但行禁架,所療皆除”。
徐登的弟子趙炳也擅長禁架,“禁枯樹,樹即生荑”。“又嚐臨水求度,船人不和之,炳乃張蓋坐其中,長嘯呼風,乩流而濟。”
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也記載“道人趙炳,以氣禁人,人不能超。禁虎,虎伏地,低頭閉目,便可執縛。以大釘釘柱,人尺許,以氣吹之,釘即躍出射去如弩箭之發”(見《後漢書·方術列傳》注)。
葛洪特別相信禁架術。他在《抱樸子·登涉》記載術士煉丹,以吹氣或意念禁蛇,“未入山,當預止於家,先學作禁法,思日月及朱雀玄龍、青武、白虎,以衛其身。乃行至山林草木中,左取三口氣閉之,以吹山草,意思令此氣赤色如雲霧,彌滿數十裏中。”
葛洪在《抱樸子·至理》中對禁架術有一段很精采的長篇敘述:“吳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驗,多氣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與病人同床而已不染。又以群從行數十人,皆使無所畏,此是氣可以禳天災也。或有邪魅山精,侵犯人家,以瓦石擲人,以火燒人屋舍,或形見往來,或但聞其聲音言語,而善禁者以氣禁之,皆即絕,此是氣可以禁鬼神也。入山林多溪毒蝮蛇之地,凡人暫經過,無不中傷,而善禁者以氣禁之,能辟方數十裏上,伴倡皆使無為害者。又能禁虎豹及蛇蟶,皆悉令伏不能起。以氣禁金瘡,血即登止。又能續骨連筋。以氣禁白刃,則可蹈之不傷,刺之不入,若人為蛇虺所中,以氣禁之則立愈。近世左慈,趙明等,以氣禁水,水為之逆流一二丈……大氣出於形,用之其效至此,何疑不可絕穀治病。延年養性乎?”
二 扶乩請神
扶乩,又稱扶箕、扶鸞,是一種請“神”的迷信活動。
扶乩請的神是紫姑,紫姑是傳聞中的廁神,善於占卜。南朝宗懍在《荊楚見時記》記載每年正月十五日,“其夕迎紫姑,以卜巫女、何仙”。
扶乩的方法是用乩筆在沙盤上寫字。乩筆就是兩根小木棒,釘成丁字形。沙盤是簸箕上放沙或米。進行扶乩活動時,燒香點燭,請神下凡,讓乩筆在沙盤上抖動。巫師就根據沙盤上的圖形說出是某詞某句,根據這個詞句預測吉凶。各地區各時期的扶乩方法大同小異。
宋代民間流行扶乩,以文為盛。陸遊在《箕卜》詩描述說:“孟春百草靈,古俗迎紫姑。廚中取竹箕,冒以婦裙襦。豎子夾相持,插筆祝其書。俄若有物評,對不順臾,豈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娛。”陸遊以扶乩作為娛樂,一笑了之。扶乩的興起與科舉有關,讀書人臨考前心中空虛,就以扶乩祈求神示,陸遊在詩中說的“豈必考中否”就是預測科舉事。
古代學子以乩仙示題。《子不語》卷二十一記載了二樁偶合之事:“康熙戊辰會試,舉子求乩仙示題,乩仙書‘不知’二字。舉子再拜,求曰:‘豈有神仙而不知之理?’乩仙乃大書曰:‘不知不知又不知。’眾人大笑,以仙為無知也,是科題乃‘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三節。又甲午試前,秀才求乩仙示題,仙書‘不可語’三字。眾秀才若求不已,乃書曰:‘正在不可語上。’眾愈不解,再求仙明示之,仙書一‘署’字,再叩之,則不應矣。已而題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一章。”乩仙的手法很模糊,這是其高明處。學子很會聯想,以“不知”為“不知命”,以“不可語”為“不如好之”,“署”是四個“者”,這些都與考題應驗了。如果實在應驗不上,乩仙說的“不知”、“不可語”也算是實話。
學子還以扶乩問前程。《閱微草堂筆記》卷四記載:“姚安公未第時,遇扶乩者,問有無功名。判曰:‘前程萬裏。’又問登第當在何年。判曰:‘登第卻須候一萬年。’意謂或當由別途進身。及癸巳萬壽恩科登第,方司萬年之說。後官雲南姚安府知府,乞養歸,遂未再出,並前程萬裏之說變驗。”乩仙說:“萬年。”可以作多種解釋,遙遠無期;此途不能;萬歲(皇帝)開恩之時,因此求仙者必然可以與其中的一種解釋巧合。紀昀對這個故事論述說:“大抵幻術多手法捷巧……所謂鬼不自靈待人而靈也。蓍龜本枯草朽甲,而能知人吉凶,亦待人而靈耳。”
扶乩還教人們如何處世,戒貪、克淫,以謹慎行事。《閱微草堂筆記》卷十記載:“海寧陳文勤公言:昔在人家遇扶乩,降壇者安溪李文貞公也。公拜問涉世之道,文貞判曰:‘得意時毋太快意,失意時毋太快口,則永保終吉。’公終身誦之。”由此可見,扶乩有時並不全是迷信。扶乩在明代最流行。《山西通誌》記載:“太原府純陽宮在貢院東天衢,明萬曆年建。凡起造規劃,偕仙乩布置。內八封樓、降筆樓,亭洞幽雅,俱非人思意所及。即對額皆乩筆所題,碑記乃李太白乩筆也。用醉翁亭體,文甚奇俊。”乩仙成了建築師,李白成了乩仙,亭宇成了扶乩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