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探研《易》理,好讀黃老與陰符家言,凡星經、地誌、九宮、音律、技擊、句卒、贏越之法,靡不通究,尤邃於醫,世多傳其異跡。
劉祿善風角,曾經為清世祖占卜,預測糧草的到達之期,又善相人,謂張廷玉、史貽直將來都可以成為太平宰相。
戴尚文,有奇術。《清史稿·藝術傳》稱他:“從鴻瀘卿羅典學,凡天官星卜諸書,無不究覽。嚐曰:‘吾治經,師羅先生。吾術數,未知孰可吾師者?’聞江南某僧精六壬、奇門,經師焉,盡得其秘。歸,應鄉試長沙,同捨生失金,尚文占曰:‘君金若幹,盜者青衣,手魚肉,前行,後一白衣隨之,肩荷重物。以某時,候驛步門外,可獲也。’如其言往,果驗。嚐侍母夜坐,心動,知偷兒入宅。取進泥塗灶門,憶符封之,偷下得去。”這位戴尚文還會測字、射覆、觀天象、設壇作法,名震三湘。
清代盛行推步之學,薈萃中西曆算,開古學之榛蕪,補西人之罅漏。薛鳳祚、王錫闡、梅文鼎、明安圖把傳統的天文學、數學與西方學術相結合,頗多建樹,他們已經成為具有近代意義的科學家。
本世紀以來,算命術仍然風行。上海的袁樹珊就是一個世代算命為業的術士,他生於晚清,撰《命理探原》八卷,這是一部命理學巨著。前五卷敘述算命的基本理論,後三卷敘述有關算命的言論、實例、注意事項。第八卷《星家十要》強調算命的職業道德,應當具備學問、常變、言語、敦品、廉潔、勸勉、警勵、治生、濟貧、節義這十方麵的修養。他說:“為富貴者宜勉其學寬,為聰明者亦勸其學厚,為士者宜勸其敦品勸學,為家者宜勸其盡力田疇,為工者勸其專心技藝,為商者勸其誠信無欺。此皆星命家應盡之天職,不可不知。”看來,袁樹珊試圖把算命術往健康的道路上指引。但是,算命本身就是一個迷信活動,又怎麽可能健康?除了《命理探原》,袁樹珊還整理出版了清人任鐵樵撰注的《滴滅髓闡微》,使這個罕見的孤本刊行於世。
方士群體的構成及素質
一 方士的六種類型(1)
從兩漢以來,人們對方士就有一種歧視心理,因為在世人眼
裏,比起升官發財之類的“正當職業”,他們就免不了有“不務正業”之嫌。漢初宋忠、賈誼即站在官僚士大夫的立場上說方士這一行是“居卑”、“行汙”,“尊官厚,世之所高也”,“夫卜者,世俗之所賤簡也。”(《史記·日者列傳》)但同時人們對方士又有一種好奇的崇敬心理,總是用一種神秘的眼光來看待他們,好像貧富貴賤、禍福吉凶就操縱在他們手裏似的。
其實,方士跟普通人一樣,也可以類相分,也有貧富貴賤之別的。
“方士階層”的身分構成是極其複雜的,從“就業”情形來看,有“專職”和“兼職”之分;從格調情趣來說,有“高雅”、“卑俗”之別;從活動性質來講,有的是致力於命理研究的“學究派”,有的則是賣技斂財的“江湖派”。他們的身分地位和家庭出身也是千差萬別的,有的出身高貴之門,有的來自下裏巴人。如果把西漢以來的方士進行分類,則可大致分為“學究”、“隱士”、“僧道”、“食客”、“生意人”、“江湖術士”等不同類型。
(一)學究型
“學究”型的方士往往都出身於知識階層,他們最擅長研究命理,探討方法,著書立說,算命術的產生、變革和流傳,都離不開他們的創作和整理。他們研究命理或為人推命,往往都是“兼職”的,就其身分本質而言,大多屬於封建社會的“士”階層,即封建知識分子。像奠定命學理論基礎的王充,是東漢末年的大思想家;促使算命術更加完善的李虛中,則是唐代進士出身;明代的萬民英,近代的袁樹珊,無不才思敏捷,文采橫溢。事實上沒有封建“士”人的參與和創作,也就不可能有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術數。這是因為,一方麵,術數本身一開始就與陰陽五行、八卦易數、儒學道統、佛家意識等融匯貫通,因此中國方術自始至終都帶有極強的理性特點;另一方麵,術數的內部機製也越來越趨向嚴謹而不失辯證,複雜而又有條理,這就必須要有深厚的天文曆象知識和清晰的邏輯思辨能力;再一方麵,若要為人推測吉凶禍福和壽夭貴賤,還需要懂得社會的政治經濟和人情世故。術數自身的博大深奧,就決定了發明創造和具體推算的“術士”們必須具有高深的哲學理論、嚴謹的思辨素養、豐富的社會閱歷、極大的社會活動能力和巧舌如簧的口頭及文字表達能力。於是具備這些客觀要求的封建“士”階層便自覺與不自覺地參與或擔當了算命術數的發明、改造及其不斷的整合了,以至術數中無處不流露出他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來。
(二)隱士型
“隱士”型方士則又是一番特點,他們大都是些“異人”、“高人”,既具豐富而又極有理性的思想,卻又往往避開人世,尤其遠棄兇險黑暗的官場。好像傳統的社會結構本身就有製造“隱士”的功能似的,幾乎歷朝都有他們存在。沒有思想便不稱其為“隱士”,“隱士”往往都是滿腹經綸而沒有人生際遇,積極進取而看破仕途險惡的人。因此他們大多具有性格孤傲,清白自尊,與人寡合,重義輕財的特點,他們精通術數,但絕無商賈見錢眼開的銅臭心理;他們為人看命,絕不耍那套附會迎合的騙人把戲。漢代的司馬季主雖然於市中設肆賣卜,但正如賈誼所說:“吾聞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賈誼說尊官厚祿才是賢人所居,而司馬季主則慷慨陳辭:“今公所謂賢者,皆可為羞矣。卑疵而前,纖趨而言;相引以勢,相導以利;比周賓正,以求尊譽,以受公奉;事私利,枉主法,獵農民;以官為威,以法為機,求利逆暴,譬無異於開操白刃劫人者也。”其對官僚的奸詐趨利,自私害人的“高賢”嘴臉,可謂鞭撻得痛快淋漓。
劉祿善風角,曾經為清世祖占卜,預測糧草的到達之期,又善相人,謂張廷玉、史貽直將來都可以成為太平宰相。
戴尚文,有奇術。《清史稿·藝術傳》稱他:“從鴻瀘卿羅典學,凡天官星卜諸書,無不究覽。嚐曰:‘吾治經,師羅先生。吾術數,未知孰可吾師者?’聞江南某僧精六壬、奇門,經師焉,盡得其秘。歸,應鄉試長沙,同捨生失金,尚文占曰:‘君金若幹,盜者青衣,手魚肉,前行,後一白衣隨之,肩荷重物。以某時,候驛步門外,可獲也。’如其言往,果驗。嚐侍母夜坐,心動,知偷兒入宅。取進泥塗灶門,憶符封之,偷下得去。”這位戴尚文還會測字、射覆、觀天象、設壇作法,名震三湘。
清代盛行推步之學,薈萃中西曆算,開古學之榛蕪,補西人之罅漏。薛鳳祚、王錫闡、梅文鼎、明安圖把傳統的天文學、數學與西方學術相結合,頗多建樹,他們已經成為具有近代意義的科學家。
本世紀以來,算命術仍然風行。上海的袁樹珊就是一個世代算命為業的術士,他生於晚清,撰《命理探原》八卷,這是一部命理學巨著。前五卷敘述算命的基本理論,後三卷敘述有關算命的言論、實例、注意事項。第八卷《星家十要》強調算命的職業道德,應當具備學問、常變、言語、敦品、廉潔、勸勉、警勵、治生、濟貧、節義這十方麵的修養。他說:“為富貴者宜勉其學寬,為聰明者亦勸其學厚,為士者宜勸其敦品勸學,為家者宜勸其盡力田疇,為工者勸其專心技藝,為商者勸其誠信無欺。此皆星命家應盡之天職,不可不知。”看來,袁樹珊試圖把算命術往健康的道路上指引。但是,算命本身就是一個迷信活動,又怎麽可能健康?除了《命理探原》,袁樹珊還整理出版了清人任鐵樵撰注的《滴滅髓闡微》,使這個罕見的孤本刊行於世。
方士群體的構成及素質
一 方士的六種類型(1)
從兩漢以來,人們對方士就有一種歧視心理,因為在世人眼
裏,比起升官發財之類的“正當職業”,他們就免不了有“不務正業”之嫌。漢初宋忠、賈誼即站在官僚士大夫的立場上說方士這一行是“居卑”、“行汙”,“尊官厚,世之所高也”,“夫卜者,世俗之所賤簡也。”(《史記·日者列傳》)但同時人們對方士又有一種好奇的崇敬心理,總是用一種神秘的眼光來看待他們,好像貧富貴賤、禍福吉凶就操縱在他們手裏似的。
其實,方士跟普通人一樣,也可以類相分,也有貧富貴賤之別的。
“方士階層”的身分構成是極其複雜的,從“就業”情形來看,有“專職”和“兼職”之分;從格調情趣來說,有“高雅”、“卑俗”之別;從活動性質來講,有的是致力於命理研究的“學究派”,有的則是賣技斂財的“江湖派”。他們的身分地位和家庭出身也是千差萬別的,有的出身高貴之門,有的來自下裏巴人。如果把西漢以來的方士進行分類,則可大致分為“學究”、“隱士”、“僧道”、“食客”、“生意人”、“江湖術士”等不同類型。
(一)學究型
“學究”型的方士往往都出身於知識階層,他們最擅長研究命理,探討方法,著書立說,算命術的產生、變革和流傳,都離不開他們的創作和整理。他們研究命理或為人推命,往往都是“兼職”的,就其身分本質而言,大多屬於封建社會的“士”階層,即封建知識分子。像奠定命學理論基礎的王充,是東漢末年的大思想家;促使算命術更加完善的李虛中,則是唐代進士出身;明代的萬民英,近代的袁樹珊,無不才思敏捷,文采橫溢。事實上沒有封建“士”人的參與和創作,也就不可能有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術數。這是因為,一方麵,術數本身一開始就與陰陽五行、八卦易數、儒學道統、佛家意識等融匯貫通,因此中國方術自始至終都帶有極強的理性特點;另一方麵,術數的內部機製也越來越趨向嚴謹而不失辯證,複雜而又有條理,這就必須要有深厚的天文曆象知識和清晰的邏輯思辨能力;再一方麵,若要為人推測吉凶禍福和壽夭貴賤,還需要懂得社會的政治經濟和人情世故。術數自身的博大深奧,就決定了發明創造和具體推算的“術士”們必須具有高深的哲學理論、嚴謹的思辨素養、豐富的社會閱歷、極大的社會活動能力和巧舌如簧的口頭及文字表達能力。於是具備這些客觀要求的封建“士”階層便自覺與不自覺地參與或擔當了算命術數的發明、改造及其不斷的整合了,以至術數中無處不流露出他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來。
(二)隱士型
“隱士”型方士則又是一番特點,他們大都是些“異人”、“高人”,既具豐富而又極有理性的思想,卻又往往避開人世,尤其遠棄兇險黑暗的官場。好像傳統的社會結構本身就有製造“隱士”的功能似的,幾乎歷朝都有他們存在。沒有思想便不稱其為“隱士”,“隱士”往往都是滿腹經綸而沒有人生際遇,積極進取而看破仕途險惡的人。因此他們大多具有性格孤傲,清白自尊,與人寡合,重義輕財的特點,他們精通術數,但絕無商賈見錢眼開的銅臭心理;他們為人看命,絕不耍那套附會迎合的騙人把戲。漢代的司馬季主雖然於市中設肆賣卜,但正如賈誼所說:“吾聞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賈誼說尊官厚祿才是賢人所居,而司馬季主則慷慨陳辭:“今公所謂賢者,皆可為羞矣。卑疵而前,纖趨而言;相引以勢,相導以利;比周賓正,以求尊譽,以受公奉;事私利,枉主法,獵農民;以官為威,以法為機,求利逆暴,譬無異於開操白刃劫人者也。”其對官僚的奸詐趨利,自私害人的“高賢”嘴臉,可謂鞭撻得痛快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