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花,養花我覺得是老舍先生身上繼承的最好的,北京人的北京市民的愛好,老舍先生小的時候家家都有花,家家有樹三樣必不可少,棗樹、夾竹桃,石榴樹,這三樣,老三樣,幾乎每一個居民家裏必須有這三樣,所以後來老舍先生寫過一篇叫做養花的散文,這個養花的散文進入了小學課本,小學生現在大概都知道老舍先生會養花,知道老舍先生養花有喜、有悲、有收穫、有痛苦,這個散文的最後說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話,從此這個花就離不開他,什麽意思呢,就是他隻要條件允許,他一定插一點花在自己寫作的桌子上,比如說沒有花瓶,抗戰哪有那麽多花瓶,沒有,四川盛產麯酒,麯酒的瓶子,找一個陶罐,找個藥瓶放那兒,沒有花隨便找幾個野菊花放在那裏,沒有野菊花順手摘兩個嫩綠的竹葉子放在那兒,必須有,文人在最困難的情況下,他有這種愛好,所以伍祖香先生以此賦詩,祖香是他很好的朋友,他就描寫老舍先生的愛好,其中有這麽一句,竹葉當花插陶瓶,這在當時在後方很有名的,他給自己的夫人寫信,夫人在淪陷的北平,最後就說現在冬天過去了,又可以找一兩隻含苞待放的桃花,放在我桌子上的酒瓶子裏,他自己曾經寫過一個文章,他自己最好的環境是什麽呢,就是筆在手裏,這個手拿著一隻煙不見得抽,前頭有一朵花,這是他最好的寫作環境,這一看就是一個典型的文人,老舍先生養花,他那種性格很有意思,他經常喜歡自嘲,自嘲是幽默的重要的筆法,他比如說他經常會這樣,本來已經很得意了,突然話鋒一轉,悄悄地說這顆很失敗,這顆光長葉子不開花,或者說這顆竄得太高了,長荒了,徒有其表,你要是表示很欣賞,隔不了兩天他肯定給你抱兩盆送到你家裏去,他去世以後,他沒有骨灰,怎麽辦,就在他的骨灰盒裏,放了一枝鋼筆一枝毛筆,一幅眼睛,和幾朵茉莉花,茉莉花是他的化身。


    就此打住,開始講結論,老舍先生愛這些文化的精緻發達,和批判這些愛的錯位,相統一,這是他身上的很重要的一個特質,你看他描寫的這些小說裏頭描寫的這些文化,各種各樣的奇奇怪怪的現象,是他真正地喜歡這些東西,而且喜歡這種東西的精緻和發達,他認為這些東西都是文化,都是應該繼承的,都是應該保留的,都是應該傳下來的,不應該讓它損失掉,像“五虎斷魂槍”那樣,所以你處處可以看到他欣賞這些東西,喜歡這種東西,而且呢,千方百計地要把它們留下來,他是這方麵非常大的捍衛者,這是一方麵,但是他經常批評批判愛的錯位,你愛的不是時候,不是地方,不是那個環境,所以他小說裏頭經常描寫很多人由於愛這些東西,喪失了大方向,由於愛這些東西,迷失了方向。


    比如說當了漢奸,小說裏頭有這個,一個人非常喜歡一張名畫他不願意拿出來,日本人說你不拿出來,就怎麽怎麽樣,他由於要保存這張畫他寧肯跟日本人合作,老舍先生對這種東西他要玉碎,就是骨氣不能丟掉的,這個時候你愛錯位了,他經常有這種批判,這個是非常了不起的,往往因為愛這些東西吧,他沒有是非的判斷,而老舍先生心裏那個槓兒特別清楚,絕不邁過去,邁過去就變成愛的錯位,這兩個在老舍先生身上就非常統一的,如果你光講前頭那個,不能夠全麵地形容老舍,你光講這個後頭這個也就變成文化批判論了,也不行。


    《四世同堂》是最明顯的,因為《四世同堂》是批判愛的錯位最好的一部,《四世同堂》出來以後非常有名,這是老舍先生最好的作品,也是一版再版的出,瑞宣就是祁老爺子的長孫,高級知識分子,這個人抗戰的時候沒有出去打遊擊,他這個小說裏寫的,他幹嗎呢,他要盡孝道,孝道是中國文化的包袱,我上頭有爺爺奶奶,上頭有爸爸媽媽,我周圍有弟弟弟媳婦,我自己有太太,下麵還有我的孩子,四世同堂,我作為男主人公,我絕對要對這個家庭負責,盡孝道,所以忠孝不能兩全,我寧肯讓我三弟出去我自己不出去,我自己忍辱負重,我要為這個家庭負責,這是什麽,這是文化包袱,如果從包括中國人最精英的人都這麽考慮,中國完蛋了,中國散沙一盤,打不了日本,或者經過很長很長的覺悟最後才醒,歷史的進程證明老舍先生是對了,他這種文化批判是絕對有利的,他很愛這一大套,但是他批判你愛的錯位,這是老舍高明之處,這兩個的統一是老舍先生,這是第一個結論。


    第二結論文化批判是作家最重要的工作,作家可以完全由老舍先生這吸取一個教訓,吸取一個經驗,或者吸取一個長處,就是文化批判是作家最重要的,這個在過去是很不明確的,或者在其他人身上很不明顯的,魯迅先生很明顯,跟魯迅先生差不多一樣的是老舍先生,但是老舍先生更注重在他的文學創作,魯迅先生後來把他的重點放在雜文裏邊,是文化批判了,那麽老舍先生對他那個時代進行了猛烈的文化批判,他把這個當做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可以證明他第一部小說叫《老張的哲學》,第二部叫《趙子曰》第三部叫《二馬》全部是文化批判,因為他二十幾歲,就把重點放在了文化批判上,一直到後麵,《牛天賜傳》一直到後麵《離婚》,一直到後麵《貓城記》全部是文化批判,作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文化批判,沒有這個你社會進步不了。


    第三,作家最寶貴的品質是創新。創新包括兩個意思,一個意思就是要創造形式美,追求美,搞一係列的雜交,這方麵老舍先生是冠軍,《十五貫》是南方崑劇,帶到北京來救活了一個劇種,把崑劇復活了,當時因為這個是講法律問題的,毛主席很喜歡這個,覺得它除了救活一個劇種本身,老阿叔表演特別好以外,當時對建立咱們正常的法製,訴訟這些東西有用,很鼓勵演這個,當時周恩來就跟老舍先生說,說你把它改成京劇,老舍先生有一處戲是京劇《十五貫》還上演了,這是一種雜交吧,他就是要追求我不斷地要有新的東西出現,雖然他的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話劇很有名了,他絕不滿足於此,他不斷地要推出新的東西來,這是作家最寶貴的品質,他可以失敗,他可以栽跟頭,但是他不停地前進。到晚年,他認為西方的東西最第一名的東西,是我們這兒最差的,叫歌劇,因為他在西方呆過很長時間,他就希望在中國推廣歌劇,歌劇也有有名的歌劇,但是不行,他希望自己創作,他連續寫了三個歌劇,都沒有演過,他雖然年歲比較大了,但是他的心是絕對保持著一種旺盛的創新的這麽一個態勢,我覺得這是作家非常寶貴的東西。這是第一方麵,形式上的追求美,然後,是想像力的豐富,就是一個作家大不大,一個作家成就大不大,地位高不高,在於他的想像力和洞察力,如果想像力和洞察力非常豐富,你就可以變得非常棒,而這個東西就是創新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素質,比如說《茶館》最後三個老頭撒紙錢,這個東西隻有老舍先生想得出來,都過去了,三個老頭要告別了,常四爺掏出一大堆在街上揀的紙錢,說咱們三個老頭快分別了,也快死了跟世界告別吧,怎麽辦,咱們按老年間的規矩把紙錢灑起來喊喊,後腳的跟夫,前頭賞錢二百吊,三個老頭在那兒,這個東西隻有老舍先生想得出來,絕妙的一筆給舊社會唱輓歌,這個是豐富的想像力才能有的東西,絕對的藝術高品。創新,是作家最寶貴的氣質,兩個方麵,一個方麵要追求最完美的形式的美,另一方麵要保持最好的最豐富的想像力,而這個的基礎是什麽,就是文化底蘊,你才可能去在形式上追求那種完美,才可能有豐富的想像力,所以歸根到底就講到今天題目的眼上了,你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所以我最後的結論就是最後取勝的是文化,不是經濟,最後取勝的是內涵,不是外形,就是你蓋很多大高樓,蓋很多博物館,蓋很多劇院這個東西你想取勝,可以,但是你內涵要好,取勝的肯定是內涵,取勝的是創新,而不是克隆,而不是模仿,也就是說,你必須保持你自己獨特的聲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名人談老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關紀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關紀新並收藏名人談老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