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
激盪人生:一起走過三十年 作者:吳曉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想當初,李書福想造汽車,而且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國家有關部門還沒有批準的情況下就花大錢造起了汽車。在舉行第一輛吉利汽車下線儀式前夕,因為吉利汽車是黑戶口,眾多的領導居然沒有人敢接受吉利集團的邀請。“我當時真想哭。辦了一百桌酒席,卻沒有來賓,這是什麽滋味?”李書福說起此事,還恨得咬牙切齒。好在李書福想起了時任浙江省副省長的葉榮寶,就試著給這位從未見過麵說過話打過交道的女副省長發了一份傳真,邀請她參加吉利車下線儀式。傳真發出不到一小時,葉榮寶就給李書福打來電話,表示將參加儀式。有一位副省長親自前來,市裏、縣裏的領導,誰還會迴避?儀式自然辦得風風光光。見麵時,葉副省長問李書福:“你怎麽會想到給我發傳真?”李書福說:“我聽朋友說起過,葉省長有一次組織汽車配件企業的廠長到外地取經,希望能為這些企業增加一些業務量,卻空手而歸。葉省長在歸途中立下狠心說,浙江要有自己的汽車整車廠。”吉利造車,應該是實現了葉省長的意願。葉榮寶後來為吉利汽車取得合法身份上下奔走,成為吉利車的護法天使。而那個葉榮寶取經碰壁的故事,其實是我講給李書福聽的。我當時是說者無意,李書福卻印在了心裏。這是他的過人之處。
緊接著,李書福的膽子更大了。在臨海他為自己的汽車城買下的八百畝地,此時還隻剛剛建立了第一批廠房,可是在所有的艱難中,他總算把第一輛吉利車造出來了,但如果在汽車下線的時候無人喝彩,那我們也可以想見,哪怕這個“瘋子”腦子裏除了汽車之外別無一物,恐怕心中也會是一片淒涼。如果說1996年李書福造車是一個執拗的商人在追逐利潤夢想的話,那麽到1998年豪情下線的這一瞬間,李書福應該明白的一點是,汽車作為一個產業是有國界的。
沒有政府的支持,商人李書福無法單獨在中國完成一個造車的夢想。
在中國,汽車產業首先表現為地方性,然後表現為民族性。“中國不能沒有自己造的汽車”和“浙江不能沒有整車廠”是兩句異曲同工的話,被中國人視為經濟發展嚴重障礙的地方保護主義可以一模一樣地延伸為在全球範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使葉榮寶這位省級官員想要一個浙江的整車廠的因素,同樣是中國需要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汽車的因素。
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李書福才有可能抓到這個炮仗,而在他點這個炮仗的時候,得到了環境的支持。導火索終於被點著了。
李書福的炮仗炸了,還挺響的,至少浙江都聽見了。
◆“中國最便宜的轎車”
1998年吉利的豪情上市了。李書福為他製定了最簡單的營銷戰術:價格戰。
李書福的價格戰,搶占了一個外人看來瘋狂,但他卻很為此自得的地位,那就是“中國最便宜的轎車”。在中國,最便宜的汽車意味著什麽呢?首先,開車人一定是小心翼翼的老手,因為新手還得顧命,不敢和吉利車較勁,但老手玩吉利也得掂量掂量。
再來說經銷商體係。
吉利豪情在1998年沒有賣什麽車,隻有一個億投入自己的汽車夢的李書福根本還沒來得及想怎麽賣車。相反,據說還有一些質量不穩定的車被李書福用壓路車壓了,很可能他那時候最關心的是吉利車的質量能否穩定一點,哪怕不是太穩定,但總不能出很大的差錯。吉利內部的一個說法是,由於做豪情車更多是鈑金活,所以外層的油漆都是用人工反覆漆上去的,顏色並不穩定。吉利一直到寧波美日投產之後才有了相對穩定的質量體係,而真正帶品保體係的4s店體係一直到2004年才出現,這一年吉利在資金上有了可靠的來源,對質量體係進行了根本性的變革,李書福開始不用為質量擔心了。
但是汽車經銷商可不會陪著李書福一起瘋狂,他們從李書福那裏拿車是為了去賣,是要拿來賺錢的。哪怕是個外行人,從外表上看看吉利豪情也會知道這輛車不像個車樣子。所以一個老資格的台州商人回憶說,李書福的豪情車下線時在本地根本沒有經銷商,更多的是李氏兄弟在江浙經銷摩托車時建立的網絡在銷售。有意思的是,李書福的豪情車倒真是沒有多少事故記錄,也許是這個台州人的運氣好,也許是因為此時的吉利車其實還隻是一隻“黃皮白心”的半國產車——豪情車的發動機一直到吉利自己研製成功之前都用的是豐田8a。所以慢慢地,吉利車以它的價格優勢打入了市場。
不過,吉利的出現卻引起了市場上關於血統的話題,因為當時下線的吉利豪情長著一副奔馳的前臉、夏利的身段的模樣。豐田公司與吉利之間後來還發生過關於商標圖標的官司,理由就是吉利豪情的車標與豐田過於相似。吉利豪情的出爐被稱為一場模仿秀不是沒有原因的,李書福最初的心理其實很容易看透,他想利用的就是人們對國際品牌喜歡但買不起的那一點點空間,為自己的豪情殺出一點生存的空間來。
李書福做到了。
第30章 金誌國:一百年的啤酒夢
【金誌國小傳】
在中國的企業發展歷史上,快速消費品領域裏一直充斥著戰爭,其中啤酒業的競爭尤為激烈,曾經的計劃經濟造就了區域市場和地方品牌,這在給夢想成為全國品牌的整合者帶來區域障礙的同時,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而青島啤酒在這場史無前例的巨大併購中,是最成功的公司,青島啤酒總經理金誌國及其前任彭作義發起並推動了啤酒業的整合,為快速消費品領域貢獻了一個區域品牌成長為全國品牌的經典案例。
金誌國1956年出生於山東青島,1975年進入(原)青島啤酒廠工作,在這家龐大而悠久(1903年創辦)的國有大企業中,金誌國從洗瓶工開始做起,到1996年被任命為青啤西安公司總經理,率領“漢斯”啤酒一舉扭虧為盈。2000年8月,金誌國受命組建(青啤)北方事業部,2001年4月出任北方事業部總經理。同年8月,因青島啤酒原總經理彭作義意外猝死,金誌國被作為惟一的候選人而當選為青島啤酒集團總經理。這樣的經歷是一個職業人的驕傲,在金誌國成為總經理後接受採訪時說:“三十多年我就隻幹了一件事,就是做啤酒。我最大的缺點,就是太執著。最大優點也是執著。”
的確,閱讀金誌國的歷史便是閱讀一部啤酒業的歷史,而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啤酒業,用一個詞來形容便是:慘烈。金誌國說:“我連晚上睡覺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這樣的形容固然略有誇張,但也客觀展現了在一個開放而又分散的消費品領域的生存現實,而似乎是為了讓自己睡得安穩些,青啤在彭作義和金誌國的時代裏,都展開了中國企業史上最龐大的併購浪潮——在十年時間裏,青啤征戰南北,行跡踏遍十七個省市自治區,併購四十多家大小不等的啤酒企業,可謂“併購狂人”,而在瘋狂的背後,一家全國型的啤酒航母也逐漸顯現。
當然,像一枚硬幣總有正反麵一樣,在青啤併購最鼎盛的時候,也是外界對青啤質疑最盛之時,很大的原因是:所有的併購都存在著消化的問題,可謂併購易,消化難。在2000tv經濟年度人物的頒獎典禮上,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問時任青島啤酒的總經理彭作義:你的胃口很大,從南到北吃進去這麽多企業,但我不知道你消化功能如何,會不會拉肚子?當時彭作義情緒激昂地回答:數字已經做了很好的回答。三年後,青啤迎來了百年慶典。
緊接著,李書福的膽子更大了。在臨海他為自己的汽車城買下的八百畝地,此時還隻剛剛建立了第一批廠房,可是在所有的艱難中,他總算把第一輛吉利車造出來了,但如果在汽車下線的時候無人喝彩,那我們也可以想見,哪怕這個“瘋子”腦子裏除了汽車之外別無一物,恐怕心中也會是一片淒涼。如果說1996年李書福造車是一個執拗的商人在追逐利潤夢想的話,那麽到1998年豪情下線的這一瞬間,李書福應該明白的一點是,汽車作為一個產業是有國界的。
沒有政府的支持,商人李書福無法單獨在中國完成一個造車的夢想。
在中國,汽車產業首先表現為地方性,然後表現為民族性。“中國不能沒有自己造的汽車”和“浙江不能沒有整車廠”是兩句異曲同工的話,被中國人視為經濟發展嚴重障礙的地方保護主義可以一模一樣地延伸為在全球範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使葉榮寶這位省級官員想要一個浙江的整車廠的因素,同樣是中國需要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汽車的因素。
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李書福才有可能抓到這個炮仗,而在他點這個炮仗的時候,得到了環境的支持。導火索終於被點著了。
李書福的炮仗炸了,還挺響的,至少浙江都聽見了。
◆“中國最便宜的轎車”
1998年吉利的豪情上市了。李書福為他製定了最簡單的營銷戰術:價格戰。
李書福的價格戰,搶占了一個外人看來瘋狂,但他卻很為此自得的地位,那就是“中國最便宜的轎車”。在中國,最便宜的汽車意味著什麽呢?首先,開車人一定是小心翼翼的老手,因為新手還得顧命,不敢和吉利車較勁,但老手玩吉利也得掂量掂量。
再來說經銷商體係。
吉利豪情在1998年沒有賣什麽車,隻有一個億投入自己的汽車夢的李書福根本還沒來得及想怎麽賣車。相反,據說還有一些質量不穩定的車被李書福用壓路車壓了,很可能他那時候最關心的是吉利車的質量能否穩定一點,哪怕不是太穩定,但總不能出很大的差錯。吉利內部的一個說法是,由於做豪情車更多是鈑金活,所以外層的油漆都是用人工反覆漆上去的,顏色並不穩定。吉利一直到寧波美日投產之後才有了相對穩定的質量體係,而真正帶品保體係的4s店體係一直到2004年才出現,這一年吉利在資金上有了可靠的來源,對質量體係進行了根本性的變革,李書福開始不用為質量擔心了。
但是汽車經銷商可不會陪著李書福一起瘋狂,他們從李書福那裏拿車是為了去賣,是要拿來賺錢的。哪怕是個外行人,從外表上看看吉利豪情也會知道這輛車不像個車樣子。所以一個老資格的台州商人回憶說,李書福的豪情車下線時在本地根本沒有經銷商,更多的是李氏兄弟在江浙經銷摩托車時建立的網絡在銷售。有意思的是,李書福的豪情車倒真是沒有多少事故記錄,也許是這個台州人的運氣好,也許是因為此時的吉利車其實還隻是一隻“黃皮白心”的半國產車——豪情車的發動機一直到吉利自己研製成功之前都用的是豐田8a。所以慢慢地,吉利車以它的價格優勢打入了市場。
不過,吉利的出現卻引起了市場上關於血統的話題,因為當時下線的吉利豪情長著一副奔馳的前臉、夏利的身段的模樣。豐田公司與吉利之間後來還發生過關於商標圖標的官司,理由就是吉利豪情的車標與豐田過於相似。吉利豪情的出爐被稱為一場模仿秀不是沒有原因的,李書福最初的心理其實很容易看透,他想利用的就是人們對國際品牌喜歡但買不起的那一點點空間,為自己的豪情殺出一點生存的空間來。
李書福做到了。
第30章 金誌國:一百年的啤酒夢
【金誌國小傳】
在中國的企業發展歷史上,快速消費品領域裏一直充斥著戰爭,其中啤酒業的競爭尤為激烈,曾經的計劃經濟造就了區域市場和地方品牌,這在給夢想成為全國品牌的整合者帶來區域障礙的同時,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而青島啤酒在這場史無前例的巨大併購中,是最成功的公司,青島啤酒總經理金誌國及其前任彭作義發起並推動了啤酒業的整合,為快速消費品領域貢獻了一個區域品牌成長為全國品牌的經典案例。
金誌國1956年出生於山東青島,1975年進入(原)青島啤酒廠工作,在這家龐大而悠久(1903年創辦)的國有大企業中,金誌國從洗瓶工開始做起,到1996年被任命為青啤西安公司總經理,率領“漢斯”啤酒一舉扭虧為盈。2000年8月,金誌國受命組建(青啤)北方事業部,2001年4月出任北方事業部總經理。同年8月,因青島啤酒原總經理彭作義意外猝死,金誌國被作為惟一的候選人而當選為青島啤酒集團總經理。這樣的經歷是一個職業人的驕傲,在金誌國成為總經理後接受採訪時說:“三十多年我就隻幹了一件事,就是做啤酒。我最大的缺點,就是太執著。最大優點也是執著。”
的確,閱讀金誌國的歷史便是閱讀一部啤酒業的歷史,而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啤酒業,用一個詞來形容便是:慘烈。金誌國說:“我連晚上睡覺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這樣的形容固然略有誇張,但也客觀展現了在一個開放而又分散的消費品領域的生存現實,而似乎是為了讓自己睡得安穩些,青啤在彭作義和金誌國的時代裏,都展開了中國企業史上最龐大的併購浪潮——在十年時間裏,青啤征戰南北,行跡踏遍十七個省市自治區,併購四十多家大小不等的啤酒企業,可謂“併購狂人”,而在瘋狂的背後,一家全國型的啤酒航母也逐漸顯現。
當然,像一枚硬幣總有正反麵一樣,在青啤併購最鼎盛的時候,也是外界對青啤質疑最盛之時,很大的原因是:所有的併購都存在著消化的問題,可謂併購易,消化難。在2000tv經濟年度人物的頒獎典禮上,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問時任青島啤酒的總經理彭作義:你的胃口很大,從南到北吃進去這麽多企業,但我不知道你消化功能如何,會不會拉肚子?當時彭作義情緒激昂地回答:數字已經做了很好的回答。三年後,青啤迎來了百年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