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激盪人生:一起走過三十年 作者:吳曉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做改革的犧牲品
雖然環境逼著你要冒一定的險,但並不意味著你能沒有底線。
我在做聯想的時候,給自己畫了一個底線,其實挺起作用的,這個底線就是,我不在改革中犯錯誤。最開始這句話是:不做改革的犧牲品。後來有人提意見說這句話不好聽,就把它改成:不在改革中犯錯誤。這句話,還是很重要的,你要弄清楚什麽事情能做,什麽事情不能做,不能不行的時候強行去改造環境,那一定會頭破血流。1984年和我同時起步辦公司的有好多出名的人物,好多出名的企業家,但今天還在位的不多了。這些人其中有相當一批是沒有把這個問題把握好。你拿褚時健本身來講,他也屬於這種類型。
高科技企業發展有四道關口,第一是觀念,第二是環境,第三是機製,第四是管理,重要程度未必按這個排法,環境隻是其中的一個。到後來,大家就要拚機製拚管理等等。對年輕同誌在環境認識上的建議主要是,一個企業在成活的時候,會受到方方麵麵說不清的壓力,這些東西如果單個來的話,還能應付。有時候連續出現或者疊加在一起出現,就會有要死要活的危險,這種情況曾經發生過。但是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單個來的。兩三個壓力如果擠在一起同時來,這個企業可能就要受不了了,我就要受不了了。
對於企業的發展來說,周邊的環境也極其重要。對一個雞蛋孵出的小雞來說,37度半到39度的溫度最為合適。那麽,40度到41度的時候,雞蛋是不是能孵出小雞來呢,我想生命力頑強的雞蛋還是能孵出小雞來,但到了100度的溫度一定不行了。對企業來說,1978年以前可能是100度的溫度,什麽雞蛋也孵不出雞來。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可能就是45度的溫度,生命力極強的雞蛋才能孵出來。到1984年我們辦聯想的時候,大概就是42度的溫度。今天的溫度大概是40度左右,也不是最好的溫度。因此,生命力頑強的雞蛋就在研究自己周圍的環境,一方麵促使環境更適合,一方麵加強自己的生命力以便頑強地孵出來。
如果大環境不好,求助於小環境,小環境不好,試圖改造小環境,改變不了,寧可不做也不當改革的犧牲品。
◆我們用拐大彎的方式解決產權問題
在1987年前後,吳敬璉老師帶著工作組已在中關村進行過股份製改造,但我沒有找他們,認為時機不合適。這和開車拐大彎是一個道理,開汽車到一個地方急著拐,就要翻,如果提前知道要拐,就能拐過去。
直到1993年,我們覺得時機差不多合適了,所以向中科院提出改製,實施員工持股。雖然沒能一步到位,但拿下分紅權也是一個進步。
我們的國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以很多事情都還缺乏相應的配套政策,這樣就使得在企業的生存環境中會有很多不應時的東西。
舉個例子,如果等到現在我們再來解決員工持股比例這一機製問題,那就很難解決了。我們當時是怎麽做的呢?關鍵是我們在從科學院拿到35%的分紅權之前,在內部就先把分紅權進行了分配。我們這個班子的人在一起討論,如果有了分紅權的話,我們應該怎麽分配。這個為什麽重要呢?當對空餅進行分配的時候,不容易產生矛盾;但當真的餅放在這兒的時候,而且是價值增長得很快的時候,分配就很難了。所以當隻是空餅的時候,我們可以隻就分配的原則談,容易談,今天我們再做微調時,就沒有什麽過不去的問題。
這批分紅我們並沒有貿然分掉,直到2001年,企業股份製改造的風氣又起來了,當時準備拿聯想做試點,由財政部、科技部、北京市牽頭進行改造,財政部認為不能讓國有資產流失,讓我們拿錢買35%的股份。後來,經過評估,聯想當時的淨資產在打七折之後是四五個億。哪個企業的員工也買不起,我們買得起的原因是分紅一直沒有動,當時就想拿這筆錢買下我們的股份。
所以這個就是事前要看好,然後再拐大彎來做,它就好做得多。因此我覺得企業在改造局部小環境中,還是有作為的,不要老抱怨。
在中國目前的環境下,很多從海外回來的博士、留學生,過不去的往往就是這個環境關,每當遇到環境問題的時候就會暴躁,他就會認為中國這不行、那不行,就急著要回去。實際上他們缺乏的就是沒有認識到環境因素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至少認識得還不夠。
◆我們正處於歷史轉折點的時代
我覺得我們現在正是歷史轉折點的時代,所謂轉折點就是我們回過頭去看,鴉片戰爭後一百五十年,中國人生活在痛苦、貧窮交織的日子裏。三十年前,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開始走向興盛、走向輝煌。回頭看過去是痛苦,往前看可能是輝煌,那麽在這個點上,連接這個時段那就是一個轉折點的時代,這個時代可能在歷史長河中記載的是非常短暫,但是我們恰恰生活在這一瞬當中,既然是轉折點時代,那就有可能向好的方向轉,也不一定向好的方向轉,或者不好的方向轉。改革開放也未必是一片的前途光明。
我想多數都是在中國、在地區有很大影響的企業,雖然可能在年齡段上有不同,在企業的規模、行業運作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有一點我覺得是一樣的,就是我們每個企業都有一個明確的願景,往哪個方向發展,企業家自己都有很高的需求,在我們的肩上都有社會的義務和責任。美國人中,精英的遠大抱負常常一說,總是為世界人謀幸福,為世界和平、為世界的科技進步做奮鬥。而中國人不同,由於中國長期在世界上受苦難、受屈辱,現在從經濟角度來講,我們隻被世界人民認為是二三流的國家。所以中國的精英首先想到的是中國自己的富強。記得1960年困難時期的時候,我正在上高中,我和我同學都是長身體的階段,常常被餓得頭昏眼花,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號召我們每個月捐一斤糧票給世界上受苦受難的人。現在聽起來好笑,回味起來就是我們中國的實力不夠,還要爭地位,這種情況做出來真的是很可笑,很可悲。因此我們中國的精英人群首先想到的應該是中國自己的富強,我覺得這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
改革開放以後,在咱們中國我想最少有90%的人得到了實惠,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在先富起來的人群或者說更加富裕的人群裏麵有憑著汗水、智慧和勞動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精英,但是確實有相當一部分用卑劣的行為致富的敗類,現在就有人把這兩種人混為一談,說中國的改革開放實際上是使少數人致富,使大多數人陷於貧困當中。
進而說到中國現在是歷史上最壞的土壤,是一個“人吃人”的社會,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改革開放,問題嚴重的是由於他們混淆了是非,在網上還得到了相當大數量人群的支持。這樣一來,就使矛盾變得錯綜複雜,有一點可以肯定地說,我們前麵的路肯定不是坦途。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確實是太不一般的時代,是屬於轉折點的時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得不擔負起轉折點的責任,要負起社會責任。
雖然環境逼著你要冒一定的險,但並不意味著你能沒有底線。
我在做聯想的時候,給自己畫了一個底線,其實挺起作用的,這個底線就是,我不在改革中犯錯誤。最開始這句話是:不做改革的犧牲品。後來有人提意見說這句話不好聽,就把它改成:不在改革中犯錯誤。這句話,還是很重要的,你要弄清楚什麽事情能做,什麽事情不能做,不能不行的時候強行去改造環境,那一定會頭破血流。1984年和我同時起步辦公司的有好多出名的人物,好多出名的企業家,但今天還在位的不多了。這些人其中有相當一批是沒有把這個問題把握好。你拿褚時健本身來講,他也屬於這種類型。
高科技企業發展有四道關口,第一是觀念,第二是環境,第三是機製,第四是管理,重要程度未必按這個排法,環境隻是其中的一個。到後來,大家就要拚機製拚管理等等。對年輕同誌在環境認識上的建議主要是,一個企業在成活的時候,會受到方方麵麵說不清的壓力,這些東西如果單個來的話,還能應付。有時候連續出現或者疊加在一起出現,就會有要死要活的危險,這種情況曾經發生過。但是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單個來的。兩三個壓力如果擠在一起同時來,這個企業可能就要受不了了,我就要受不了了。
對於企業的發展來說,周邊的環境也極其重要。對一個雞蛋孵出的小雞來說,37度半到39度的溫度最為合適。那麽,40度到41度的時候,雞蛋是不是能孵出小雞來呢,我想生命力頑強的雞蛋還是能孵出小雞來,但到了100度的溫度一定不行了。對企業來說,1978年以前可能是100度的溫度,什麽雞蛋也孵不出雞來。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可能就是45度的溫度,生命力極強的雞蛋才能孵出來。到1984年我們辦聯想的時候,大概就是42度的溫度。今天的溫度大概是40度左右,也不是最好的溫度。因此,生命力頑強的雞蛋就在研究自己周圍的環境,一方麵促使環境更適合,一方麵加強自己的生命力以便頑強地孵出來。
如果大環境不好,求助於小環境,小環境不好,試圖改造小環境,改變不了,寧可不做也不當改革的犧牲品。
◆我們用拐大彎的方式解決產權問題
在1987年前後,吳敬璉老師帶著工作組已在中關村進行過股份製改造,但我沒有找他們,認為時機不合適。這和開車拐大彎是一個道理,開汽車到一個地方急著拐,就要翻,如果提前知道要拐,就能拐過去。
直到1993年,我們覺得時機差不多合適了,所以向中科院提出改製,實施員工持股。雖然沒能一步到位,但拿下分紅權也是一個進步。
我們的國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以很多事情都還缺乏相應的配套政策,這樣就使得在企業的生存環境中會有很多不應時的東西。
舉個例子,如果等到現在我們再來解決員工持股比例這一機製問題,那就很難解決了。我們當時是怎麽做的呢?關鍵是我們在從科學院拿到35%的分紅權之前,在內部就先把分紅權進行了分配。我們這個班子的人在一起討論,如果有了分紅權的話,我們應該怎麽分配。這個為什麽重要呢?當對空餅進行分配的時候,不容易產生矛盾;但當真的餅放在這兒的時候,而且是價值增長得很快的時候,分配就很難了。所以當隻是空餅的時候,我們可以隻就分配的原則談,容易談,今天我們再做微調時,就沒有什麽過不去的問題。
這批分紅我們並沒有貿然分掉,直到2001年,企業股份製改造的風氣又起來了,當時準備拿聯想做試點,由財政部、科技部、北京市牽頭進行改造,財政部認為不能讓國有資產流失,讓我們拿錢買35%的股份。後來,經過評估,聯想當時的淨資產在打七折之後是四五個億。哪個企業的員工也買不起,我們買得起的原因是分紅一直沒有動,當時就想拿這筆錢買下我們的股份。
所以這個就是事前要看好,然後再拐大彎來做,它就好做得多。因此我覺得企業在改造局部小環境中,還是有作為的,不要老抱怨。
在中國目前的環境下,很多從海外回來的博士、留學生,過不去的往往就是這個環境關,每當遇到環境問題的時候就會暴躁,他就會認為中國這不行、那不行,就急著要回去。實際上他們缺乏的就是沒有認識到環境因素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至少認識得還不夠。
◆我們正處於歷史轉折點的時代
我覺得我們現在正是歷史轉折點的時代,所謂轉折點就是我們回過頭去看,鴉片戰爭後一百五十年,中國人生活在痛苦、貧窮交織的日子裏。三十年前,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開始走向興盛、走向輝煌。回頭看過去是痛苦,往前看可能是輝煌,那麽在這個點上,連接這個時段那就是一個轉折點的時代,這個時代可能在歷史長河中記載的是非常短暫,但是我們恰恰生活在這一瞬當中,既然是轉折點時代,那就有可能向好的方向轉,也不一定向好的方向轉,或者不好的方向轉。改革開放也未必是一片的前途光明。
我想多數都是在中國、在地區有很大影響的企業,雖然可能在年齡段上有不同,在企業的規模、行業運作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有一點我覺得是一樣的,就是我們每個企業都有一個明確的願景,往哪個方向發展,企業家自己都有很高的需求,在我們的肩上都有社會的義務和責任。美國人中,精英的遠大抱負常常一說,總是為世界人謀幸福,為世界和平、為世界的科技進步做奮鬥。而中國人不同,由於中國長期在世界上受苦難、受屈辱,現在從經濟角度來講,我們隻被世界人民認為是二三流的國家。所以中國的精英首先想到的是中國自己的富強。記得1960年困難時期的時候,我正在上高中,我和我同學都是長身體的階段,常常被餓得頭昏眼花,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號召我們每個月捐一斤糧票給世界上受苦受難的人。現在聽起來好笑,回味起來就是我們中國的實力不夠,還要爭地位,這種情況做出來真的是很可笑,很可悲。因此我們中國的精英人群首先想到的應該是中國自己的富強,我覺得這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
改革開放以後,在咱們中國我想最少有90%的人得到了實惠,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在先富起來的人群或者說更加富裕的人群裏麵有憑著汗水、智慧和勞動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精英,但是確實有相當一部分用卑劣的行為致富的敗類,現在就有人把這兩種人混為一談,說中國的改革開放實際上是使少數人致富,使大多數人陷於貧困當中。
進而說到中國現在是歷史上最壞的土壤,是一個“人吃人”的社會,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改革開放,問題嚴重的是由於他們混淆了是非,在網上還得到了相當大數量人群的支持。這樣一來,就使矛盾變得錯綜複雜,有一點可以肯定地說,我們前麵的路肯定不是坦途。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確實是太不一般的時代,是屬於轉折點的時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得不擔負起轉折點的責任,要負起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