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激盪人生:一起走過三十年 作者:吳曉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時已是3月1日的午夜兩點多了,吳仁寶激動地抄起電話急匆匆地喊話。
“老書記,半夜三更開會是啥急事呀?”不到三點,該來的村幹部們全部到齊。他們弄不明白吳仁寶要幹什麽。
“急事急事!天大的急事!我們華西村的企業要借錢!大進原材料!”吳仁寶還沒等大家坐齊就開門見山說出了這句話。
吳仁寶直奔主題:“小平同誌出來說話了!我看中國新一輪的經濟發展馬上就要到來!我們華西村如果不抓住這一次機遇,就會痛失一百次騰飛機會!為此,我提出當前我們華西村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是四個字……”
“哪四個字?”大家屏住呼吸,幾十雙眼睛齊刷刷盯向吳仁寶。
“借——錢——吃——足!”吳仁寶大拍桌子說。
“借錢吃足?”片刻寂靜,繼而是此起彼伏的議論,這話讓不少村幹部都大吃一驚。一直以來,吳仁寶都堅持的是“既無外債,也無內債”,這次卻破天荒借款,這毫無疑問又是一次“冒險”。
吳仁寶站起身,示意與會者朝他靠攏,隨後他以特有的笑眯眯的姿態向村幹部們說:“鄧小平南巡講話了,這意味著什麽?經濟加速發展的浪潮即將到來!機遇稍縱即逝,當前我們華西村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就是‘借錢吃足’,錢借得越多越好,原材料吃進得越多越好!同時,再把股份製大張旗鼓地搞起來,大量吸收個人資金人股。”
“吳書記,不管怎樣,我們跟著你幹!”大家雖然心裏沒底,但卻支持吳仁寶的決策,除了源於對吳仁寶的信任之外,還因為大家也都盼著華西村能有一次飛躍。
“好,那我們就拚出血本大幹他一場!”吳仁寶拳頭重重地落在桌上。
會議很快結束,而在隨後的半個月時間內,華西村從幹部到群眾、從廠長到供銷,各顯其能籌款出謀。吳仁寶則親自來到無錫市長的辦公室門前。
“老吳,你這麽早找我有啥事啊?”無錫市市長走出辦公室一眼就看到了在一旁默默等候的吳仁寶。
“我是來向市長借錢的。兩千萬,我要兩千萬元!”吳仁寶向市長開虎口。
“嘿,怪了啊——你華西村吳書記借錢,可是頭回聽說!說,什麽用?”市長意外又興奮地詢問。
“商業機密,不可泄露。”
市長先是一愣,繼而會心一笑,他明白吳仁寶從來都喜歡“悄悄”給世人一個“驚喜”,便說:“好,你不說我也不問了!你吳仁寶和華西村借錢,我一萬個放心!兩千萬就兩千萬!”
“謝謝市長!華西村百姓會永遠記著你的恩。”
就這樣經過華西村幹部的一番忙碌,換來的是兩千多萬元借款、兩幹多萬元個人入股資金,吳仁寶用借得的貸款和村上的自有資金及村民集資的幾千萬元,一下“吃”進後來翻了數倍價格的萬餘噸鋼坯、千噸鋁錠和七百噸電解銅,又將這些原材料投入到隨後上馬的村辦新企業生產中。
這個時候全國大多數人還蒙在鼓裏,因為那時小平南巡講話的精神還沒有傳達到基層。
1992年3月11日,小平南巡重要講話精神正式傳達,全國立刻掀起了一個加快改革、經濟大上的熱潮。一夜之間,大家一擁而上,全國都在“跑步”,所有的地區都向廣東看齊,一下子中國湧出了上千個開發區,隨之而來的便是原材料價格的迅速大幅上揚。短短幾個月後,原材料的價格竟以兩三倍的速度翻番。
有人事後算了一筆帳,村裏當時購進的鋁錠六千多元一噸,三個月後就漲到了一萬八千多元一噸。
這個會議,讓華西村賺了一個億!
◆要的就是不土不洋
吳仁寶經常饒有興趣地向別人講華西金塔的故事,語氣中彰顯出了一個典型的農民的智慧。
華西村現有十座金塔,每一座都十五層左右,下麵是現代化寫字樓,而樓頂部卻是塔狀。大城市來的人看了金塔一定會說,這塔怎麽不土不洋呀?難道吳仁寶、華西村人就這“農民”水平嗎?
你有所不知,吳仁寶所要的就是讓別人納悶為什麽要造這不土不洋的東西。華西村發展到現在這規模,按照一般思路就得有非常氣派的行政大樓、業務大樓、綜合大樓什麽的。可吳仁寶不那樣搞。因為華西還是農民的華西,要有農村特色。農民對塔建築容易接受,一句話,喜歡塔。所以他就主張建塔,以塔代替各種大樓。華西和吳仁寶要的就是這不土不洋。而且這不土不洋就是一個形式,專門對付那些官僚主義。“因為如果當初我把塔建得特別洋氣,就會有領導指著鼻子問我搞那麽洋氣幹什麽?他們還會說華西是中國農村的先進典型,那麽洋氣就是脫離農民!反過來同樣道理,我把塔建得太土了,人家領導又會指著我的鼻子,說你吳仁寶和華西村再富也是農民,就是土。你說說,這難辦吧!所以我幹脆來個不土不洋。外麵看是土,裏麵看又是洋……”吳仁寶說著自個先笑起來。
第13章 魯冠球:向領導人“討大學生”
【魯冠球小傳】
魯冠球是改革開放初期,較早享有高知名度的“農民企業家”之一:
他的企業四十年不倒,他自己也被稱為“中國民營經濟的常青樹”。
1969年,浙江蕭山縣寧圍公社的領導找到了魯冠球,要他帶著他的夥伴,去接管“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也就是杭州萬向節廠的前身)。
這個所謂的農機修配廠其實隻是一個隻有八十四平方米破廠房的爛攤子。魯冠球變賣了全部家當和自己準備蓋房的材料,把所有資金投到了廠裏,把自己的命運押在了這個工廠的命運上。他迅速給產品找到了銷路。1983年,魯冠球承包了這個廠子。1984年他還花八千元向浙江大學“買”進了一位大學生,在當時,大學生進鄉鎮企業工作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1986年4月,《人民日報》刊登長篇報導《鄉土奇葩——記農民企業家魯冠球》,讓魯冠球走上了歷史舞台。魯冠球被視為“共同富裕的典型”。在這篇報導中,記者除了對魯冠球的經營能力大加褒揚之外,更津津樂道的是,魯冠球是一個無私的共產黨員,是共同致富的帶頭人。記者借用魯冠球的嘴巴說,“這把火(指通過創辦企業擺脫貧困)要燒到圍牆外麵去,讓全鄉人民逐步富裕起來”。記者還列舉了很多事例,傳達出的信息和展示的景象是,政府鼓勵有能力的人創辦企業,同時希望他們除了自己富裕之外,還應當承擔起讓周圍的人都富裕起來的責任與義務。
這篇報導所體現的這種想法,是當時政府和社會的一個主流思想。
在今後的很多年裏,地方政府都堅定地持有這樣的觀點,而同時,幾乎所有的鄉鎮企業經營者為了獲得政府的支持和資源,也全部信誓旦旦地承諾他們將承擔起這些職責和功能,因而,地方政府把大量的資源都低成本甚至無償地輸送給了那些鄉鎮企業。
“老書記,半夜三更開會是啥急事呀?”不到三點,該來的村幹部們全部到齊。他們弄不明白吳仁寶要幹什麽。
“急事急事!天大的急事!我們華西村的企業要借錢!大進原材料!”吳仁寶還沒等大家坐齊就開門見山說出了這句話。
吳仁寶直奔主題:“小平同誌出來說話了!我看中國新一輪的經濟發展馬上就要到來!我們華西村如果不抓住這一次機遇,就會痛失一百次騰飛機會!為此,我提出當前我們華西村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是四個字……”
“哪四個字?”大家屏住呼吸,幾十雙眼睛齊刷刷盯向吳仁寶。
“借——錢——吃——足!”吳仁寶大拍桌子說。
“借錢吃足?”片刻寂靜,繼而是此起彼伏的議論,這話讓不少村幹部都大吃一驚。一直以來,吳仁寶都堅持的是“既無外債,也無內債”,這次卻破天荒借款,這毫無疑問又是一次“冒險”。
吳仁寶站起身,示意與會者朝他靠攏,隨後他以特有的笑眯眯的姿態向村幹部們說:“鄧小平南巡講話了,這意味著什麽?經濟加速發展的浪潮即將到來!機遇稍縱即逝,當前我們華西村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就是‘借錢吃足’,錢借得越多越好,原材料吃進得越多越好!同時,再把股份製大張旗鼓地搞起來,大量吸收個人資金人股。”
“吳書記,不管怎樣,我們跟著你幹!”大家雖然心裏沒底,但卻支持吳仁寶的決策,除了源於對吳仁寶的信任之外,還因為大家也都盼著華西村能有一次飛躍。
“好,那我們就拚出血本大幹他一場!”吳仁寶拳頭重重地落在桌上。
會議很快結束,而在隨後的半個月時間內,華西村從幹部到群眾、從廠長到供銷,各顯其能籌款出謀。吳仁寶則親自來到無錫市長的辦公室門前。
“老吳,你這麽早找我有啥事啊?”無錫市市長走出辦公室一眼就看到了在一旁默默等候的吳仁寶。
“我是來向市長借錢的。兩千萬,我要兩千萬元!”吳仁寶向市長開虎口。
“嘿,怪了啊——你華西村吳書記借錢,可是頭回聽說!說,什麽用?”市長意外又興奮地詢問。
“商業機密,不可泄露。”
市長先是一愣,繼而會心一笑,他明白吳仁寶從來都喜歡“悄悄”給世人一個“驚喜”,便說:“好,你不說我也不問了!你吳仁寶和華西村借錢,我一萬個放心!兩千萬就兩千萬!”
“謝謝市長!華西村百姓會永遠記著你的恩。”
就這樣經過華西村幹部的一番忙碌,換來的是兩千多萬元借款、兩幹多萬元個人入股資金,吳仁寶用借得的貸款和村上的自有資金及村民集資的幾千萬元,一下“吃”進後來翻了數倍價格的萬餘噸鋼坯、千噸鋁錠和七百噸電解銅,又將這些原材料投入到隨後上馬的村辦新企業生產中。
這個時候全國大多數人還蒙在鼓裏,因為那時小平南巡講話的精神還沒有傳達到基層。
1992年3月11日,小平南巡重要講話精神正式傳達,全國立刻掀起了一個加快改革、經濟大上的熱潮。一夜之間,大家一擁而上,全國都在“跑步”,所有的地區都向廣東看齊,一下子中國湧出了上千個開發區,隨之而來的便是原材料價格的迅速大幅上揚。短短幾個月後,原材料的價格竟以兩三倍的速度翻番。
有人事後算了一筆帳,村裏當時購進的鋁錠六千多元一噸,三個月後就漲到了一萬八千多元一噸。
這個會議,讓華西村賺了一個億!
◆要的就是不土不洋
吳仁寶經常饒有興趣地向別人講華西金塔的故事,語氣中彰顯出了一個典型的農民的智慧。
華西村現有十座金塔,每一座都十五層左右,下麵是現代化寫字樓,而樓頂部卻是塔狀。大城市來的人看了金塔一定會說,這塔怎麽不土不洋呀?難道吳仁寶、華西村人就這“農民”水平嗎?
你有所不知,吳仁寶所要的就是讓別人納悶為什麽要造這不土不洋的東西。華西村發展到現在這規模,按照一般思路就得有非常氣派的行政大樓、業務大樓、綜合大樓什麽的。可吳仁寶不那樣搞。因為華西還是農民的華西,要有農村特色。農民對塔建築容易接受,一句話,喜歡塔。所以他就主張建塔,以塔代替各種大樓。華西和吳仁寶要的就是這不土不洋。而且這不土不洋就是一個形式,專門對付那些官僚主義。“因為如果當初我把塔建得特別洋氣,就會有領導指著鼻子問我搞那麽洋氣幹什麽?他們還會說華西是中國農村的先進典型,那麽洋氣就是脫離農民!反過來同樣道理,我把塔建得太土了,人家領導又會指著我的鼻子,說你吳仁寶和華西村再富也是農民,就是土。你說說,這難辦吧!所以我幹脆來個不土不洋。外麵看是土,裏麵看又是洋……”吳仁寶說著自個先笑起來。
第13章 魯冠球:向領導人“討大學生”
【魯冠球小傳】
魯冠球是改革開放初期,較早享有高知名度的“農民企業家”之一:
他的企業四十年不倒,他自己也被稱為“中國民營經濟的常青樹”。
1969年,浙江蕭山縣寧圍公社的領導找到了魯冠球,要他帶著他的夥伴,去接管“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也就是杭州萬向節廠的前身)。
這個所謂的農機修配廠其實隻是一個隻有八十四平方米破廠房的爛攤子。魯冠球變賣了全部家當和自己準備蓋房的材料,把所有資金投到了廠裏,把自己的命運押在了這個工廠的命運上。他迅速給產品找到了銷路。1983年,魯冠球承包了這個廠子。1984年他還花八千元向浙江大學“買”進了一位大學生,在當時,大學生進鄉鎮企業工作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1986年4月,《人民日報》刊登長篇報導《鄉土奇葩——記農民企業家魯冠球》,讓魯冠球走上了歷史舞台。魯冠球被視為“共同富裕的典型”。在這篇報導中,記者除了對魯冠球的經營能力大加褒揚之外,更津津樂道的是,魯冠球是一個無私的共產黨員,是共同致富的帶頭人。記者借用魯冠球的嘴巴說,“這把火(指通過創辦企業擺脫貧困)要燒到圍牆外麵去,讓全鄉人民逐步富裕起來”。記者還列舉了很多事例,傳達出的信息和展示的景象是,政府鼓勵有能力的人創辦企業,同時希望他們除了自己富裕之外,還應當承擔起讓周圍的人都富裕起來的責任與義務。
這篇報導所體現的這種想法,是當時政府和社會的一個主流思想。
在今後的很多年裏,地方政府都堅定地持有這樣的觀點,而同時,幾乎所有的鄉鎮企業經營者為了獲得政府的支持和資源,也全部信誓旦旦地承諾他們將承擔起這些職責和功能,因而,地方政府把大量的資源都低成本甚至無償地輸送給了那些鄉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