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激盪人生:一起走過三十年 作者:吳曉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樹根草皮破廠房,黃泥路麵籬笆牆。腳踏肩膀扛,滿眼破灶桶鍋筐……”這是剛和胡慶餘堂分家那陣,我廠一位小青年的,“紀實創作”,說得一點不誇張。
建廠不久,一個工作組來我們這裏檢查,臨走時留下一句話:這哪像生產藥品的工廠,簡直是電影《夜半歌聲》裏那座鬼氣森森的破廟!
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刺激,在廠裏那間當做食堂的破草棚裏,我對全廠職工說:“我們承認貧窮,不能甘心貧窮;我們承認落後,不能甘心落後。
十年後,要把我們的工廠建設成國內一流的企業。”當時,許多人不相信這句話,還有人把它當成了笑話。
在國家沒有一分錢投入的情況下,我們依靠自我滾動,開始了艱難的廠區改造——當初真是難得很,連修路用的水泥,都是從旁邊的企業借來的。就這樣,一條條道路修起來,一座座廠房蓋起來,一片片花草種起來……今天,它已經是“舊貌換新顏”了,僅廠房就升級換代了四五次。不誇張地說,今天的廠區,既像一家高檔賓館,又像一個大公園,僅廠區的綠化麵積就達到4.5萬平方米,占到廠區總麵積的40%以上。
進行這麽大規模的改造,當然遇到了不少阻力,發生了許許多多可笑、可氣又讓人深思的“故事”。這裏隻撿早期的三件事說說,它們都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
第一件事是修高檔次的接待室。那時候工廠隻管生產不做營銷,我們決定要兩條腿走路,接待八方來客,修建一個高檔次的接待室。接待室建好後,裏麵擺上了沙發,鋪上了紅地毯。這可刺激了某些人:紅地毯是國家領導接見外賓時才鋪的,你一個小小的科級工廠有什麽資格鋪它?一時間,驚訝的,起鬧的,告狀的,指責的,都朝著我們來了。
關鍵時刻,當時的杭州市委書記厲德馨旗幟鮮明地支持了我們。他指著另一間在建的接待室說:給這裏也鋪上紅地毯!
另一件事是修建“雙寶素”大樓門廳。雙寶素是杭州第二中藥廠當時的另一個保健拳頭產品。為了擴大它的生產,我們決定投資修建新的雙寶素生產車間。我想,既然是搞基建,就要讓它二十年不過時。為了體現現代化、人性化特徵,我們在車間一層設計了一個較大的門廳。
這下,一些權力部門的實權人物又不幹了,他們說,一個國企的中藥生產車間,要這麽大的門廳幹什麽?有了廳就是“樓堂館所”,不能批。那次我真急了,我最聽不得這樣兩句話,一句是外資、合資的企業可以豪華氣派,國企就該破破爛爛,還有一句是西藥廠應該整齊先進,中藥廠就該髒亂差。當時我拍著桌子說:“寧可貸款不貸了,大樓不蓋了,門廳一定要保留!”結果,這麽一鬥,門廳真的保留下來了。
第三件事最有戲劇性,這就是“寶丹二亭”事件。當時胡慶餘堂在整修,因為我是胡慶餘堂解放前的關門弟子,就跑到那裏當顧問,有幸結識了在那裏主持木工整修活計的王成嘉。王成嘉號稱木匠狀元,當時已到暮年,他那一手木工絕活深深打動了我。幾經邀請,他答應我,要給杭州第二中藥廠留下一對江南找不到的亭子。老人家說到做到,幾個月後帶著他的徒弟來到我的企業,不用圖紙隻憑心算,製出了幾萬件各不相同的木質零件,之後不用一釘一鐵,把這幾萬件木零件搭配契合,組裝成一對風采別具的亭子。組裝完成後,所有零件都嚴絲合縫,一塊不多一塊不少。我給這兩座亭子分別起了名字,一座叫寶亭,一座叫丹亭。
寶丹二亭造好後,引起了轟動。一些住在市中心的市民大老遠地跑到郊區,來看我們的兩座亭子。這下,原本對我不滿意的某些領導更不高興了:建接待室、建門廳,多少還與生產有關,工廠又不是公園,弄這麽兩座亭子做什麽?這次他們真的下了決心,要把我這個不安分的廠長調離,我也做好了離職的準備。無巧不成書,正在這個風口浪尖上,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彭真來到杭州第二中藥廠檢查工作,路過綠化區時,他一下就被華麗的寶亭吸引住了,聽罷我對這對亭子的匯報後,彭真委員長連連點頭:“好,好。你不僅繼承了祖國的中藥遺產,還搶救了祖國的藝術遺產。”彭真委員長所以用了“搶救”二字,是指這兩座亭子造好後不久,王成嘉老人就離開了人世。
中國的事情有時候很奇怪,彭真委員長連說了兩個好之後,再沒有人說這兩座亭子造得不好,也沒人議論要把我調離了。
◆產品——從苦、大、醜、慢到甜、小、美、快
比較起西藥來,誕生於農耕社會的傳統中藥在維護了我們民族健康成長的同時,也具有一些明顯和當代社會不合拍的缺陷,總結起來四個字:苦、大、醜、慢。苦是味道苦,沒有任何包裝,苦藥湯直接和舌頭接觸;大是用量大,開方配藥,拎幾大包,湯湯水水一煎一大碗;醜是模樣醜,草根樹皮尤其是一些動物性藥材易於讓人產生心理障礙;慢是療效慢,尤其是沒有直接作用於肌肉、靜脈的針劑。俗話說“急病碰上了慢郎中”,其實不是郎中慢,而是郎中手上的“武器”慢。說句嚴重的話,這些問題不解決,苦、大、醜、慢的中藥將被快節奏發展的時代所淘汰。
將傳統中藥的苦、大、醜、慢,變成現代中藥的甜、小、美、快,自然也是我們行業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
這一改革也不容易,拿中藥針劑來說,中藥材活性物質多,質量難穩定,風險大;同時由於人們對它不信任,當時一支隻能賣幾分錢,要賠本經營。試驗來試驗去,連一些老夥伴都頂不住了,針劑車間的主任來找我,要求轉產生產其他賺錢品種。我批評他,這是有關中醫藥前途的大問題。我用幾種賺錢的藥品把你一個車間養起來,中藥改革也要堅持搞下去。就這樣,當中藥改革在許多企業停滯下馬時,我們堅持住了。
◆設備——從火熬棒攪到電腦操作
傳統的中藥生產是手工作坊,離不開火熬,鍋煮,腳踏粉碎、手搓成丸。要把傳統劑型改變成適合當代人們服用的劑型,把苦、大、醜、慢變成甜、小、美、快,就必須改造傳統的中藥生產方式,在生產設備上來一次大的革命。當然,這個“革命”同樣不容易,這裏也有兩件小事。
一次,我帶著一位技術人員到上海一家西藥廠參觀學習,人家一看是中藥廠來的,滿臉瞧不起,嫌你落後,根本不願意接待,說廠級介紹信不夠資格,非讓換成局級的。好不容易換來局級的介紹信,還是不讓進。氣得我指著對方的鼻子大叫:“有什麽了不起,十年後,要讓你來向我學習!”
另一次是出國,到一個相關企業參觀,那個企業實行的是現代化管理,我們走到電腦控製中心時,提出想進去看看。陪同的外國人想了想,說了幾句話,把其他國家的來賓都攔下了,惟獨把我們幾個中國人放了進去。當時我還想,對方不錯,對我們中國人友好。等到參觀出來後翻譯把人家的話一翻,差點兒把我的鼻子氣歪了——人家說的是:讓那幾個中國人進去吧,反正他們也不懂電腦。
建廠不久,一個工作組來我們這裏檢查,臨走時留下一句話:這哪像生產藥品的工廠,簡直是電影《夜半歌聲》裏那座鬼氣森森的破廟!
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刺激,在廠裏那間當做食堂的破草棚裏,我對全廠職工說:“我們承認貧窮,不能甘心貧窮;我們承認落後,不能甘心落後。
十年後,要把我們的工廠建設成國內一流的企業。”當時,許多人不相信這句話,還有人把它當成了笑話。
在國家沒有一分錢投入的情況下,我們依靠自我滾動,開始了艱難的廠區改造——當初真是難得很,連修路用的水泥,都是從旁邊的企業借來的。就這樣,一條條道路修起來,一座座廠房蓋起來,一片片花草種起來……今天,它已經是“舊貌換新顏”了,僅廠房就升級換代了四五次。不誇張地說,今天的廠區,既像一家高檔賓館,又像一個大公園,僅廠區的綠化麵積就達到4.5萬平方米,占到廠區總麵積的40%以上。
進行這麽大規模的改造,當然遇到了不少阻力,發生了許許多多可笑、可氣又讓人深思的“故事”。這裏隻撿早期的三件事說說,它們都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
第一件事是修高檔次的接待室。那時候工廠隻管生產不做營銷,我們決定要兩條腿走路,接待八方來客,修建一個高檔次的接待室。接待室建好後,裏麵擺上了沙發,鋪上了紅地毯。這可刺激了某些人:紅地毯是國家領導接見外賓時才鋪的,你一個小小的科級工廠有什麽資格鋪它?一時間,驚訝的,起鬧的,告狀的,指責的,都朝著我們來了。
關鍵時刻,當時的杭州市委書記厲德馨旗幟鮮明地支持了我們。他指著另一間在建的接待室說:給這裏也鋪上紅地毯!
另一件事是修建“雙寶素”大樓門廳。雙寶素是杭州第二中藥廠當時的另一個保健拳頭產品。為了擴大它的生產,我們決定投資修建新的雙寶素生產車間。我想,既然是搞基建,就要讓它二十年不過時。為了體現現代化、人性化特徵,我們在車間一層設計了一個較大的門廳。
這下,一些權力部門的實權人物又不幹了,他們說,一個國企的中藥生產車間,要這麽大的門廳幹什麽?有了廳就是“樓堂館所”,不能批。那次我真急了,我最聽不得這樣兩句話,一句是外資、合資的企業可以豪華氣派,國企就該破破爛爛,還有一句是西藥廠應該整齊先進,中藥廠就該髒亂差。當時我拍著桌子說:“寧可貸款不貸了,大樓不蓋了,門廳一定要保留!”結果,這麽一鬥,門廳真的保留下來了。
第三件事最有戲劇性,這就是“寶丹二亭”事件。當時胡慶餘堂在整修,因為我是胡慶餘堂解放前的關門弟子,就跑到那裏當顧問,有幸結識了在那裏主持木工整修活計的王成嘉。王成嘉號稱木匠狀元,當時已到暮年,他那一手木工絕活深深打動了我。幾經邀請,他答應我,要給杭州第二中藥廠留下一對江南找不到的亭子。老人家說到做到,幾個月後帶著他的徒弟來到我的企業,不用圖紙隻憑心算,製出了幾萬件各不相同的木質零件,之後不用一釘一鐵,把這幾萬件木零件搭配契合,組裝成一對風采別具的亭子。組裝完成後,所有零件都嚴絲合縫,一塊不多一塊不少。我給這兩座亭子分別起了名字,一座叫寶亭,一座叫丹亭。
寶丹二亭造好後,引起了轟動。一些住在市中心的市民大老遠地跑到郊區,來看我們的兩座亭子。這下,原本對我不滿意的某些領導更不高興了:建接待室、建門廳,多少還與生產有關,工廠又不是公園,弄這麽兩座亭子做什麽?這次他們真的下了決心,要把我這個不安分的廠長調離,我也做好了離職的準備。無巧不成書,正在這個風口浪尖上,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彭真來到杭州第二中藥廠檢查工作,路過綠化區時,他一下就被華麗的寶亭吸引住了,聽罷我對這對亭子的匯報後,彭真委員長連連點頭:“好,好。你不僅繼承了祖國的中藥遺產,還搶救了祖國的藝術遺產。”彭真委員長所以用了“搶救”二字,是指這兩座亭子造好後不久,王成嘉老人就離開了人世。
中國的事情有時候很奇怪,彭真委員長連說了兩個好之後,再沒有人說這兩座亭子造得不好,也沒人議論要把我調離了。
◆產品——從苦、大、醜、慢到甜、小、美、快
比較起西藥來,誕生於農耕社會的傳統中藥在維護了我們民族健康成長的同時,也具有一些明顯和當代社會不合拍的缺陷,總結起來四個字:苦、大、醜、慢。苦是味道苦,沒有任何包裝,苦藥湯直接和舌頭接觸;大是用量大,開方配藥,拎幾大包,湯湯水水一煎一大碗;醜是模樣醜,草根樹皮尤其是一些動物性藥材易於讓人產生心理障礙;慢是療效慢,尤其是沒有直接作用於肌肉、靜脈的針劑。俗話說“急病碰上了慢郎中”,其實不是郎中慢,而是郎中手上的“武器”慢。說句嚴重的話,這些問題不解決,苦、大、醜、慢的中藥將被快節奏發展的時代所淘汰。
將傳統中藥的苦、大、醜、慢,變成現代中藥的甜、小、美、快,自然也是我們行業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
這一改革也不容易,拿中藥針劑來說,中藥材活性物質多,質量難穩定,風險大;同時由於人們對它不信任,當時一支隻能賣幾分錢,要賠本經營。試驗來試驗去,連一些老夥伴都頂不住了,針劑車間的主任來找我,要求轉產生產其他賺錢品種。我批評他,這是有關中醫藥前途的大問題。我用幾種賺錢的藥品把你一個車間養起來,中藥改革也要堅持搞下去。就這樣,當中藥改革在許多企業停滯下馬時,我們堅持住了。
◆設備——從火熬棒攪到電腦操作
傳統的中藥生產是手工作坊,離不開火熬,鍋煮,腳踏粉碎、手搓成丸。要把傳統劑型改變成適合當代人們服用的劑型,把苦、大、醜、慢變成甜、小、美、快,就必須改造傳統的中藥生產方式,在生產設備上來一次大的革命。當然,這個“革命”同樣不容易,這裏也有兩件小事。
一次,我帶著一位技術人員到上海一家西藥廠參觀學習,人家一看是中藥廠來的,滿臉瞧不起,嫌你落後,根本不願意接待,說廠級介紹信不夠資格,非讓換成局級的。好不容易換來局級的介紹信,還是不讓進。氣得我指著對方的鼻子大叫:“有什麽了不起,十年後,要讓你來向我學習!”
另一次是出國,到一個相關企業參觀,那個企業實行的是現代化管理,我們走到電腦控製中心時,提出想進去看看。陪同的外國人想了想,說了幾句話,把其他國家的來賓都攔下了,惟獨把我們幾個中國人放了進去。當時我還想,對方不錯,對我們中國人友好。等到參觀出來後翻譯把人家的話一翻,差點兒把我的鼻子氣歪了——人家說的是:讓那幾個中國人進去吧,反正他們也不懂電腦。